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十年来,声反馈或啸叫一直是助听器使用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其实声反馈产生的物理机制十分简单:受话器传出的放大声音从耳道或声孔泄漏出去,被麦克风重拾取,进行二次助听器放大,导致声学性能不稳定,最终产生众所周知的恼人的助听器啸叫.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病的听力学评估和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是一种听功能异常性疾病,表现为声音可以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到内耳,但是声音信号不能同步地从内耳传输到大脑,患者主诉为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对言语的辨别及理解能力异常.  相似文献   

3.
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高科技生物医学电子产品,通过手术方式将人工耳蜗体内部分电子装置(植入电极)植入内耳,植入电极代替了人的内耳严重损伤的毛细胞感受声音,使听力获得重建。为佩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甚微的重度、极重度听力障碍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康复手段。但能否听懂声音,理解、掌握和运用言语进行交流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听觉培建和语言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4.
哺乳类动物对外界刺激声信号的高度精确的分辨产生于它们的耳蜗内感音器官的机械放大机制,其增益可达数千倍之多。这个增益值在小刺激声强时最大,但随着刺激声强的增强而渐减小。1983年Davis首先提出了耳蜗放大器的概念(cochlear amplifier)。耳蜗放大器也称耳蜗主动过程(active process),是指内耳将低强度声音信号进行机械放大的一系列过程,具体说就是指毛细胞通过某种形式的运动以反馈机制影响听觉感受器局部的机械振动.从而使微弱的声音刺激信号得以放大。  相似文献   

5.
逆行标记研究中缝背核迷路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至内耳的传出神经投射通路。方法将霍乱毒素亚单位B(cholera toxin subunit-B,CTB)注入猫的内耳,经过7天的存活期后,运用逆行荧光标记技术来观察猫脑干组织中DRN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大部分DRN神经元有CTB的强阳性标记,且集中分布在DRN的背中线部分,部分分布在DRN外侧的周边区域。结论在中缝核至内耳可能存在传出神经通路,它们可能对哺乳动物对声音的定位、识别、对声音正确的反应能力以及内耳敏感性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Baha简介 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Baha(bone-anchoredhearingaids)是通过骨导方式改善听力效果的一种助听设备,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人体3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接收声音,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颔骨传送到内耳,使内耳的淋巴液推动毛细胞,毛细胞再将这种运动转变成电脉;中,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听觉中枢,  相似文献   

