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78例共发现10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征。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分析小肝癌的诊断特征。方法 18例小肝癌患行双期扫描,观察各期的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18例小肝癌中双期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能根据其特有表现与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等相鉴别。对小肝癌的检出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胰腺炎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64例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0例,CT表现为胰腺肿大,胰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肾前筋膜增厚,部分见少量胸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4例,其中坏死型21例,化脓型2例,出血型1例,CT表现为胰腺内点状、片状或大范围无增强效应的低密度坏死灶,胰周间隙渗出及积液,蜂窝织炎,胰内或外出现气体或高密度出血灶。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邹城市人民医院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74例为小肝癌患者,15例为良性病变。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241、0.557。绘制螺旋CT平扫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678(95%CI 0.526~0.829);绘制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852(95%CI 0.741~0.964)。病理诊断结果74例小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110例肝细胞癌进行三期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结果:病理分型:巨块型肝癌27例,结节型57例,小肝癌21例、弥漫型5例。肝癌典型CT表现: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及平衡期为低密度,即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小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片中有14例呈多血供型,除1例门脉期仍呈高密度表现外,其余13例均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另有2例少血供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常规的CT检查,试验组则采取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进行诊断。两组患者经过诊断后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信息详略情况以及清晰率。结果试验组清晰的了解到肿瘤动静期方面的各种信息,清晰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清晰率(56.41%),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不仅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肿瘤的信息,包括其大小、位置以及形态,而且还能了解到肿瘤动静期方面的信息,对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动脉(DAP)、门静脉三期与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临床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阳性的患者,分别行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及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常规动、门双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35~40s。双动脉、门静脉三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早期(EAP)17~20s,动脉晚期(LAP)25~30s,门静脉期为35~40s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细胞癌(HCC),尤其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常规双期扫描与双动脉、门脉三期扫描检查在HCC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89.6%和97.7%,DAP检查小病灶准确性高于常规动、门双期,二组资料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细胞癌尤其是小肝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动态扫描,比较二期病灶的检出率再进行分析。方法对32例小肝癌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态扫描后,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32例共检查出病灶38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率分别为86.8%、78.9%、92.1%。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27例共3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19--228、39--42s扫描,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观察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有21例在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到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3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均匀强化。动脉晚期除7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外,其余肿块型及结节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血供特征,弥补了一般CT扫描的缺点,有利于多血供肿瘤病灶及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8月79例胃癌张水充盈螺旋CT扫描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94.9%,分期准确性88.1%。结论 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在范围及深度等定位诊断上可弥补胃镜的不足,且比常规CT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和1.5TMRI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分别实施螺旋CT、1.5TMRI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病理学诊断检查出40例患者中有53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2个,小肝癌41个。经1.5TMRI检测出47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0个,小肝癌37个。螺旋CT检测出51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1个,小肝癌40个。1.5T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8.68%(47/53),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6.23%(51/53)。结论:螺旋CT较1.5TMRI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中,螺旋CT诊断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1.5TMRI,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10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现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治疗期间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多平面重建(MPR)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横断面薄层(P<0.05);表面遮盖技术(SSD)对毛刺征、分叶征的敏感性高于横断面薄层(P<0.05);三维容积重建技术(VR)对血管集束征的敏感性高于横断面薄层(P<0.05)。结论:螺旋CT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虽然常规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癌症患者病灶情况,但落雪CT对于的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能够有效筛查患者肺部患病情况,有利于早期预防诊断,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呈肝门部孤立肿块9例;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5例;腔内充盈缺损伴胆管扩张4例;3例仅见肝内胆管扩张,未见明确肿块。结论 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的。延迟后病灶局部薄层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根据其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分为六个类型:(1)多发斑点状,30例;(2)片状并多发斑点状,14例;(3)片状并多发条状,11例;(4)多发条状并多发斑点状,8例。(5)单发类圆形3例;(6)混合型,6例。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平扫及肝动脉期边界多欠清,门静脉期边界清楚,密度相对肝癌组织更低。肝癌CT“密度更低区”与其肝动脉期肿瘤内强化血管形态类型有一定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较好显示原发性肝癌CT“密度更低区”形态、数量、部位,对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评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130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接受MSCT单一检查,40例患者接受MRI单一检查,40例患者接受MRI、MSCT联合检查,所有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验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单一检查、MSCT单一检查以及联合检查患者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复发病灶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病灶检出率。结果  MRI、MSCT联合检查残留病灶的敏感度为89.3%、准确性为96.2%,高于MSCT单一检查(77.9%、91.4%)和MRI单一检查(83.5%、95.9%)(P < 0.05);MRI、MSCT联合检查复发病灶的敏感度为88.6%、准确性为95.1%,高于MSCT单一检查(70.7%、91.4%)和MRI单一检查(74.2%、93.9%)(P < 0.05)。结论  MRI联合MSCT检查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疗效评定可更好的检出残留以及复发病灶,检出阳性病灶能力比单一影像学检查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搜集38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原发灶的CT表现。结果38例胆囊癌术前CT确诊31例,误诊7例。其原发灶CT表现为3种类型:胆囊窝肿块型、胆囊壁增厚型和胆囊腔内结节型。增强后扫描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效应明显。结论螺旋CT扫描可较清楚地显示原发灶及其对邻近组织的侵犯和转移,增强扫描原发灶显著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螺旋CT扫描,特别是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方法:5例小胰腺癌患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25s和65s、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5例小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显示出病灶与正常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探讨螺旋CT对肺癌患者的诊断以及预后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常规螺旋CT和低剂量螺旋CT进行治疗观察,从诊断结果上分析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从诊断结果发现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癌患者诊断更为准确,灵敏性、准确性上更加可靠。结论:螺旋CT对于肺癌的诊断,准确性高,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