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各民族对疟疾传播媒介的了解程度厦采取的相应预防方法,为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结合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预先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31.3%的被调查者认为蚊子会产卵,但对其孳生场所的认识模糊;大多数人认为蚊子对人体健康有害,但只有1/5左右的人认为蚊子与疟疾有因果联系;在户内,蚊帐、驱避剂和蚊香是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驱蚊方法,蚊帐的使用率超过60%且被认为最有效;但在森林、田地中,蚊帐的使用率极低。结论人们对疟疾传播媒介厦相关信息的认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强对不同民族群体的疟疾媒介和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南省居民和学生对疟疾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现场问卷调查疟疾高发区和非疟疾高发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对疟疾防治的需求.结果 对于疟疾是传染病、疟疾的典型症状、疟疾的预防及使用蚊帐防疟方面的认识,学生高于居民(P<0.01);疟疾高发区学生对于疟疾传播途径、疟疾的典型症状和疟疾预防方面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非高发区学生,而对于疟疾是传染病、确诊疟疾免费治疗以及药浸蚊帐好处方面疟疾高发区学生明显低于非高发区学生(P<0.01);疟疾高发区居民“家庭拥有药浸蚊帐”以及“没钱购买蚊帐”的情况明显高于非高发区居民,对于疟疾传播途径和使用蚊帐防疟方面的认识疟疾高发区居民明显低于非高发区居民(P<0.05);我省免费治疗疟疾的政策的知晓率和浸蚊帐的拥有率均仅约20%.结论 海南省居民疟疾防治认知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的疟疾病因,预防和求医知识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清楚地界定三类疟疾知识的好、中、差标准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后的比值比(OR)和P值来最终判断三类疟疾知识的联系程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效果。结果:在所调查的520名对象中,疟疾病因,预防和求医知识评定为好的比例分别是11.5%(95%CI:9、0~14.7),16.0(95%CI:13.0—19.5)和22.5(95%CI:19.0-26.4);三类疟疾知识间密切相关,病因和预防知识较病因和求医知识问的联系程度强;年龄、上学年数和民族是病因和求医知识的影响因素,而预防知识除受年龄影响外,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关。结论边境少数民族的三类疟疾的联系外,不及时和非正规诊治的危害等其它信息也应是疟疾健康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湖北中华按蚊地区疟疾高发病率的社会和行为学因素,为设计以改善该地区疟痰流行状况为日的的应用性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取湖北省枣阳市璩湾镇曹冲村为研究点,于2004年6—7月,通过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疟防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该地区的疟疾流行与防治状况、与村领导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该村的疟疾流行与防治状况以及村民的疟防知识、态度和行为,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和问卷共调查了201户居民的家庭情况、疟防知识信念、家庭患疟情况和求医行为、家庭疟疾预防行为、对疟防活动的知晓情况等。结果70%多的居民认为疟疾与蚊虫叮咬有关,有30.8%的居民给出了错误看法,有13.9%的居民不知道疟痰如何引起和传播。约97%的居民知道反复发冷发热是疟疾的典刑症状,77.1%的居民表示患疟后到村诊所就诊。95%的家庭拥有蚊帐,81%的家庭拥有蚊虫驱避剂,98.O%的居民认为服用抗疟药是预防患疟疾的首要方法。村诊所不具备显微镜或快速诊断试条,村医受经济利益驱动常对症状不典刑患者给与抗生素或退热药治疗,上报疟痰病例的积极性不高。乡镇卫生院工资低,疟防人员流动性大。结论科学的疟防知识尚未完全取代当地居民的传统认识,有必要开展一项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疟痰防治知识、意识和行为;村医在疟疾防治中的作用需要加强,有必要加大对村医正确诊断、规范治疗和及时上报疟疾病例方面的支持、培训和管理;基层疟防人员的稳定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预防保健知识与技能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预防保健知识与技能需求情况。方法 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从业人员967人,毕业后参加过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者占22.7%,全科医学占15、8%,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占18.0%:38.4%的从业人员不清楚一级预防措施的主要对象;现从事预防工作的人中,32.1%的人对一级预防措施对象认识不清;25.4%认为与AIDS患者聊天会感染AIDS或认识不清。54.5%的从业人员不能主动宣传预防、保健知识;89.3%的人员不清楚随机的概念;有31.3%的从业人员自认为需要接受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急需预防保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状况问卷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勐腊县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的基线情况。方法在全县不同疟区乡(镇、农场)、村、社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村(点)进行逐户逐人问卷调查。结果抽取调查的3个镇9个行政村14个社的4104人口中共问卷2852人,其对蚊虫传播疟疾、疟疾一般治疗方法、使用蚊帐防护疟疾和服药预防疟疾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9.25%、8.74%、5.47%和2.77%。结论勐腊县疟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需要做大量的卫生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①主动侦察进行疟疾监测。凡“四热”病人一律血检。②群体预防服药,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预防药,观察其效果。③实行疟疾检疫制度,对离开疫区的人进行血检。结果采取主动侦察,群体服药和疟痰检疫,可以有效地控制流动人口疟痰流行,降低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率,特别是群体服药10d后效果很好,二组人群的带虫率分别由12.5%和30.3%下降为4.2%和3.7%。结论群体预防服药是控制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泰国和巴西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在发展中国家现场诊断疟疾的新方法。该小组认为对疟疾的一种DNA新探针大大有助于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因为此方法可以大规模检验标本。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受到疟原虫感染,只有找到一种测定疟原虫的便宜简单的方法,从而能鉴定感染中心,才能达到控制、预防和根除疟疾的目的,也才能评价防治计划的作用。用显微镜做血涂片检查诊断疟疾费时间,而且需要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才能识别感染。较新的免疫测试法虽在提供感染疟疾有关信息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血中疟原虫消失后,疟疾抗体仍然存在,因此免疫试验不能区别过  相似文献   

