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局部解剖教学中,笔者发现1例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于腹主动脉的变异。本例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身高约165cm。腹主动脉于第1腰椎体中份前方水平向右发出一动脉短干,起始处管径宽1.436cm。该动脉干横行于胰体后方,走行2.566cm后于胰颈后方分2支。分支处管径宽1.264cm,此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82岁,因胸背部疼痛就诊,行胸腹部CT平扫,提示主动脉全程广泛钙斑及主动脉弓局部管腔呈瘤样扩张,随后进一步主动脉全程CTA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行主动脉CTA扫描,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上缘至髂总动脉下缘,扫描后容积数据经Vitrea 2.0工作站后处理,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再现(VR)技术,主动脉CTA提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起源于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我们在尸解时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肝总动脉共干发自腹主动脉,腹腔干分出脾动脉和胃左动脉外,还分出左右膈下动脉,这种变异并不多见,对临床动脉造影、外科手术有参考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调查48例成人尸体中,发现一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共干起始变异,其起始部的共干状态较为特殊,现报道如下: 成人女尸,腹主动脉全长15.75cm,于第2~3腰椎高度有明显向右弯曲畸形,左右髂总动脉的夹角为71°,主动脉分杈部位于第4~5腰椎间盘高度,左髂总动脉长3.8cm,右髂总动脉长2.2cm,在腹主动脉下段距主动脉分权部6.3cm的前壁,约平第3腰椎高度,向右下方发出一支动脉,其起始部外径为0.75cm,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80°,此动脉向右走行6.3cm后,又分出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真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手术中瘤体显露、切除以及血管重建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6年12月6例临床资料。均在全身麻醉下于腹腔干上方主动脉放置阻断带,游离并牵开胰腺体尾部,阻断共干部动脉瘤起始部和远端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缝扎腹腔干起始部和胃左动脉远端,分别行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行动脉瘤切除、肾下主动脉分别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5例,联合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肠系膜上动脉成形、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愈合良好,无肝脏、脾脏或肠管缺血等并发症,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观察1年2个月至8年。5例行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转流者,均未发现吻合口阻塞或明显狭窄;1例主动脉-肝动脉转流、肠系膜上动脉成型者,手术后6个月和1年时均发现修复成型处略有狭窄,而主动脉和肝动脉吻合口通畅,随访1年2个月无肠管或肝脏缺血表现。结论在主动脉、共干腹腔干起始部及其分支阻断或控制下,切除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动脉瘤,同时行肾下主动脉与内脏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选择性腹腔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45例,55例次;其中腹腔动脉造影45次,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次。成功49次,成功率89.9%,失败6次,失败率10.9%。介绍经皮股动脉 Seldinger 穿刺插管法的操作方法、插管和造影体会。并重点讨论胰腺疾病,肝脏肿瘤、门脉高压及肝脾破裂的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起始段的走行、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AA)的夹角及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 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方法:对52例正常人的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观测SMA起始段走行及其与AA的夹角及距离.结果:本组52例MPR矢状位图像均可显示SMA起始段及其与邻近AA、LRV等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走行呈转折型者41例,径直型11例;SMA与AA夹角为58.4°±21.8°(95%置信区间52.4°~64.5°),其中<30°占9.6%,>80°占23.1%,30°~80°占67.3%;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为(11.2±4.8)mm(95%置信区间9.8 mm~12.5 mm).结论: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MPR重组可用于观察SMA起始段并可显示其与周围邻近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的异常走行可能是胡桃夹现象的潜在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例无症状71岁女性患者因"体检发现内脏动脉瘤7 d"入院。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肝总-脾动脉干真性动脉瘤合并肝总-脾-肠系膜上动脉共干畸形。患者肝总-脾动脉干真性动脉瘤瘤体大(直径约为28 mm)并紧贴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颈宽(直径为5.5~6.0 mm)且短(近端锚定区长度约为2.0 mm)。患者接受了肝总-脾动脉干血管内重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支架隔绝等血管内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1岁,农民,因人工流产手术后4天出现腹痛,在当地卫生院按流产后妇科炎症给抗生素及对症处理2天病情无好转,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入我院。往无腹痛史,体格检查:T39℃,P80次份,R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血管阻塞疾病比较少见 ,多发生于 6 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病人。我院于 1998- 12 - 16 :16 :0 0收治 1例经手术证实诊断 ,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75岁。急性腹痛 1d ,以急性阑尾炎、穿孔、腹膜炎入院。查体 :老年体质 ,急性病容。T 38.3℃ ,P 110次 /min ,R 2 4次 /min ,BP 10 .7/ 7.0kPa ,血常规 :Hb 12 0g/L ,WBC12 5× 10 9/L ,S 0 .74,L 0 .2 6。尿常规正常。B超 :肝、胆、脾、胰腺未见异常。腹部透视 :左中腹部肠管中等量积气。腹穿抽出脓性淡粉色渗出液。腹部饱满 ,全腹腹膜炎体征。于当日…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42岁。因阵发性脐周绞痛伴畏寒、恶心、呕吐,解黑大便3天入院。过去常有头昏、眼花、心悸、气促、血压高,双下肢常感麻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1岁,干部,于10年前发现动脉硬化、冠心病,长期服用降脂、扩张冠状动脉药及复方丹参等治疗,能维持一般家务活动.于2个月前无明原因的出现纳差,进食后上腹部隐疼,伴有暖气腹胀。于1991年6月17日入院,检查T、P、R、BP正常范围,营养欠佳,头、颈、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平软、上回部重压疼、肝脾正常,上腹部可听到中等响亮较粗糙血管杂音。胃肠透视:胃排空功能低下,EKG大致正常,其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诊断:动脉硬化症、冠心病、慢性胃炎。给于低分子右旋糖耷、复方丹参、培他院、吗下哨等治疗、上腹部疼痛一度…  相似文献   

13.
