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当归注射液对60 CO γ射线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肝组织给予治疗 ,连续给药 30d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实验用药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实验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肝组织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所见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及重建方式。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1年1月间21例肝移植供肝肝动脉解剖结构及整形重建过程。直视下以7/0Prolene缝线完成供肝动脉血管整形重建。术后一周内每天以Doppler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其后定期监测。结果 21例供肝中,14例为正常解剖结构,7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需整形后与受体肝动脉吻合。1例术后5d时肝动脉栓形成。14例随访1-19月(平均6.9月),Doppler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血流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供肝动脉变异时宜采取适宜的方式整形重建肝动脉以形成单一备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学、肝内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4例CHB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IV、PC Ⅲ及HA)的同步检测。结果慢性乙肝肝内CIV及血清CIV、PC Ⅲ和HA检测值均随肝病理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其r值分别为0.995、0.985、0.980,P均〈0.01。结论①肝内CIV与血清CIV、PCⅢ、HA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指标:②CHB患者肝窦内CIV的检出,为血清CIV的检测提供了病理学的证据;③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诊断中肝纤四项联合血小板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 2021 年 11 月至 2023年6 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肝纤维化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 80 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肝纤四项联合血小板检测.以肝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对比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肝纤四项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效能.结果:较之对照组,研究组血清Ⅳ型胶原(Collage type Ⅳ,col Ⅳ)、Ⅲ型前胶原N端肽(Ⅲ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ⅢNP)、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水平均明显更高,PLT水平则明显更低,P<0.05;较之轻度肝纤维化患者,中度肝纤维化患者血清col Ⅳ、PⅢNP、LN、HA水平均明显更高,PLT水平则明显更低,P<0.05.较之肝纤四项检查及PLT检测,肝纤四项联合PLT检测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与肝穿刺活检结果的一致性强度均明显更高;较之PLT检测,肝纤四项检查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与肝穿刺活检结果的一致性强度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肝纤四项联合血小板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颇高,不仅可预测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还有助于早期肝纤维化检出.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内乙肝抗原(HBAg),已广泛应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研究。但是,由于肝内HBAg的分布很不均匀,可出现假阴性。本文采用双桥PAP法检测155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肝活检组织内HBsAg和HBcAg,对阴性标本调整切面,重新切片检测;同时对1例慢活肝  相似文献   

6.
当归对CCl4所致肝损伤大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在腹腔注射CCl4的同时,于不同实验阶段投予当归注射液。12周后,取肝脏作VG和HE染色,以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内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中期投予当归注射液组,其肝纤维化程度显著轻于后期投药组,肝内胶原含量亦显著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肝外胆道系的形态学变异已有许多报道,但胆囊管汇入肝右管并伴右副肝管的变异少见,作者在制作一例成人肝脏标本时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该例胆囊管以锐角直接汇入肝右管,胆囊管长约1cm,汇合下行约1cm 与肝左管汇合成胆总管。沿肝左管和肝右管向肝门追踪解剖,见肝右管上端有—来自肝方叶的肝管注入,为右副肝管。该副肝管注入处距肝右管与胆囊管汇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组织中Chynmse浓度在酒精性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8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与28例急性肝炎做对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hymase单克隆抗体(mAb)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为(17.5±4.4)μg/g,明显高于急性肝炎(2.8±1.0)μg/g,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纤维化旺盛的肝细胞周围及中心静脉周围,其分布与纤维化部位相一致,且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高的患者,其肝组织内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增多.结论: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可能与酒精性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后采取肝切除治疗的疗效。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对象,其中54例患者采取肝切除治疗,另外30例患者未切肝取石。比较两组患者及切肝患者不用切肝部位之间的疗效、并发症情况、残石率等。结果肝切除共计54例(64.29%),治疗后的总残石率为16.67%,总并发症发生率率为22.22%。此外30例患者未切肝治疗,治疗后残余结石共计11例(36.67%),肝切除与未切除肝比较残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3,=0.039<0.05);并发症共计1例(3.33%),与肝切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0,=0.022<0.05)。对于残留结石患者,通过胆道镜取石等处理后,最终有T管患者仍然有残留结石2例(3.33%),而进行胆肠吻合的患者最终残留结石共计4例(16.67%),两种方法治疗后最终残余结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5,=0.032<0.05)。结论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其残余结石率低,并发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122例肝标本中发现肝中动脉61例,占50.0%(其中1支型30例,2支型14例,3支型4例)。发现肝迷走动脉18例,占14.8%(其中肝右迷走动脉5例,肝左迷走动脉13例)。由于肝迷走动脉在肝内有特点的分布区域,手术的误伤,将引起肝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肝中动脉实际是肝叶动脉,它在肝内的分布区域可按其具体入肝位置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可重叠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近年来 ,一些血清学的资料提示 ,CMV重叠HBV感染后可以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对一组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CMV进行了检测 ,并对HBV与CMV在肝组织中表达与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材料与方法标本 :2 0 0 0~ 2 0 0 1年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6 6例 ,血清学 (酶联免疫吸附 )及肝组织学免疫组化仅HBV检测阳性。其中男 4 9例 ,女 17例 ,17~ 4 8岁 ,平均 30 .4岁。每例肝活检组织经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5 μm厚连续切片 ,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按…  相似文献   

