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探讨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CRT-D)植入的护理。选取5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植入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观察其植入相关参数;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QRS波宽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CRT-D,参数良好;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无并发症出现。CRT-D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总结6例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要点是植入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检查;植入术后重视创口护理,防止感染,加强心电监护,严防起搏电极脱位,做好出院指导。除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外,其余5例恢复良好,体外起搏器测试功能良好,阈值正常范围,无误感知、误放电现象。  相似文献   

3.
总结1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术后管理。重点是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心脏功能评估,做好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护和改善心功能,辅以全程心理干预,详细的出院指导,定期随访及个体化程控。平均随访2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康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的护理。植入术前做好评估和心理护理,完善准备工作;植入术后严密监测起搏器功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健康随访教育,出院后重视随访管理,使CRT-D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ous therapy,CRT)能改善慢性心功能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三腔起搏器加心律转复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期间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局部并发症观察、电极脱落及CRT-D起搏器功能的判定、出院指导等。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未发生心脏压塞、电极脱位、切口不愈合等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CRT-D是治疗老年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围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邱小芩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124-112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约50%CHF患者伴有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虽然抗心力衰竭药物不断发展,但对电机械不同步患者效果不佳。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兴起的一种治疗CHF非药物治疗手段,虽不治疗病因,也不能使衰竭心肌的收缩力增加,但可以改变心脏各部位心肌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增加心脏做功效率,并通过抑制心肌重构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3. 3%)显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 3%)(13. 3%)(P 0. 05);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业已证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心室颤动(VF)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转化为VF所致。尽管一些药物、外科手术和急诊医学研究对预防心脏性猝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SCD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在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死于SCD(约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占全部死亡原因的25%)。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可有效地预防SCD的发生。现将我院自1996年以来植入的8例ICD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参数优化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17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VV间期.结果 17例患者CRT优化后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心房起搏AV间期/心房自身感知AV间期优化至130~180 ms/100~150 ms,使得左室充盈时间从(354±147)ms升至(420±112)ms,二尖瓣反流由(9.33±4.69)cm2减少至(5.44±4.62)cm2;VV间期优化至4~40 ms,使得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ms减少至(30.2±18.6)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由(21.6±9.3) cm/s上升至(26.3±3.4)cm/s.3个月后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15±6)%.结论 CRT术后行超声指导下个体化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chocardiography-guided pacemaker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ceived biventricular resynchronous pacing therapy.A-V delay and V-V delay was optimized under the guiding of spectra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nd tissue Doppler imaging.Results The indices of heart function in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The NYHA class of the patients was improved from class Ⅲ~Ⅳ to class Ⅱ~Ⅲ.Since PAV/SAV was optimized to 130-180/100-150 ms,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time(LVFT) was increased from (354±147)ms to (420±112)ms,mitral reflux (MR) was decreased from (8.41±4.55)cm2 to (5.36±4.71)cm2.After VV delay was optimized to 4-40ms,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regional peak systolic velocity (Ts-SD-12) was decreased from (48.4±17.9)ms to (30.2±18.6)ms,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 LVOT) was increased from (20.6±9.0)cm/s to (26.1±3.1)cm/s.Conclusions Echocardiography-guided optimization of the pacemaker parameters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C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同步化治疗对重度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18例左室非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同步化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A峰值,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结果 起搏后第1周LVEF明显高于起搏前(P<0.001).二尖瓣环间隔部Am术后6个月[(11.3±2.9)cm/s]、1年[(12.5±3.6)cm/s]明显高于起搏前[(9.2±1.7) cm/s](P<0.05).二尖瓣环侧壁Am术后6个月[(12.1±3.2)cm/s]和术后1年[(13.5±3.2)cm/s]高于起搏前[(11.8±2.9)cm/s](P<0.05).二尖瓣环间隔部Em起搏前后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评价心脏同步化治疗左室运动不同步的心衰患者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HF)犬心脏功能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10条雌性健康清洁比格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只。