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 ,我院对 12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儿采用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 ,效果良好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2~ 6岁 ,体重 11~18kg。本组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活动后心悸、气短。胸部 X线片示 PDA表现 ,以左室增大 ,肺血管增多为著。超声心动检查示导管长度 0 .5~ 0 .7cm,均为管型。手术方法 :患儿取右侧卧位 ,左上肢上举屈肘 90°,前臂悬吊固定于麻醉架上 ,充分显露腋窝。取腋中线直切口 ,上起第二肋骨下缘 ,下至第 5肋骨上缘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锐性分离胸大肌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隙 ,沿前锯肌肌纤维…  相似文献   

2.
应用腋下小切口结扎未闭动脉导管(10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有选择的应用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已经100例,现汇报如下。方 法全麻后右侧卧位,左上肢外展,肘曲90℃,前臂悬吊在头架上,取腋中线纵行切口,自最下腋横纹起,中点为第四肋间。切开皮肤、皮下,向前、后两侧牵开胸大肌、背阔肌,于第四肋间浅层纵行分开前锯肌,再切开肋间肌,撑开肋骨,将肺翻向前方。沿降主动脉剪开纵隔胸膜向前方牵引,显露未闭动脉导管,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充分游离动脉导管、试阻,降低血压至90~80/60~50mmHg(1mmHg=0.133kPa),10号线结扎2道,间断缝合纵隔胸膜,五肋间置胸腔闭式引流,缝合肋间肌、前锯…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四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杉  韩忠  张衍鲁  郭巍 《山东医药》2003,43(9):49-50
198 6~ 2 0 0 1年 ,我院用四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 PDA) 112例。现报告如下 ,以探讨 PDA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资料与方法 :112例 PDA患者中 ,男 46例 ,女 66例 ;年龄6个月~ 3 6岁。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12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17例。9例在体外循环低温下横行切开主肺动脉缝扎导管 ,其中 6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64例为婴幼儿采用腋下纵行小切口切除部分第 4肋骨 ,纵行切开纵隔胸膜结扎导管。16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2 3例年龄较大患者采有左胸后外侧切口结扎导管。结果 :112例患者无手术中和手术后…  相似文献   