9.
云南西盟佤族对疟疾的认知情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佤族群众对疟疾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医学人类学中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专题性讨论)相集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社区群众主要知道间日疟症状,大约1/3的人并不认为发热是疟疾的症状之一,佤语疟疾(“Saihui”)一词中无发热之意;他们认为疟疾与蚊子可能有联系,但又与其它事物相混淆;疟疾被认为是社区中三种很常见的疾病和主要疾病负担之一;他们认为在田棚或缅甸过夜的成人更容易感染疟疾,疟疾的流行季节为7—10月份;预防服药和杀虫剂喷洒是其所知道的主要疟疾预防方法。结论:需要通过与现行直接防治措施相结合IEC活动,纠正佤族群众的看法和让其行为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玉环县干江镇居民对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的认识情况。方法 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量表,调查浙江省玉环县干江镇95位居民对饮食、吸烟、饮酒、锻炼等方面对高血压病影响的认识。结果 得分在总分60%以上的有54人(56.8%);约80%的人认识到高脂饮食、大量饮酒和肥胖对高血压病有危害;74.7%的人意识到保持心情愉快对高血压病有益;67.4%的人认为生活有规律有益于高血压病;大部分人不知道高盐饮食、多吃油炸食品、甜食和动物内脏对高血压病有害。结论 干江镇居民对高血压病预防保健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需要进一步普及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尤其是要加强高盐饮食对高血压病危害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贡山县疟疾防治工作现状,为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评价提供基线资料教据和控制措施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3个乡9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逐人逐户问卷调查,诊所抽查处方和血栓登记;学生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等。结果共调查走访村民803户,2751人,疟疾发病率48.42/万;有疟史者224人,疟史率为8.14%。3个乡镇共问卷调查中小学生699人,知晓疟防知识184人,知晓率26.32%;村民走访2751人,知晓疟防知识224人,知晓率8.14%。对发热病人血栓578人,阳性133人,血栓阳性率为23.01%;捡查县乡两级疟疾处方352张,正规处方81张,占23.01%。结论贡山县疟防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提高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技术的基础上,使用血栓漏报率估算疟疾发病率可能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腾冲县2008年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腾冲县三个乡(镇)的出境回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267人中,有227例(21.86%)患过疟疾,其中在境外治疗的病人占0.72%,在国内卫生院治疗的占24.91%,在国内个体诊所治疗的占1.08%,在医院治疗的占73.29%;疟疾病人中规范治疗,用药1d、3d、4d、5d、6d、7d、8d的分别占0.72%、0.36%、6.14%、4.33%、2.17%、0.72%、85.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境务工类别、务工时间、性别三个变量进入影响因素。结论腾冲县出境务工人群疟疾患病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应开展对疟疾传播途径、预防和患疟疾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等健康教育,提高出境回归人群的及时就诊和规范治疗意识。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南桥地区上山夜宿人群疟疾防治KAP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海南省高疟区上山夜宿人群的疟防知识、态度及行为(KAP),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4月在南桥地区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定调查点,对有上山夜宿居民疟疾防治、态度及行为进行个案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结果走访问卷调查上山夜宿人数257人,不了解疟疾者占12.8%(33/257),不知道疟疾传播途径者占43.6%(112/257)。通过对疟防知识掌握程度打分,进行分层(好、中、差),发现好、中和差层人群上山住宿使用蚊帐者分别为68.2%、25.7%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山夜宿人群的疟防知识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海南省南桥地区上山夜宿人群疟防态度和行为与其掌握的疟防知识多少有关,在高疟区反复开展疟防宣传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孟连县疟疾控制项目的防治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2004年疟疾疫情,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县、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结果2002-2004年,孟连县的疟疾发病率从项目实施前的21.8/万下降至18.3/27;疟疾正规治疗率提高50个百分点;估算全县2004年的血检和走访漏报率明显减少;当地居民对疟疾常识的知晓程度比2002年有明显提高,发热2d内就医率增加50%。结论孟连县疟疾防治能力和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明显,疟疾控制项目的防治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主流看法,分析云南遗体捐献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云南省做好遗体捐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彝族、傣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了解程度和捐献率较低,其中彝族、傣族比汉族更低.