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妊高征患者血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高征是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妊娠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定论。近年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有调节胎盘发育和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妊高征患者、正常晚孕妇女及健康非孕妇女血浆MCSF的水平,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L:了解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人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X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GM-CSF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及CAOV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用XTT法检测GM-CSF对SKOV3、3AO及CAOV3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也未发现GM-CSF对SKOV3、3AO及CAOV3的增殖指数有明显影响。结论:在卵巢癌化疗过程中应用GM  相似文献   

3.
人血清及卵泡液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在人血清和卵泡液中的表达相 ,进一步了解M CSF在生殖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1998年 12月至 1999年 8月在德国Kiel大学妇产科医院为辅助生育技术而接受超促排卵治疗的 80例患者取卵日的血清和卵泡液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酶免疫法分别测定M CSF、雌二醇 (E2 )和孕酮水平。其中 4例在超促排卵周期中数次采血以观察M CSF的动态变化。结果 :取卵日卵泡液M CSF水平为34 0 6.1± 12 4 .6ng L ,血清M CSF水平为 373.8± 38.3ng L(P <0 .0 0 1)。在超促排卵周期中血清M CSF水平逐渐升高 ,取卵日达峰值。血清与卵泡液中M CSF与E2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30 3,P <0 .0 1;r =0 .32 1,P <0 .0 1) ,与孕酮水平无相关性。妊娠组 2 0例血清M CSF水平为 313.7± 33.5ng L ,非妊娠组 60例为 4 0 2 .8± 2 8.9ng L(P <0 .0 5 )。结论 :卵泡是血清中M CSF的主要来源 ,血清中的M CSF水平可能也受E2 调节。血清中M CSF水平较低可能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及生长。M CSF可能参与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排卵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人卵泡颗粒黄体细胞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受体的表达 ,M CSF在体外对人卵泡颗粒黄体细胞产生雌、孕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测定 2 0例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患者的卵泡颗粒黄体细胞的M CSF受体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 ,测定卵泡颗粒黄体细胞在M CSF(浓度分别为 0、10、2 5、5 0、10 0、2 5 0ng/ml)单独及与促卵泡激素 (FSH ,浓度75IU/ml)联合作用 72h后的上清液中雌二醇 (E2 )和孕酮 (P)的浓度。结果 约 80 %的颗粒黄体细胞膜上M CSF受体阳性。在无FSH存在时 ,M CSF空白对照颗粒黄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2 浓度为(2 185± 189)pmol/L ,P浓度为 (315 7± 4 0 1)nmol/L ;M CSF为 10~ 10 0ng/ml时 ,E2 浓度在 (2 789± 36 5 )~ (42 82± 318)pmol/L之间 ,P浓度在 (42 5 6± 5 95 )~ (7789± 82 8)nmol/L之间。在有FSH作用时 ,M CSF空白对照的E2 和P浓度分别为 (5 0 4 5± 4 86 )pmol/L和 (86 6 7± 92 3)nmol/L ;M CSF为 10~ 10 0ng/ml时 ,E2 浓度在 (6 5 6 7± 6 73)~ (8373± 935 )pmol/L之间 ,P浓度在 (10 999± 985 )~ (14 990±115 8)nmol/L之间。M CSF促颗粒黄体细胞E2 和P分泌的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P均 <0 0 5 ) ;M CSF与FSH共同作用下颗粒黄体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XTT比色法,检测G-CSF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及GAOV3生长的影响;对有影响的细胞株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G-CSF受体的检测,观察外源性G-CSF对该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瘤生长的影响。结论G-CSF对所检测的卵巢癌细胞株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孕妇血、羊水及脐血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和生存的一种多肽造血生长因子。近年国外研究发现它与妊娠关系密切,孕鼠子宫中的浓度是非孕鼠的1000倍[1],人类蜕膜基质细胞和滋养细胞中M-CSFmRNA及M-CSF受体(M-CSFR)、M-CSFRmRNA均表达丰富。