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PNET的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共7个病灶均位于幕上,以脑实质深部分布为主并不同程度累及灰白质,大小相差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水肿轻微.5例表现为囊实性成分,2例呈实性改变.平扫肿瘤实质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 Flair序列病灶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仿;DWI序列提示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PNET虽缺乏特征性MRI征象,但仍具有一些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并综合分析MRI表现有助于缩小诊断范畴,逐步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entral PNET, cPNET)的MRI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cPNET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PNET的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结果 17例患者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3例,均位于幕上。病灶普遍较大,囊实性14例,实性3例,囊变多位于周边部,实质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伴多灶性囊变坏死、出血、钙化;瘤周水肿15例,瘤周无水肿2例;占位效应均较显著;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免疫表型以Syn、NSE、CD99、Vim及GFAP表达为主。结论 cPNE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MRI诊断的准确率,现分析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相关MRI表现。材料与方法:从本院收治的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中抽取10例,他们均经确诊。其中男6例,女4例。10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肿块均位于幕上,肿块实质部分T1WI出现较低或低信号,T2WI则出现较高或高信号。加强扫描后可见肿块出现均匀或非均匀强化。结论:利用MRI诊断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可观察到典型的特征,因此,应采用MRI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5.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前纵隔。软组织pPNET的CT表现为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有1例可见瘤骨形成,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在SE的T1WI上表现为等肌肉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改变。结论pPNET的CT与MRI缺乏明确特征表现,但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魏于全 《华西医学》1989,4(2):162-164
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指发生于颅内、视网膜、筛板,起源于原始的神经上皮、形态学上及生物学行为类似的一大类肿瘤的统称。由于与胚胎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也有的称为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这类肿瘤多发生于儿童。组织学上由原始神经上皮细胞构成,常表现出一定的分化方向。临床过程发展快,预后较差。如果是颅内的原始神经外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3例表现局部占位征象,1例表现为脊髓弥漫性增粗;4例肿瘤均位于脊髓的中心,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不清,且周围无明显水肿;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病变尾侧继发囊变1例;增强MR,3例病变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结论脊髓原发性PNET好发于成人,可位于髓内,或髓内外,或呈外生性生长,并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其中胸段脊髓及圆锥常见,MR影像没有特异性征象,最后确诊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生于多部位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多部位pPNET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结果发病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4.29岁。除2例发生于皮肤下软组织病灶较小外,其余病灶都较大,最大平均直径为8 cm,表现为侵袭性软组织肿块,以替代和(或)推移邻近结构方式生长,CT表现为肿块内密度不均,其内未见钙化,骨质破坏区未见骨质硬化、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增强后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MR表现为肿块T1WI与肌肉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在DWI上呈高信号,瘤内多发囊变坏死区及纤细低信号分隔,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pPNETs的CT和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发生部位、内部及周边结构关系及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和长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20岁,胸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无力3个月.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腰椎MR检查:T12椎体水平见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信号,矢状位肿块均位于髓外硬膜外,呈梭形包绕椎体生长,平扫T1WI FLAIR肿瘤呈等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包绕脊髓呈弥漫性浸润生长.  相似文献   

10.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对照(附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方法 收集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7例pPNET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MRI表现.结果 7例pPNET中,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下肢,1例位于椎管内并跨椎管内外生长,1例位于盆腔内并累及骶骨,1例位于腹膜后.软组织内pPNET呈等T1、稍高T2信号,内可见囊变坏死及出血,1例边缘可见假包膜,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侵犯周围骨组织.骨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例均见CD99表达,4例突触素表达,3例嗜铬粒蛋白表达,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表达,2例波形蛋白表达,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表达.结论 MRI对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1岁,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腋下两肋及背部疼痛,多于夜间卧位时疼痛剧烈,为阵发性,白天活动尚可,4天前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加重,伴双下肢力弱、麻木入院,入院前晚上曾小便1次.查体: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腱反射迟钝,T6水平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PNET)的MRI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PNET的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3例,均位于幕上。病灶较大,囊实性14例,实性3例,囊变多位于周边部,实质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伴多灶性囊变、坏死、出血、钙化;瘤周水肿15例,瘤周无水肿2例;占位效应均较显著;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免疫表型以Syn、NSE、CD99、Vim及GFAP表达为主。结论 cPNE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提高PPNET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 X线平片、CT、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10例PPNET中,3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骨盆,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腹膜后。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CT扫描中,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环状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5例发生于软组织的PPNET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中,10例发生于骨骼及软组织的PPNET,均表现为T1WI均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分隔样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S-100、Vimentin(波形蛋白)等。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PPNET诊断的准确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鼻眶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眶部PNET的CT和MRI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位于鼻眶部并向颅底或颅内浸润,呈不规则状、边缘不清。CT表现:6例病变主体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8例肿瘤均呈纵向生长,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突破筛板侵及颅内,脑组织受累6例,于前颅凹形成肿块5例,于中颅凹形成肿块2例。MRI表现:8例肿瘤主体T1WI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3例,T2WI呈等信号2例,高信号6例。MRI增强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平缓型。结论 儿童、青年患者发生累及鼻眶部的实性肿块,内部伴坏死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沿纵轴生长侵犯硬脑膜以及易向颅底、颅内转移是鼻眶部PNET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特点、CT与MRI表现.方法 对有完整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的13例腹部pPN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腹部pPNET的临床特点主要为青少年快速增大的包块伴疼痛,易转移复发,预后差.CT及MRI表现为体积较大、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常见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见间隔及网格状强化;病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侵袭,侵犯骨质结构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无骨膜反应及瘤骨.结论 腹部pPNET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无明显特征,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内部结构、毗邻关系及转移情况,对制订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5岁。以"双下肢肌力下降伴大小便失禁5天,腰部疼痛"入院。查体:双侧下肢肌力0级;Hoffmann征未见异常,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和Gordon征双侧均为阳性。MRI:T6至T12髓外硬膜下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短T1等T2信号(图1、2),压脂像呈等信号,边界清,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瘤(SPNET)的MRI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ET的MRI及CT表现。结果SPNET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多位于幕上额、颞叶,多呈类圆形,病灶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边界清楚。②肿瘤实质MR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增强后强化明显。③肿瘤多伴有不同程度囊变。④部分肿瘤内有出血或钙化。结论SPNET的影像学有一定特征,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助于术前与其他肿瘤区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脑膜原发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征象差异。材料与方法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脑膜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1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脑膜肿瘤MRI征象差异。结果脑膜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相比,前者更多见MR平扫信号混杂、坏死囊变、强化不均匀、邻近骨质改变(P值均<0.05),后者更多见血管流空及瘤周中重度水肿(P值均<0.05),T2高信号、强化程度等高于血管、分叶状、瘤脑界面模糊、脑膜尾征5项影像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膜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征象存在差异,有助于二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