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危重症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转运,为此,本文对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预防及救治措施做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监护 根据病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协助患者采取安全、舒适的体位.使用平车时应使患者头部向后,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进行保护,防止患者从平车上翻落等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进行病情评估,根据不同分值落实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对照组(未应用MEWS组)、研究组(应用MEWS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对实施MEWS评分转运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0.63%,研究组为3.7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对照组为70.20%,研究组为9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转运质量的满意度对照组为90.60%,研究组为97.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准确评估,进而根据评分结果对转运过程进行有效风险干预,可以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及患方的对患者转运质量的满意度,从而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院急诊中心2008-01-2011-01院内转运392例危重症患者,男203例,女189例,年龄0~95岁;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158例.面罩或鼻导管给氧者125例,经人工气道给氧者(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109例.发生Sp()2改变者139例,其中SpO2 <95%者121例,SpO2 <90%者18例;心率增加超过20次者36例.经加强安全管理,无一例发生意外.现就转运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  相似文献   

5.
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因此,对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关键在于掌握转运的指征及转运前的风险评估,转运人员的组成,转运的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转运前的预防处理,途中的观察与抢救,搬运手法正确,抢救预案的有效实施,严格交接班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09例急危重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选取2015年759例急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建立院内安全转运路径,根据路径流程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人员选择、转运物品准备、家属与接收科室沟通,转运途中严密监测、加强沟通,转运后详细交接记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从而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同时也提高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加强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急救防范措施,降低危重患者从就诊到住院期间内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从转运准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病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结果在急诊转运护理过程中,切实地、有预见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结论加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风险评估及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它的实施对急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转运前的评估及准备,转运途中实施了有效监护,并对危急情况采取了准确的处置措施。结果:356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有35例出现了不同情况的病情变化,经积极有效的处理,仅3例患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99.2%的患者转运安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转运前的评估及充分准备,转运途中医护分工协作监护,可有效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频发室颤的救护。急救护理要点包括:转运前积极充分的准备,转运途中频发室颤的救护,高效的基础生命支持。患者于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安返冠心病监护病房(CCU),11d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14例在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的急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采用分级转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至手术室、CT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院内分级转运模式可有效缩短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该院急诊科的541例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69)和干预组(n=272)。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干预组采用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及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转运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与导管、物资、协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3.
危重患者35例院内转运途中的程序化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在医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方法。方法:35例呼吸衰竭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要转入ICU,对患者转运前、途中及转运后果进行评价。结果:转运成功率100%,其中2例(5.7%)患者发生病情加重,经过处理后缓解。结论:程序化护理对危重患者转运可能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传统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316例(传统组),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转运危重患者402例(改良组),对两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组发生意外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转运方式可以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综合评价分级转运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6篇文献.结果显示,与常规转运相比,分级转运模式能降低不良事件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JBI、Web of Science、CINHAL、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搜集有关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发生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纳入8篇横断面研究,合计3 072例患者。描述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涉及11项,包括患者年龄、病情以及治疗/护理相关因素等。结论: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转运仪器/设备、转运人员等可增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影响。方法将急诊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符合标准的269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常规组,2014年2~6月272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干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案,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真正实现无缝隙护理。  相似文献   

18.
分析7例儿科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认为对疾病严重性认识不足、转运前干预不足、转运时机不当是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时发生意外的常见原因。故加强对危重病的识别,完善转运前评估,把握转运时机,加强转运前的干预,如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意识、血氧饱和度变化,转运前安置患儿于合适体位,是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方法2013年3—10月成立品质管理活动小组,设计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查检表,全程跟踪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流程,针对转运、交接过程中进行评分并将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确定并落实7项改进措施。结果研究组转运前合格者78例(91.76%),转运中合格者77例(90.59%),交接合格者75例(88.23%),护理文件记录合格者84例(98.82%),总分合格者84例(98.8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5,5.80,6.12,4.49,4.84;P<0.05)。结论品质管理活动实施活动后,均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确保了患者的转运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纠纷,降低了转运风险,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院内转运的120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提前规避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比较两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风险系数(RPN)。结果:试验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的RPN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明显降低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