7.
当放大器件和反馈环路同时存在于声处理系统时,出现声反馈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常见的音响系统中发出的啸叫声。其原因是从麦克风采集进入的声音通过系统放大,由扬声器输出,经过声音传播又再次从麦克风进入系统,这样多次反复放大造成输出提高到超过系统的最大输出能力而出现啸叫,助听器便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扩音系统,而由此产生的声反馈也是助听器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近年来也被称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是一种以言语理解能力受损为主要表现的听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影响了听觉时域处理能力,使得声音从内耳传输到大脑的听神经通路同步性受损。但由于外毛细胞本身功能正常,声音仍可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内耳,因此纯音听阈和言语觉察阈可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9.
豚鼠被广泛用于耳科研究,但其内耳容积大小无详细报道。本文旨在提供确切的豚鼠内耳液体容积大小和软组织有关数据,采用Metamorph图像软件,在400×到1000×放大条件下测量所有组织切片的方法。 经测定3只豚鼠内耳的每一系列切片,得到了有关内淋巴和外淋巴体积及软组织的完整数据;也测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的中耳和内耳结构,为大鼠耳科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只正常健康成年S-D大鼠的中耳和内耳进行显微解剖,对其颞骨的解剖学标志性结构放大6~15倍进行观察并照相。结果观察大鼠颞骨标本的中耳结构: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圆窗、咽鼓管、面神经等;内耳结构:耳蜗、半规管、内听道、内淋巴囊等。结论大鼠颞骨解剖结构同人类存在很大相似性,这有助于利用大鼠进行耳科研究时定位中耳和内耳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内耳和宿主免疫性的关系及内耳被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作者详细介绍了有关动物实验的技术,用豚鼠作动物实验,采用锁孔(?)血青蛋白(KLH)作为抗原,通过皮内注射及外淋巴灌注使动物致敏,采取血清、外淋巴液及脑脊液作抗体滴度测定。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听力图型(audiometric pattern)只能反映感音神经性聋听力障碍的部分情况,它往往和言语辨别力损害的严重程度不符。这种现象可能和频率分析上的缺陷有关。因此,临界(频)带宽(度)测试或可对内耳病变的诊断和疗效提供新的线索。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噪声的带宽时,响度保持不变,但超过某一点时,噪声的响度突然增加,这某一点的带宽即为临界带宽。临界频带机制常被比作内耳的声滤波系统,它能把声音分解成为连续的频带。作者用中心频率为1000赫,带宽为230赫的噪声作对照信号,带宽分别为50、100、200、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在内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一氧化氮(NO)在内耳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内耳的分布及一氧化氮在内耳的产生部位均已被确定。一氧化氮对维持内耳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作为神经递质所发挥的生理功能,已趋于明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量的一氧化氮在内耳疾病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内耳疾病产生的机理,已研究出许多有效,针对性强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文对一氧化氮在内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助听器有助于改善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1999年我们开发研制了耳道式助听器(ITC)及隐蔽型深耳道式助听器(CIC),已通过鉴定,现将技术路线报告如下. 1 原理和性能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外界的声音通过麦克风(MIC)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再由受话器或喇叭还原成比原输入声音强度大若干分贝且同频率的声音.但声音信号放大后不能失真,能去掉噪声,有足够大的增益,且能根据需要对不同的频段进行放大的功能.高性能助听器不仅要频响宽、增益大、功率大、失真小、噪声小,而且应具有功率、增益、音调调节功能,以满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可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外源性疾病被认为是继发性BPPV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除外伤和内耳手术病史外,常见内耳疾病也会导致继发性BPPV,如梅尼埃病(MD)、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前庭神经炎(VN)和前庭性偏头痛(VM)等,继发性BPPV也可发生于内耳疾病的某个阶段,且临床表现相似。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常见内耳疾病继发BPPV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作临床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外界声音经过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各级听觉核团的传导,最终到达听皮层。通过对声音(包括言语)的感知,人们能够接收到丰富的外界信息进而进行交流。本文就有关言语感知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高级中枢的听觉识别处理模式高级中枢的听觉识别处理模式包括Massaro[1]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内耳结构异常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手术后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2011.07-2015.06在我院住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17例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语前聋14例,语后聋3例,针对内耳结构异常情况采用不同术式。用听觉分级行为标准(Categorise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进行术后效果评估。选取24例同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内耳正常的语前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1例眩晕,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耳漏、面瘫等并发症。内耳结构异常语前聋患者术后CAP和SIR值分别为5.8±1.4、3.5±1.1;对照组CAP和SIR值分别为6.9±1.3、3.8±0.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耳结构异常非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绝对禁忌证,根据异常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内耳结构异常语前聋患者术后言语康复情况、对声音的自发性觉察能力与耳蜗形态正常患者术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是一种半植入式中耳助听装置,通过体外部分的听觉处理器(audioprocessor,AP)收集和处理声音,将声信号通过电磁感应转化为可振动的机械能,作用于中耳不同结构,引起内耳淋巴液振动,刺激听觉毛细胞产生听觉。  相似文献   

19.
当声音从外耳传至内耳时,中耳作为一个杠杆震动系统受到听小骨链重量改变的影响。听小骨的重量负荷可能降低听小骨的力学和声音向内耳的传导。剩余的听力和应答频率可在手术后或中耳植入物植入后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内耳具有宿主防御系统功能。这一系统涉及位于血管外围结缔组织及内淋巴囊腔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他宿主防御成分包括内、外淋巴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有人曾观察到外淋巴的抗体含量大于脑脊液,提示内耳能选择地浓缩抗体或产生抗体。原发性内耳免疫反应——最早的实验是Harris(1983)应用钥孔戚血兰蛋白(KLH)直接使非敏感豚鼠的外淋巴腔致敏,可引起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