为了进一步探讨M-CSF对胎盘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胎儿M-CSF的产生和作用,我们系统观察了孕妇血浆、羊水及脐血中见.CSF的浓度变化及母儿血中M-CSF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1998年5月至1998年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流产、分娩的孕妇4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和表达模拟人卵巢癌抗原的抗独特型单链抗体6BllscFv和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刺激因子的融合蛋白,以提高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用于卵巢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用编码连接肽的DNA连接6BllscFv和hGM-CSF cDNA,并对大肠杆菌用温度进行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促排卵方案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提前注射绒促性素(hCG)的促排卵方案,即限制性促排卵(LOS)方案,在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OHSS高危的不孕患者,其中8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超排卵,当最大卵泡直径达到12.0~14.5mm时注射hCG10000U,36h后取卵,行常规体外受精或单精子卵母细胞质内注射及胚胎移植。结果10例患者均无OHSS发生,获卵11~35个,其中成熟卵4~28个,均在取卵周期行胚胎移植。胚胎移植后妊娠8例,其中输卵管妊娠1例。结论LOS方案可以使PCOS不孕患者在获得足够多的成熟卵、有效防止OHSS发生的同时不降低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宫内胎儿发育迟缓(IUGR)是导致围产期胎儿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被定义为造血生长因子,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延长其存活。M-CSF在胎盘的发育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其mRNA表达于滋养层及绒膜羊膜基质。羊水中M-CSF水平随妊娠周数显著增高。提示M-CSF是人胎盘生长和分化的调节因子之一,羊水中M-CSF水平与胎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抑制素水平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超排卵周期中与卵巢反应性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对37例初次接受IVF-ET、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12U/L的患者,于IVF前1周期月经第2~4天及黄体中期、IVF周期重组rFSH注射第5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取卵日及黄体中期,分别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抑制素(INH)A及INHB水平。根据IVF周期中的获卵数、雌二醇峰值水平、是否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情况,将37例患者分为卵巢低反应者8例(A组)、卵巢正常反应者及卵巢高反应者29例(B组),比较两组IVF-ET临床效果及注射rFSH前后INH、雌二醇及孕酮水平的变化。通过多重逻辑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价各激素水平预测卵巢反应性的准确性;通过敏感度、特异度的计算确定INHB诊断的临界值。结果(1)A、B组IVF前1周期月经第2~4天INHB水平分别为(37±35)、(91±90)ng/L;IVF周期注射rFSH第5天的INHB水平分别为(194±157)、(2254±4765)ng/L,INHA水平分别为(36±35)、(91±90)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获卵数与IVF前1周期月经第2~4天INHB水平、IVF周期rFSH注射后各阶段的INHB、INHA及雌二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INHB:r=0·39~0·67,P<0·05;INHA:r=0·43~0·59,P<0·01;雌二醇:r=0·50~0·60,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注射rFSH第5天的INHB水平的最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95%可信限为0·871~1·025),将INHB为400ng/L作为临界值时,其对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99·1%。结论基础INHB水平、IVF周期rFSH注射第5天的INHB水平均是预测卵巢反应性较好的标记物;IVF周期rFSH注射第5天的INHB水平对卵巢反应性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在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促卵泡激素 (FSH)在体外对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合成分泌M CSF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接受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的 2 0例妇女的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中M CSF的表达 ,并将黄素化颗粒细胞单独培养及在不同浓度的FSH(2、5、15、2 5IU/ml)作用下培养 72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培养液中的M CSF含量。结果 约 80 %的黄素化颗粒细胞胞浆有M CSF表达 ;黄素化颗粒细胞在培养 72h后 ,基础状态下M CSF分泌量为(5 9± 13)ng/L ,浓度为 2、5、15、2 5IU/ml的FSH作用下M CSF分泌量分别为 (16 5± 32 )、(2 10± 5 8)、(2 99± 6 6 )、(390± 78)ng/L ,在不同浓度的FSH作用下黄素化颗粒细胞培养液中M CSF的含量与基础状态下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能合成分泌M CSF ;FSH能促进黄素化颗粒细胞M CSF的分泌 ,FSH对卵泡发育和成熟的调节 ,可能部分通过M CSF及其受体通道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对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 )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的调节作用。