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早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青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20例青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化应激因子、神经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NSE、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7 d、14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 33%、63. 33%、66. 67%,对照组为20. 00%、28. 33%、43. 33%,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HUTPA和rt—PA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h内的7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HUTPA组(n=37)和rt—PA组(n=37),分别一次性静脉推注HUTPA25mg和静脉注射rt-PA100mg,在溶栓90min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监测溶栓30d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STEMI发病3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分别为95.65%和81.82%,发病12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83.78%和8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溶栓前、溶栓6h、溶栓12h及溶栓7d血浆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在30天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梗塞及全因死亡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rt—PA比较HUPTA治疗STEMI病人同样安全有效,且使用方法简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情况;分析了溶栓前,中,后实施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医护配合,发病30min~1h开始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全部再通,再通率100%;发病2~6h开始溶栓的患者84例再通,再通62例,再通率73.8%;发病6~12h内开始溶栓患者18例,再通6例,再通率33.3%。结论早诊断、早溶栓、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57例STEM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溶栓后90min进行冠脉造影,观察罪犯血管的再通情况。结果溶栓治疗中46例(80.7%)发生心律失常,冠脉造影再通(TIMIⅡ级或Ⅲ级)42例(73.7%),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多发生在再通组。结论STEMI溶栓治疗时再通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它是提示冠脉再通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制成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前2组,但不线栓;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4组大鼠均同步喂养,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电针百会、水沟穴,每天1次,30min。治疗5d后,4组大鼠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PA及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调节机体纤溶系统活性,改善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其中10例发病6 h以内溶栓再通8例,再通率80%;5例发病6~24 h溶栓再通3例,再通率6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即刻给予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否有益。方法共有149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安慰剂组76例,80 mg阿托伐他汀组73例。分别于刚入急诊时、冠脉造影(CAG)时和AMI后24 h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蛋白C(PC)、蛋白S(PS)、PCI前测定TIMI分级。AMI后24 h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刚入急诊、CAG时及AMI后24 h,阿托伐他汀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PS和P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在CAG时(P=0.042)及AMI后24 h(P=0.012),阿托伐他汀组的TNF-α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及PAI-1(P=0.004)。阿托伐他汀组的自发再通(SR)率(P=0.035)及LVEF值(P=0.01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急诊预处理通过抑制TNF-α及PAI-1在AMI时的急性大量释放,能够明显增加AMI患者的SR发生率并能促进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ACI患者118例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分成2组,3 h组(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距发病<3 h)60例,3~4.5 h组(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距发病3~4.5 h)58例;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比率。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不同时间点3 h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3~4.5 h组,临床有效率高于3~4.5 h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3~4.5 h组(均P<0.05)。结论:在2种不同时间窗下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CI,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3 h之内溶栓的临床疗效优于3~4.5 h。  相似文献   

10.
周婷 《全科护理》2011,(4):300-301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病人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加强溶栓前后的护理。[结果]5例rt-PA静脉溶栓的病人患肢肌力和神经肌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配合医生尽快准备溶栓药物、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急性脑梗死病人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STEMI病人PCI术后评估心肌灌注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78例急性STEMI且行PCI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且术后48h均行MCE,根据MCE结果分为A组(灌注充盈正常:心肌节段造影剂充盈均匀,完全显影)43例,B组(灌注充盈稀疏:心肌节段造影剂充盈不均匀或部分显影)20例,C组(灌注充盈缺损:心肌节段造影剂充盈缺损,完全不显影)15例。应用常规超声与MCE技术获取各组患者术后48h、1个月、3个月左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记录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应用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LVEDV、LVESV均较高,Am、E、LVEF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组比较,C组LVEDV、LVESV均较高,Am、E、LVEF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C组PCI术后MACE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DV、LVESV、LVEF、MCE结果均为影响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CE可有效评估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可独立预测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药物支架置入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住院,在发病后12 h内成功行急诊药物支架置入的1413例STEMI患者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正常组.采用单变量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在1413例患者中,297例发生无复流(2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再灌注时间>6h、侧支血流≤1级、入院血糖(admission plasma glucose,APG)>13.0 mmol/L、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血栓评分≥4分和PCI前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无复流发生率随着独立预测因素增加而显著增高(P<0.01).结论 STEMI患者急诊药物支架置入后无复流预测模型由6个因素组成:年龄> 65岁、再灌注时间>6h、侧支血流≤1级、APG> 13.0 mmol/L、PCI前血栓评分≥4分和PCI前IABP使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术后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维普和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病例报道80篇,将其中17篇多例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作为资料来源,统计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1]比较.