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幸青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636-3639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尾静脉血建立尾状核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实验动物模型的作用和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用非精确定位穿刺法将实验组大鼠自体尾静脉血200μL注入右脑实质内,72h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血清内皮素,血清、脑、胃黏膜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含水量,脑、胃黏膜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胃黏膜溃疡发生率为30%,溃疡指数为15,两组血清、脑、胃黏膜的MDA、SOD,脑神经元细胞、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中的线粒体比表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含水量及胃壁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皮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胃组织光镜可观察到组织坏死出血病灶,电镜见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内质网稀疏或扩张。结论:200μL自体尾静脉血穿刺注入法可有效达到构建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的目的.[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自体尾静脉血建立尾状核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实验动物模型的作用和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用非精确定位穿刺法将实验组大鼠自体尾静脉血200μL注入右脑实质内,72h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血清内皮素,血清、脑、胃黏膜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含水量,脑、胃黏膜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胃黏膜溃疡发生率为30%,溃疡指数为15,两组血清、脑、胃黏膜的MDA、SOD,脑神经元细胞、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中的线粒体比表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含水量及胃壁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皮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胃组织光镜可观察到组织坏死出血病灶,电镜见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内质网稀疏或扩张。结论:200μL自体尾静脉血穿刺注入法可有效达到构建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晚期直肠癌腔内热化疗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晚期直肠癌进行腔内微波热化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癌组织超微结构。治疗前癌细胞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间连接以桥粒为主,膜间腔中有微绒毛;线粒体丰富,胞核大而异形,核浆比例大,核内常染色质比例高。热化疗后见细胞膜破裂,微绒毛减少,线粒体明显肿胀、变性;溶酶体含量明显增多,内质网肿胀,脱粒,腔隙扩大;核及核仁固缩,核内出现空泡。提示癌细胞的膜系统是热化疗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肉损伤后MRI的信号变化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14只灰兔建立肌肉损伤的动物模型 ,在损伤后多次行MRI检查并分 8次处死兔子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与MRI对照。结果 :MRI表现 ,肌肉损伤后在T1WI表现高信号影 ,可维持 40d以上 ;在T2WI上 ,损伤后表现为高信号影 ,在 44d时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改变 :光镜下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肌肉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 ;3d时变化最为明显。电镜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水肿 ,线粒体变大 ,肌浆网扩张 ,肌纤维间可见高电子密度颗粒 ,电镜下病理改变的峰值在 5~ 7d ,但一些异常改变可持续 40d以上。结论 :对肌肉损伤MRI是最好的检查手段 ,它能反映某些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胶原酶对大鼠背根神经节亚急性损伤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背根神经节(DRG)超微结构亚急性损伤的影响,以期探讨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进一步论证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PCCN)这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SD健康雄性大鼠27只。按随机配伍原则进行分组:正常组9只;DRG胶原酶亚急性实验模型组9只、亚急性假手术组9只。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mg/kg)麻醉后,分离并辨认DRG,实验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1200单位/4ml),假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于注药后7~9d行DRG超微结构的电镜检测。结果实验组背根神经节观测细胞种类、细胞数量、细胞大体形态、胞膜情况、节内神经纤维情况(有髓神经纤维有无肿胀,脱髓鞘,髓鞘松解等改变)、血管等情况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和差别。实验组背根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组、相应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变化和差别:①核仁部分偏向一侧;②线粒体大量肿胀,部分嵴断裂、空泡形成。各组均未见节细胞成群细胞坏死、细胞膜早期破裂、凋亡小体形成等节细胞凋亡相关表现和节细胞坏死相关表现。结论临床应用于PCCN治疗浓度的胶原酶对背根神经节细胞是有损伤的。要慎用胶原酶的用量和浓度,使胶原酶作用于精确合适的部位,提高胶原酶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自体髓核介导兔腰神经根非机械性损伤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铭  孙博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10-2011
目的 观察兔自体髓核移植对腰神经根的损伤情况,分析其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将兔自体L2-3间盘的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移植于L7神经根处,对照组代以同等大小的自体脂肪组织。术后3,7,15,30d测量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神经根组织学结构改变。结果 实验组3d(36&;#177;5)m/s,7d(31&;#177;4)m/s,15d(27&;#177;5)m/s,30d(34&;#177;6)m/s;对照组3d(47&;#177;8)m/s,7d(50&;#177;4)m/s,15d(52&;#177;5)m/s,30d(52&;#177;7)m/s,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12,-21,-27,-14,P&;lt;0.01)。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根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自体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可造成神经根损伤;非机械性神经根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平行,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影响神经根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神经根损伤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性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因腰神经根受某种原因的伤害性刺激而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自体髓核刺激。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又称脊神经节,是脊髓两侧脊神经背根上的膨大部分,主要由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构成,神经元的胞体多位于浅层,而神经纤维主要在深层。DRG内以假单极  相似文献   

8.