4.
自 1996年起我们改变常规的经胸腔入路进行动脉导管未闭的动脉导管结扎术式为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式 ,至今已手术 35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共 35例 ,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10个月~ 5周岁。其中导管为漏斗型者 2 8例 ,管型者 7例 ,导管直径最粗的为 1.7cm。1.2 方法气管内插管 ,吸入异氟醚全麻 ,右侧 90°卧位 ,在 肋间后外侧切口。切开肋间肌以后轻柔地将胸膜自胸壁剥离 ,保持胸膜的完整性。剥离的重点为后背部胸膜 ,向前推至胸主动脉外膜后则可见到动脉导管。嘱麻醉师降…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5年4月起,采用局部胸膜翻转双垫片结扎未闭动脉导管,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一、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经左侧第四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将肺向内下方牵开,暴露降主动脉及导管三角区。上自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下至左肺门,全层切开纵隔胸膜及降主动脉外膜。(2)主动脉外膜内侧叶以四把血管钳或四条牵引线向内牵引,在主动脉外膜下疏松组织层锐性分离,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2001年11月~2005年1月我科共进行心脏不停跳手术136例。男72例,女64例。年龄3~57岁,体重9~65kg。其中房间隔缺损6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6例,肺动脉瓣狭窄13例,左心房粘液瘤9例,二尖瓣病变6例,心胸比率0.57~0.72。手术方法136例患者手术均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切口采取3种入路:常规切口78例,正中小切口19例,右腋下垂直切口39例。正中小切口为胸骨角下方2cm至剑突切口;右腋下垂直切口为腋后线第3肋间到腋中线第6肋间。行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根部置灌注针头持续吸引进行排气。降温在33~…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情况。结果 67例患儿均未出现死亡。患儿在术后心脏杂音均全部消失,术后均给予患儿1~4天抗生素治疗,留置胸管24 h,共引流胸液10~80 m L。67例患儿中,出现并发胸腔积液2例,抽出积液约130 m L,并发胸膜外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不张2例。结论采用左腋下直切口对小儿动脉导管未闭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创口美观,需要手术器械简单且手术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习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加垫结扎动脉导管未闭方法并加以改进。自1982年至1990年11月手术49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手术方法:经左后外侧切口第四肋间进胸,充分显露降主动脉,在降主动脉前缘纵形切开胸膜,上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至左肺门水平。将左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拉向内侧,避免损伤。用直角钳从导管的上缘或下缘主动脉后壁分离,慢慢滑向导管后壁,而不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小切口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微创伤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左腋下腋中线直小切口第4肋间进胸方法,对72例婴幼儿PDA患儿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清楚,术毕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破裂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4.2 d).随访2个月至8年,无导管再通和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直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更适用于婴幼儿PDA患儿,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郭平  胡仲勋 《山东医药》1997,37(1):28-28
我们采用腋中线小切口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取得较理想效果,现将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8例;年龄3~6岁。均无紫绀、心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侧第二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11例,收缩期杂音1例;股动脉闻及射枪音12例,水冲脉6例,甲床毛细血管搏动10例。脉压最大9kPa,最小4.5kPa,平均6kPa。X线示均有肺充血和纹理粗,肺门阴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心电图示左室大11例,双室大1例;二维超声心动图见管状导管10例,漏斗状导管2例;导管长度为0.5~20cm,直径0.5~1.2cm。本组6例用双重结扎法,5例采用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术后均顺利恢复,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的疗效。方法全组均在全麻下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切口感染,全部患者康复出院。结论该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符合美容要求,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8例患者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测下经第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采集乳内动脉。并经此小切口直视下切开心包,显露左前降支,进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 第2肋间至第6肋间节段的乳内动脉可顺利游离,时间平均为38min,吻合完成后检测旁路血管流量满意,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均于术后9~12d出院。随访3~2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结论 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提供了良好的视野,明显降低了经第4肋间小切口游离第2、6肋间乳内动脉的难度,可以获取足够长度的血管,通过小切口即可完成旁路移植。手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约2~4cm,约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   

15.
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摘要)王乐纯国鸿锦姜克勤郭万红⒇1991年5月~1996年10月,我们行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25例,占同期PDA手术的46%(25/54),全部治愈。1临床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0例,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们共完成92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其中男52例、女40例,患者年龄12个月至28岁,平均(5.2±3.3)岁,体重8.5~52.0(17.9±8.6)kg。其中2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存在中度以上肺高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9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皮肤切口长度约5~8cm,约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及三尖瓣成形。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皮下气肿,1例出现肺不张,1例随访有1~2mm残余分流。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心内修补房间隔缺损手术具有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患者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7月,采用左侧腋下直切口手术结扎动脉导管未闭(PDA)115例,男性69例,女性46例,年龄6个月至36岁,平均(7.5±0.4)岁。其中管状型91例、漏斗型24例;经胸腔结扎80例、胸膜外35例。全组患者无发绀,部分患儿有反复肺部感染病史。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连续性机械样杂音85例、单纯收缩期杂音3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探讨胸腔镜手术中应用个性化切口治疗肺错构瘤的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肺错构瘤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肺错构瘤患者均采用胸腔镜下个性化切口治疗,切口长度为4~9cm,其中位于腋中线第4肋间8例,位于腋中线第6肋间10例,位于腋前线第5肋间7例,腋后线第6肋间2例,胸骨旁第3肋间3例.术后均无并发症,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肺错构瘤术中采用胸腔镜下个性化切口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和减轻病人术后痛苦,1989年始我们对婴幼儿及部分成人采用左腋下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手术至今已390例,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一、对象390例中,男182例,女208例。年龄4个月~42岁,其中婴幼儿382例,成人8例。动脉导管直径0.3~1.2cm。本前连续性杂音320例,双期杂音50例,单纯收缩期杂音20例。二、手术方法手术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右侧卧位,左上肢悬吊。婴幼儿及儿童左腋下纵切口5~7cm,成人8~12cm。经第四肋床进胸者248例,经第四肋间进胸者142例。4向牵开器技开切口,将左上肺…  相似文献   

20.
1996年7月至2006年4月,我们对36例患者采用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