结果 共有157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1.5%,除颤147例(93.6%),胸外按压135例(86.0%),气管插管52例(33.1%),尿激酶静脉溶栓151例(96.2%);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134例,轻度出血25例,严重出血2例;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相比.再通率和出血率均显著升高(85.4%vs 73.5%,17.2%vs 11.1%,P均<0.05);存活出院149例(94.9%),死亡8例,无一例死于出血和CPR并发症.结论 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溶酶元激活物抑制剂(PAI-1)在创伤性脊柱骨折中的表达及对术后静脉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并将同期检查的78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将发生静脉血栓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肌钙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有着密切关联。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前的超敏肌钙蛋白T(cTnT)水平,探索其对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并对术前不同cTnT水平亚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进行风险预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因急性STEMI至我院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分层分析,明确术前cTnT不同水平与无复流的关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前cTnT不同水平亚组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677例符合研究要求的STEMI患者,分为术前cTnT<5倍正常参考值上限(URL)组(n=337)、 cTnT 5-20 URL组(n=141)、cTnT >20 URL组(n=199)。三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即刻TIMI血流0级或1级的比例分别为15.4%,19.1%,18.6%,P=0.49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在术前cTnT <5 URL组,前降支靶血管和年龄>65岁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术前cTnT=5-20 URL组和术前cTnT >20 URL组,无复流发生分别与近段血管闭塞、就诊时间延误相关。 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术前肌钙蛋白水平不同的STEMI患者,发生无复流的风险相当。但在不同术前肌钙蛋白水平亚组预测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观察 2 6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及 2 2例常规治疗的AM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2、5、7、14天血清sICAM 1、sVCAM 1、IL 6、IL 8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间sICAM 1、sVCAM 1、IL 6、IL 8无差异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趋势相似 ,但溶栓组sVCAM 1在治疗后第 5、7、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sICAM 1在第 5、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6在治疗后第 1、2、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8在治疗后第 1、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sICAM 1、sVCAM 1、IL 6、IL 8均可作为溶栓监测指标 ,其动态改变及作用影响AMI的发生、发展变化。溶栓治疗可减轻AMI的病理损伤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分析健康人及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的心肌运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超急性期(梗死时间在2 h内)及急性期(梗死时间>2 h,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检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分别测量心肌梗死区域和非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心动周期时间平均背向散射积分(IBS),并将其与心包IBS的比值作为心肌IBS的校正值(IBS%),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的IBS差值即IBS的周期变化幅度(CVIB),并将其与心包IBS的比值作为心肌CVIB的校正值(CVIB%).同期作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 当AMI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还无典型变化时,心肌梗死部位的IBS值已经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43.7±10.8)dB比(22.6±4.6)dB,P<0.01],而CVIB 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10.2±2.6)dB比(13.2±3.8)dB,P<0.01].急性期患者其IB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患者非梗死部位,而CVIB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及患者本身非梗死部位.且与心电图变化完全一致.结论 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有助于AMI超急性期诊断,并可判断心肌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评价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全部患者发病12 h内行颅脑CT及CTP检查,入院后29例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1周内复查脑CT,两次CT检查图像均通过后期图像处理,去除颅骨、脑脊液影响,定义血管,减少噪声,得脑灌注参数图,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进行前后定量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前,CT检查发现12例存在脑梗死灶,CTP发现全部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区域,CBF、CBV减低。治疗后CT检查显示,缺血边缘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脑血流量与血容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可以较好地显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缺血病灶血流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准确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较小剂量栓体舒(rt-PA)导管介入冠脉根部给药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12小时内的AMI患者88例随机分为4组,A组:导管介入冠脉根部注射rt-PA组20例(rt-PA用量为50mg);B组:外周静脉应用rt-PA组22例(rt-PA用量为100mg);C组: 介入冠脉根部注射尿激酶(UK)组23例(UK用量为50万~75万U);D组:外周静脉应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s inhibitor type 1 (PAI-1) is genetically determined and may be related to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plasma PAI-1 concentration at baseline and after stimulation. AIM: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increase in the plasma PAI-1 antigen concentration or activity after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675 4G/5G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PAI-1 gene. RESULTS & CONCLUSIONS: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a rebound effect is observed in PAI-1 activity (ActPAI-1) and PAI-1 antigen (AgPAI-1) concentration after standard streptokinase treatment with maximal values of 3 h (t3)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treptokinase infusion. Both ActPAI-1 and AgPAI-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3 compared to the levels before fibrinolytic treatment: 37.3 (20.0-67.7) vs. 10.0 (3.6-26.0) IU L(-1); P = 0.00001 and 29.9 (15.6-42.3) vs. 20.9 (13.0-30.2) ng mL(-1); P = 0.001, respectively.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patients by genotype revealed that carriers of the 4G allele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PAI-1 antigen 3 h after streptokinase infusion: 30.9 vs. 13.8 ng mL(-1); P = 0.019.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PAI-1 activity and genotype was found. In conclusion, the rebound effect in serum PAI-1 concentration observed after streptokinase treatment may be related to the 4G/5G polymorphism in the PAI-1 gene promo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