方法 抽取接受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的 12例妇女的颗粒细胞 ,在不同浓度 ( 0、1× 10 - 7、1× 10 - 6 、1× 10 - 5 、1× 10 - 4、1× 10 - 3 mol L)的雌二醇或孕酮作用下培养 72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颗粒细胞培养液中的M CSF含量。结果 颗粒细胞在雌二醇或孕酮为 0mol L(即无雌二醇或孕酮作用———基础状态 )的情况下培养 72h后 ,分泌一定量的雌二醇 [( 1 0 2± 0 2 3 )×10 - 7mol L]、孕酮 [( 1 0 0± 0 12 )× 10 - 5 mol L]和少量的M CSF[( 4 7± 15)ng L] ;在 1× 10 - 6 ~ 1× 10 - 3mol L浓度的雌二醇作用下 ,M CSF分泌增加 ,其分泌随雌二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较基础状态分别增加 2 3、4 5、6 9和 7 9倍 ;在≥ 1× 10 - 6 mol L各浓度的雌二醇作用下 ,M CSF分泌与基础状态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在 1× 10 - 7mol L浓度的雌二醇作用下 ,M CSF分泌与基础状态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 1× 10 - 7~ 1× 10 - 3 mol L浓度的孕酮作用下 ,M CSF分泌与基础状态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雌二醇能促进颗粒细胞M CSF的分泌 ,孕酮对颗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周期中超声下行胚胎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超声下行胚胎移植对提高体外受精周期中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包括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治疗的 3 0 0例患者的资料 ,共行胚胎移植周期 3 3 0个 ,其中在超声下行胚胎移植周期 178个 (超声组 ) ,行常规胚胎移植周期 152个 (常规组 )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结果 超声组的临床妊娠率为 3 7 1% (66/ 178) ,胚胎种植率为 19 6% (80 / 40 9) ;常规组的临床妊娠率为 2 5 0 % (3 8/ 152 ) ,胚胎种植率为 12 6% (42 / 3 3 4 )。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在超声下行胚胎移植 ,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Jin F  Shi Y  Zhou F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55-657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原核孕卵生成的影响因素及降低该类异常受精的方法。方法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145个IVF-ET周期、1168个卵细胞的资料,研究多原核孕卵生成率与夫妇年龄,促超排卵方案,穿刺卵泡数,获取卵细胞数,授精前孵育时间,精液精子与授精精子质量和数量以及卵细胞受精率的关系。结果 成熟卵多原核孕卵生成率与女方年龄和可穿刺卵泡数呈显著性负相  相似文献   

15.
16.
17.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during natural cycl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performed during natural cycles. STUDY DESIGN: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RESULTS: Thirty-two cycles were started in 19 patients who had regular ovulatory cycles and tubal factors or unexplained infertility only as the cause of infertility. Egg collection was performed in 12 cycles, and four pregnancies resulted from ET in eight cycles. The pregnancy rates were 12.5% per cycle initiated, 33.3% per retrieval cycle and 50% per transfer. CONCLUSION: Natural cycle IVF/ET offers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LUF) cycles on frozen 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 DESIG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FET among 144 cases of 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LUF) cycles and 866 cases of ovulation cycles. SETTING: Reproductive medical center, Beijing China. PATIENTS: Chinese infertile women who underwent FET. INTERVENTIONS: None. MAIN OUTCOME MEASURES: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PR), implantation rate. RESULTS: The implantation rat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on-going pregnancy rate and live birth rate in LUF group were 12.76% (49/384), 27.78% (40/144), 24.31% (35/144) and 19.44% (28/144), respectively, and in ovulation group, 14.74% (332/2251), 31.29% (271/866), 28.29% (245/866) and 22.23% (193/866), respectively (p > 0.05). CONCLUSIONS: LUF does not affect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FET. Patients of LUF should be included in FE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