例1:男,68岁,系因上腹膜包块伴腹胀半年入院。查体:上腹部可触及直径约为16 cm的包块,活动度差,质中,无压痛。剖腹探查见腹膜后横结肠系膜根部有16cm×16cm×18cm包块,包绕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术中速冻切片,诊断为脂肪肉瘤。术中先行暂时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并观察30min,发现仅有1.4cm的小肠供血不良,故决定行整块瘤体及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术,并行供血不良的小肠约1.4cm切除,剩余肠管端端吻合,术后痊愈出院。例2:女,54岁,因中腹部包块4月余入院。查体:中腹部可触及16cm×10cm×10cm包块、活动度差、质中。术中探查,肿块位于胰腺下沿,从横结肠…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l岁。上腹胀满不适 8年 ,加重伴疼痛、呕吐 5天 ,8年来患者以“胃炎”服药治疗 ,5天前劳累后感上腹部疼痛 ,餐后加重 ,呃逆 ,呕吐后症状缓解。查体 :患者体形消瘦 ,营养差 ,上腹饱胀以左上腹为重 ,腹软 ,左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及肿块 ,肝脾未及 ,Murphy氏征 (- ) ,移浊 (- ) ,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 :Hb130g/L ,WBC6 7× 10 9/L ,N0 78。B超检查 :肝、胆、胰、脾无异常。无症状时做上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 ,症状急性发作复查上消化道钡餐透示 :钡剂通过十二指肠第 3部受阻 ,钡柱呈重直切断 ,梗阻近侧…  相似文献   

15.
例一、男,11岁,因反复呕吐五年入院。轻时每日3~5次,持续2~3天,重时持续1~2周,进食或饮水后均呕吐,吐物含胆汁,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输液。呕吐发作时不伴腹痛。两周至四个月发病一次。脑电图、心电图、头颅平片均正常。查体:消瘦、心肺(-),上腹胀,可见胃肠蠕动波,神经系统征(-),血、尿、粪便常规及肝功均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充盈淤积,十二指肠远端排空缓慢,转动体位钡剂顺利通过。例二、男,11岁,病史与例一相似。查体:消瘦、腹胀,可见胃型,心肺(-),神经系统(-),血、尿、粪便常规、肝功、脑电图、颅脑超声均正常,X 线钡餐示十二指肠呈刀切样阻塞,逆蠕动频繁,压迫下腹可使钡剂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 ,53岁。因突发持续性腹痛 15小时入院。 1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感中上腹、脐周为主的腹痛 ,伴恶心呕吐胃内容 4次 ,腹泻 4次呈黄色水样便 ,内无粘液脓血。既往患者有 30年风湿性心脏病史 ,诊断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房纤颤。服用消心痛、地高辛 6年 ,近 1年来未服用抗凝药物。查体 :T37 3℃ ,P10 0次 /分 ,R2 0次 /分 ,BP15/ 10kPa。急性痛苦病容 ,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怒张 ,双下肺叩浊并闻及湿罗音。心尖搏动弥散 ,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音强弱快慢不等 ,心尖区闻及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及 4 /…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报告患者,男,62岁,因突发性腹痛1d于2004年9月26日入院,入院查体:T37.6℃,R26次/min,P110次/min,BP90/60mmHg,腹平坦,全腹有肌抵抗,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辅助检查:白细胞15.3×109/L,中性粒细胞0.85,X线立位腹平片见小肠扩张胀气,小肠梗阻。腹部穿刺可见少量粘稠的脓液,镜下大量脓球。入院诊断: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胃肠穿孔。入院后急诊手术,术中发现全部小肠,升结肠、右1/3横结肠变黑坏死。术中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准备行坏死肠管切除,横结肠与十二指肠吻合术,术中向家属交代病情后,拒绝手术,患者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MAS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18例均有典型症状和钡餐检查征象,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0.5-9年无复发。结论:临床症状和钡餐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是本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段解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正常患者和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的腹部螺旋CT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进行矢状位重组,测量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并观测左侧精索或卵巢静脉是否扩张。结果 本组21例正常人及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均行MIP、MPR、VR后处理,均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走行,及与左肾静脉、腹主动脉之间的立体血管解剖关系;21例正常人左肾静脉均走行于腹主动脉前方、SMA后方,未见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SMA与腹主动脉夹角为51.5~98.7°(71.4±14.2)°、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为9.0~22.3mm(13.7±4.5)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为4.0~10.3mm(6.9±1.2)mm。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均明显变小,分别为25.7°、26.3°、28.5°、29.3°,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分别为3.7mm、2.6mm、5.0mm、4.1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分别为1.9mm、2.2mm、3.4mm、3.1mm,均显示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统计学显示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腹主动脉与左肾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CTA对诊断胡桃夹现象具有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MVT)是一类少见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急性肠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酷似绞窄性肠梗阻等急腹症,故术前容易误诊。我科今年共收治MVT5例,现就误诊原因以及诊疗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男 2例,女 3例; 年龄 27 ~69岁,≥50岁例。均有明显腹痛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