张春燕  李亚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86-187,F003
目的:探讨还元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显微、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还元组,每组10只。各组于造模后2h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还元注射液1mL/(100g次),2次/d,共给药3d。第4天断头处死迅速取脑,制成光镜、电镜片,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①正常组:光镜、电镜下脑组织结构正常;②模型组:光镜下,血肿范围大,充满变性红细胞,脑组织变性、坏死,毛细血管严重水肿;电镜下,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明显肿胀,胞浆内大部分细胞器消失,染色质消失,神经细胞脱髓鞘,轴浆消失;③还元组:光镜下,血肿形成囊肿,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十分明显,血肿内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血肿周围无明显变性神经细胞,毛细血管无明显水肿;电镜下,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无明显肿胀,胞浆内细胞器结构基本完整,神经纤维结构大致正常。结论:还元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兔自体髓核移植对腰神经根的损伤情况,分析其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将兔自体L2~3间盘的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移植于L7神经根处,对照组代以同等大小的自体脂肪组织。术后3,7,15,30d测量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神经根组织学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3d(36±5)m/s,7d(31±4)m/s,15d(27±5)m/s,30d(34±6)m/s;对照组3d(47±8)m/s,7d(50±4)m/s,15d(52±5)m/s,30d(52±7)m/s,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12,-21,-27,-14,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根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自体髓核在无压迫情况下可造成神经根损伤;非机械性神经根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平行,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影响神经根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聚焦超声焦域理想温度段及作用时间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5—60℃高温不同作用时间对活体猪肝脏、胰腺组织的损伤效果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焦域理想温度段及作用时间。方法选用普通杂种猪10头,根据焦域加温温度不同分为4个实验组(每组2头),以多极射频为加热源,在活猪肝及胰腺采用(45±1)℃、(50±1)℃、(55±1)℃、(60±1)℃等4种温度进行加热,分别持续作用15、30、60、90及120s,实验结束即刻和3d后,在普通光镜下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加热区肝及胰腺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并与对照组(2头,未加温)正常肝及胰腺组织对照观察。结果(45±1)℃温度作用时间为15~120s,即刻观察肝及胰腺细胞,光镜下显示肝及胰腺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作用时间60s超微电镜下可见细胞器肿胀,但细胞结构完整;(50±1)℃作用15s即刻观察,光镜下见细胞明显肿胀,电镜下见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和内质网明显损害;3d后光镜下观察,肝及胰腺组织中出现片状凝固性坏死,电镜下见细胞结构明显破坏。55~60℃持续作用15s以上各加温组即刻取材的肝及胰腺组织光镜下均可见凝固性坏死。结论55~60℃持续作用15s可能是HIFU焦域理想温度段及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受压模型,观察在恒定压力下培养24h和48h后神经元形态和活性的变化,评价这种神经元压力培养模型的优缺点。方法将培养的新生大鼠DRG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24h组、受压48h组,在80mmHg压力的密闭环境中培养相应时间后观察各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下形态学特点,并用MTT法分析各组神经元细胞生长活性的改变。结果加压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DRG神经元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超微结构示48h组和24h组较正常组线粒体肿胀明显,粗面内质网缩短、变少,游离核糖体增多,部分核固缩,神经元代谢水平下降,MTT法比较加压前、后各组细胞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压培养未使细胞活性发生显著改变,此模型可观察机械压力单一因素对神经元的影响,有望成为一种在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机械压力对DRG神经元的影响的有效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刺激器能有效重建脊髓损伤兔的膀胱排尿功能,但符合此技术的刺激电极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设计并研制既与兔骶神经根匹配又符合阳极阻滞技术的刺激电极,观察长期植入刺激电极的兔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评估刺激电极安全性。方法:纳入新西兰兔30只,随机抽取10只兔切取双侧S2及S3神经前根,光镜下测量其直径后,制成与其直径相匹配的套筒型刺激电极。将剩余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植入组,每组10只。植入组麻醉后将刺激电极植入S2及S3神经根前处,饲养半年后处死取材,观察植入处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长期植入该刺激电极后,光学显微镜下见植入组植入处骶神经根神经细胞结构保存良好,轴突无明显变性,无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瘢痕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植入组髓鞘排列紧密,无脱髓鞘现象,神经元无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入组植入处神经根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实验成功研制了兔骶神经根刺激电极,长期植入骶神经根未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无细胞凋亡现象,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不同实时三维超声辐照剂量对晚孕胎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只孕鼠随机等量分配到对照组、假辐照组、辐照5 min、10 min、20 min及30 min组.辐照组在孕鼠孕16 d时行实时三维超声辐照.每组选生后24 h乳鼠2只,取大脑右侧顶叶做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其余乳鼠于生后10 d行灌流固定,取大脑标本,HE染色光镜观察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大脑细胞.结果 光镜结果:对照组、假辐照组、辐照5 min组及辐照10 min组光镜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辐照20 min组及30 min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神经细胞坏死.TUNEL法标记结果:辐照5 min组凋亡细胞表达率与对照组和假辐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辐照10 min组凋亡细胞开始增多,辐照20 min、30 min组凋亡细胞表达率明显增强,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镜结果:对照组、假辐照组、辐照5 min组未见明显异常;辐照10 min组可见部分线粒体膨大,嵴断裂,内质网呈空泡化,偶见凋亡细胞;辐照20 min、30 min组线粒体与粗面内质网异常改变增多,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辐照超过10 min可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和凋亡细胞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周围神经病变的逆转作用.