2组均给予开胸结扎冠脉制作HF动物模型,成模后仅实验组实施为期4周的CRT,对照组不给予CRT。记录与观察所有大鼠在实验期间的活动与进食情况;分别于实验前、HF建模后2周、同步化治疗4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测定所有犬的颈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脑钠肽(BNP)、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所有比格犬均造模成功并完成实验,均无突然死亡或者心律失常发生。与实验前相比,HF后2周及同步化治疗4周后,2组大鼠颈动脉收缩压、舒张压、LVEDV、LVESV、血清BNP与MPO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而同步化治疗4周后2组以上所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HF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步化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颈动脉收缩压、舒张压、LVEDV、LVESV、血清BNP与MPO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实验前及HF后2周,2组大鼠颈动脉收缩压、舒张压、LVEDV、LVESV、血清BNP与MPO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CRT治疗HF犬可抑制BNP与MPO等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犬心功能与血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便更好地耐受手术.术中备好各种用物及抢救器材,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病情变化.术后严密进行心电监护,预防切口感染,注重体位护理,及时观察和处理并发症.本组12例均康复出院.随访1-6个月,心衰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常丽  周丽  尤蕴  苏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6):4439-4442
目的探讨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比较6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及行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术后的心功能NYHA分级、心电图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并对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治疗后6个月NYHA从术前(3.40±0.50)级改善为术后(2.30±0.60)级,QRS时限从(144.68±16.40)1]ms降至(100.02±14.76)ms,LVEF(%)从(33.18±5.60)提高至(41.8±7.45),6min步行距离从(305.40±30.30)m提高至(406.20±70.5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8,4.562,6.728,10.426;P〈0.01);术后跟踪随访3—24个月,无一例死亡。结论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心电监测、术后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重视出院后跟踪随访等都是取得较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二维超声斑点追踪(2D-STE)是否可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急性期反应.方法 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术后7天分别在CRT关闭(OFF)和开启(ON)状态接受超声检查.将2D-STE测量的左心室短轴前间壁和后壁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_(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将CRT-ON时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LVdp/dt)的增长率Δdp/dt%>25%定义为急性反应有效.结果 15例患者(62.50%) CRT有反应,CRT-ON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LVdp/dt增大,T_(AS-POST) 缩短.T_(AS-POST) 是预测Δdp/dt%>25%的独立因素,T_(AS-POST)≥130 ms预测CRT急性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4%和70.38%.结论 2D-STE技术能够有助于选择CRT最适病例,并预测其急性期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结论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室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CHF患者31例,以CRT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降低≥10%为标准分为CRT有反应组(16例)和CRT无反应组(13例).所有患者均于CRT术前1~3 d、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检查.彩色M型超声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播散速度(Vp),计算E/Vp;TDI测量二尖瓣环四个位点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计算E/e;测量左室12节段心肌收缩期达峰时间(Ts-SD)、12节段Ts最大差值(Ts-Dif).结果 与CRT术前比较,CRT有反应组12节段Ts-SD、Ts-Dif均显著缩短,Vp显著增高,二尖瓣环各位点及4个位点平均E/e、E/Vp显著降低,而CRT无反应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差异;CRT有反应组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E/e、E/Vp与左室12节段Ts-S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RT治疗有反应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也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左室充盈压降低及左室松弛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组织多普勒提示有左心室非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前和起搏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Tei指数,同时测量二尖瓣血流E、A峰,E/A,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E峰减速时间,肺静脉血流S波、D波,二尖瓣环Em/Am。根据以上参数将舒张功能减退分为3期,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起搏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起搏前,11例患者E峰和A峰融合,形似单峰,无法测量E、A峰值及E峰减速时间,所有患者左室舒张充盈时间缩短。起搏后1周,所有患者E峰和A峰分离,5例患者为第2期的舒张功能降低,7例患者为第1期的舒张功能降低。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例由起搏前的(34.5±2.9)%提高到(46.4±5.7)%(P<0.01)。左室射血分数由起搏前的(26.8±7.6)%提高到(37.7±10.1)%。左房内径在起搏后1周明显缩小(P<0.05),左室收缩非同步指数由起搏前的179.2±48.3下降到103.4±58.2(P<0.05)。结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由于心脏收缩的不同步,二尖瓣血流E、A峰融合较为常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左室舒张充盈改善,体现了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措施。方法CRT植入术者55例,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62.5±9.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DCM)41例,缺血性心肌病(CHD)1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脏扩大2例,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1例。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级-IV级。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常规应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随访2~60(24.9±15.5)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左室电极置入失败1例(1.8%),发生电极导线脱位3例(5.5%),膈肌刺激2例(3.6%),术中急性左心力衰竭竭1例(1.8%),血管迷走反射(VVR)1例(1.8%),均妥善处置,未发生恶性结果。结论CRT植入术术中和术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以电极导线脱位最常见;针对不同的情况妥善处理才能充分发挥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