12.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在腹腔注射CC1_4的同时,于不同实验阶段投予当归注射液。12周后,取肝脏作VG和HE染色,以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内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中期投予当归注射液组,其肝纤维化程度显著轻于后期投药组,肝内胶原含量亦显著少于后者。提示当归可显著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似不能促进己沉积的胶原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异甘草酸镁预防乙肝携带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观察时间2个月(强化期)。对照组46例,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葡醛内酯注射液护肝治疗,治疗组96例,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护肝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4.58%、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中发生肝损害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指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所致肝损害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能减轻肝损害的程度,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发展迅速,据国内外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诊断肝纤维化的良好血清指标。我们采用国产血清Ⅱ型前胶原(PCⅢ)试剂盒检测各种慢性肝病147例,以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目前,肝叶切除术已逐渐成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以肝叶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肝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35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组),其中男性179例,女性56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6.3岁.40例健康对照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3.2岁.先进行肝剪切波速和抽血实验室检查,然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评价肝纤维化分级之间的关系.并将检查结果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235例慢性肝病患者有215例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除F0级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F0级之间剪切波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肝病各分组剪切波速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而波速增快;且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亦随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高而增高.结论 肝剪切波速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分期有良好相关性,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制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可减少肝功能损伤及胆瘘的发生。 目的:探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对血流变、肝肾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手术安全性。 方法:对85例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应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患者31例设为实验组,同期54例行不阻断肝门血流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例数以及血流变学、肝肾功能的改变。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3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少、肝切除后无胆瘘、对血流变学、肝肾功能影响小。说明应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Fas/FasL和HDAg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小红  李奇芬 《免疫学杂志》1999,15(3):194-196,199
为研究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Fas/FasL和HDAg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技术,检测了48例丁型型肝炎病人肝组织Fas,FasL和HDAg表达,且以54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发现,Fas以及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以肝细胞核和胞浆表达为主,二抗原表达及分布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B11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ABCB11基因突变导致PFIC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基因检测显示8例均有ABCB11基因突变,1岁内起病,以持续性黄疸为主要表现,不伴肝外异常症状,血清GGT水平均较低或正常。7例肝活检组织HE染色镜下均可见弥漫的肝细胞气球样变及多核巨肝细胞形成,同时伴明显的肝细胞内胆汁淤积及较轻的肝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纤维化及炎症程度不等。1例巨肝细胞病变程度轻且无明显的炎症,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真性胆小管增生。7例肝活检组织中BSEP蛋白表达缺失或减少,1例表达无明显减少。结论肝组织的病理特征及BSEP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是明确诊断ABCB11基因突变导致PFIC的重要手段,结合临床表现可对该病进行早期筛查,提高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囊内注射消痔灵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肝囊肿患者(男18例,女40例;年龄16-78岁,平均39.5岁),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囊肿内注射消痔灵注射液的临床疗效。结果 58例随访10个月,总治愈率94.8%(55/58),显效率5.2%(3/58),总有效率100%。未出现感染、发热等。结论 B超引导下穿刺囊肿内注射消痔灵治疗肝囊肿疗效好,方法安全、简便、实用,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