方法 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硼替佐米处理组,硼替佐米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三组大鼠分别于第1、4、7、11天给药,并在实验第14及42天取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DRG)进行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实...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大鼠背根神经节的非压迫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最新的研究表明,髓核所致的炎性反应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过程中背根神经节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病理生理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在无机械压迫情况下,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方法:10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切开大鼠尾椎椎间盘,髓核呈胶冻样,取5个髓核并加入50 μL生理盐水,充分搅拌稀释成混悬液备用.实验组大鼠行硬膜外穿刺,注射混悬液到腰椎硬膜外腔制作动物模型.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并对疼痛相关行为和背根神经节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在无机械压迫情况下,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能使大鼠后肢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背根神经节会出现节细胞肿胀、核膜不清晰、核仁变淡或消失、胞浆出现空泡、尼氏小体颜色变浅分布不均匀、内膜间质增宽、充血和水肿等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移植自体髓核所致的炎性反应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损伤和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图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和分析兔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髓背根神经节病理改变及意义。方法 大耳白兔 2 5只 (包括正常对照 5只 ) ,致伤靶点为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0 38g钢珠 ,0 6 5g装药量 ) ,观察伤后 1、3、7、14d(n =5 )腰髓背根神经节病理改变及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表达变化 (免疫组化法 ) ,并进行神经元计数及神经元截面积图像分析。结果 腰髓背根神经节伤后发生出血、水肿、神经元皱缩、坏死等变化 ,伤后 3dNOS表达显著增强 ,伤后 7d神经元数显著减少 ,神经元平均截面积显著减少。结论 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髓背根神经节发生了较重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制作腰神经根慢性轻度压迫模型。方法 :取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16只 ,将 4只做神经定位解剖 ,12只随机分成 3组 :10天组、30天组和 180天组 ,每组 4只。将长 12mm ,内径 1.5mm ,外径 2 .5mm的硅胶管从椎间外孔缓慢塞入兔椎间管内 ,压迫腰 6和腰 7左侧神经根 ,右侧为自身对照侧 ,硅胶管的截面积约为椎间管经关节突关节矢状面面积的 2 0 % ,约为椎间外孔面积的 5 0 %。结果 :10天组与 30天组比较 ,潜伏时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80天组虽然与对照侧比较潜伏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但与 30天组比较已有明显改善。对照侧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除 10天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侧比较无明显差异外 ,30天组和 180天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侧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潜伏时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结论 :将硅胶管从兔的椎间外孔缓慢塞入椎间管内使腰神经根慢性轻度受压 ,更接近于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慢性压迫后的神经有自行恢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Lesioning using radiofrequency (RF) curr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syndromes. Although formation of heat causing "thermocoagulation" of the nervous tissues is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of the clinical outcome, a more recent modality of RF application named 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 delivers the RF current without producing destructive levels of heat. In our study,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RF (CRF) and PRF on rabbit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morphology, including also control and sham operated groups. The setting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RF parameters used were similar to those used in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The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both with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wo weeks after the procedure. At the light microscopic level, all groups had preserved the normal DRG morphology and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m.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is there were no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the control and sham operated groups. But the ganglion cells in the RF groups had enlarg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cisterns and increased number of cytoplasmic vacuoles which were more evident in the CRF group. Some of the ganglion cells in the CRF group had mitochondrial degeneration, nuclear membrane disorders or loss of nuclear membrane and neurolemma integrity. The myelinated and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ere of normal morphology in all group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F application is less destructive of cellular morphology than CRF at clinically used "doses". Before making certain judgements, mor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should be plan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