“为医学发展”,“认为是生命的延续”成为影响愿意捐献遗体的主要因素,3个民族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后应人土为安”、“家人社会舆论压力”、“担心被任意使用”、“个人宗教信仰”是影响不愿意捐献遗体的主要因素,3个民族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人认为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遗体捐献,认为遗体捐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搞好云南省遗体捐献工作,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程度。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5个调查点,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开展人体寄生虫感染、个人饮食卫生习惯等调查,并运用Epi Info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结果 此次云南省四川盆地生态区共调查1 264名居民,受检率为81.8%,其中205人感染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16.22%,感染虫种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和人芽囊原虫。主要以轻度感染(87.33%)和单一感染(83.41%)为主。中老年农民人群中钩虫感染率较高,并在两个调查县中感染率存在差异;钩蚴培养结果显示主要为美洲钩虫感染,仅发现2人同时感染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学龄前儿童和学生中蛔虫、鞭虫和原虫感染率较高。各虫种感染率在性别和民族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感染率存在差异。人群中土源性线虫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54.79%),人体寄生虫感染率与卫生习惯情况调查发现,使用新鲜粪便施肥和赤脚下地劳动增加了感染钩虫的风险。结论 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与全省相近,建议加强防治相关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虫种感染特点采取相对应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个调查县20个调查点5 067人进行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使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滋养体。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肠道原虫感染率为3.37%(171例)。共检出7种肠道原虫,分别是人芽囊原虫(1.76%)、哈门氏内阿米巴(0.77%)、微小内蜓阿米巴(0.32%)、溶组织内阿米巴(0.26%)、结肠内阿米巴(0.16%)、布氏嗜碘阿米巴(0.08%)、蓝氏贾第鞭毛虫(0.02%),混合感染率为0.12%(6例)。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10%和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感染者中以医务人员感染率(20.83%)最高,其次为待业人员(9.3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龙族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8.21%),纳西族次之(7.69%),不同民族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高感染率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生态区(5.90%)和藏东南-滇桂粤南部生态区(5.01%),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香格里拉县最高(10.02%),其次为麻栗坡县(5.74%),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经济水平感染率最高(4.50%),不同经济水平类型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建议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端  闫永平  刘家政  陆松鹤  张磊  苏海霞  卢娟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92-1093,1097
目的了解商洛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掌握流动口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在流动人口中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商洛市3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的建筑工人、宾馆和酒楼服务员、美容美发人员AIDS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总体上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知识水平普遍较低,54.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看起来健康的人不会携带艾滋病毒,对目前艾滋病是否有可靠的疫苗以及母婴传播预防等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有50.0%的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感到害怕、紧张并会躲避,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以电视最高。结论流动人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综合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包虫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统一表格对居民个人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包虫病感染及患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云南3县3042名居民中,包虫患病率和感染率分别为32.87/10万和13.52%。汉族、女性、成年人、半农半商职业者的包虫感染率高于同类人群的其它分组。农民感染包虫的风险是非农民职业者的2.921倍。结论调查地区是云南包虫病散发流行区,应加强对农民职业者的抗感染保护。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和整群典型抽样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湖北省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采用列联表比较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及人群知晓率的差异,并对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对“是否听说过疟疾、传播途径、疟疾发作时主要症状、主要抗疟药物、预防疟疾的最好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57.6%,49、5%,15.5%,40.6%,35.5%。不同地区、性剐、年龄、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P〈0、01)。地区、性剐、年龄、人群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电视宣传为最受欢迎的宣传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