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改变以及与HSCs活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关系,探讨组蛋白修饰在HSCs活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鉴定、培养大鼠HSCs,光镜观察HSCs活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desmin和α-SMA的表达,比较静止型HSCs和激活型HSCs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H3K4二甲基化和H3K9二甲基化的变化。结果:(1)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HSCs在培养过程中形态由静息状态向高度分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24 h的HSCs有desmin表达,但几乎不表达α-SMA;随着培养时间延长,HSCs内α-SMA和desmin表达逐步增加,至15 d时达到最大。(2)根据HSCs细胞形态变化及HSCs活化标志蛋白检测结果,确定培养24 h的HSCs为静止型HSCs,培养15 d的HSCs为激活型HSCs,分别检测其组蛋白修饰变化。结果显示,与静止型HSCs比较,激活型HSCs中H4K12乙酰化、H3K9乙酰化和H3K9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增加(P0.01),且H3K4二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化与α-SMA表达变化一致。结论:在体外培养HSCs活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发生明显异常,提示组蛋白修饰改变有可能参与了HSCs活化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脏纤维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层粘连蛋白(LN)含量,并分析LN与肝功能及肝组织学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清LN在大鼠肝脏受损伤后早期即出现增加,并随肝组织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递增,与肝功能改变及病理损伤有一定相关性。肝匀浆中LN含量在肝损伤晚期才升高,与肝功能指标没有相关性,提示,血清LN含量改变是反映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可用于动态观 相似文献
3.
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表达是一个受多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组蛋白是染色体基本结构—核小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N-末端氨基酸残基可发生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多聚 ADP糖基化等多种共价修饰作用。组蛋白的修饰可通过影响组蛋白与 DNA双链的亲和性 ,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或凝集状态 ,或通过影响其它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亲和性来发挥基因调控作用。组蛋白修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有类似 DNA遗传密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被认为具有调整人体代谢,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护肝抗衰老,有很强的扶正固本之功效。
目的:观察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建造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模的同时给予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干预。实验4周后采血,检测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清球蛋白比值、高密度脂蛋白值,观察大鼠的进食、活动和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4周后,四氯化碳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37.5%,黄酮苷组为12.5%。2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 < 0.05),黄酮苷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下降(P > 0.05)。黄酮苷组大鼠肝/体比值较模型组有所下降。黄酮苷较模型组血清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清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肝纤维化的病理进程中,采取萱草活性成分黄酮苷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大鼠肝损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6.
大鼠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建立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10—120g,皮下多点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共4次。分别间隔14、10、10d)。10d后,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每周2次,共8周,剂量从5mg逐渐增至20mg)。在攻击前、攻击后15、30、60d和停止攻击后30、60、90、120d,分别留取肝组织和血清标本,进行肝病理检查和肝羟脯氨酸生化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纤维化血清指标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结果 攻击后。肝纤维化分级、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LN均升高(P〈0.05)。随造模时间延长,肝纤维化分级逐渐加重(P〈0.05)、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逐渐升高(P〈0.01)。停止造模后,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明显降低(P〈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纤维化形成率为100%,纤维化持续时间120d以上。结论 此造模方法简单,肝纤维化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可用于抗纤维化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毒清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肝毒清颗粒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6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毒清大、中、小剂量组和乙肝宁阳性组 ,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 2个月始给予治疗药物。实验持续 3月后将大鼠处死取血作肝功检查及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肝毒清能降低AST ,升高TP、ALB ,与模型组比较 (P <0 .0 5 ) ;减轻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细胞再生。结论 :肝毒清对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及其相关蛋白(SHAP-HA)水平与肝纤维化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实验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检测血清HA、SHAP-H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A、SHAP-HA表达量均增加,与ALT、AST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HA、SHAP-HA表达水平不仅与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程度有关,而且与纤维化过程关系密切,HA、SHAP-HA可作为肝纤维化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大鼠胶原网络的三维形态构筑的变化。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Wisl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后者采用60%的四氯化碳植物油皮下注射,造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于实验的第10周和12周末取材,作为10周和12周肝纤维化组,行天狼猩红显色,光镜下观察和氢氧化钠浸渍,扫描电镜下观察胶原网络的构筑。结果 扫描电镜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增生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分隔包裹正常肝组织,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型肝组织团块,近似于“蜂窝状”囊性的假小叶结构;相邻假小叶之间的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并与包裹门管区和血管的纤维鞘相延续为间隔。与对照组相比,10周肝纤维化组形成了尚不完整的假小叶囊,12周组的小叶囊致密完整。结论 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超微构筑发生了改变,增生的胶原网络主要由粗、细纤维构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组,6只)和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32只)。M组大鼠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蓖麻油混合液, N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2 mL/kg,每周2次,共4周。分别于造模第3天、1周、2周和4周处死大鼠,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s)窗孔与基底膜(BM)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SECs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成分IV型胶原(Col IV)和层黏连蛋白(LN)的改变。结果:HE及Masson染色显示四氯化碳造模4周早期肝纤维化已形成。肝组织透射电镜显示四氯化碳造模第3天后开始出现LSECs窗孔直径变小及数目减少,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LSECs失窗孔现象逐步严重,至第4周时局部内皮下可见连续的基底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SECs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随着LSECs窗孔数目的减少而逐渐增强;基底膜成分Col IV于造模第2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并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LN于造模第4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结论:肝纤维化早期大鼠局部肝组织可见典型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肝窦壁内LN沉积是肝窦毛细血管化时形成连续基底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蓝莓对肝纤维化模型中抗纤维化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11(KLF11)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同周龄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蓝莓对照组、模型组和蓝莓预防组,每组10只,使用四氯化碳制作肝纤维化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水平;Masson和HE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中KLF11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KLF11和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KLF1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蓝莓预防组KLF11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ColⅠ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它各组大鼠血清ALT、AST、HA和PCⅢ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与HBV DNA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脏穿刺活组织学检查的患者,根据肝脏炎症程度将患者分为G0-G1、G2、G3-G4三组,根据不同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S0-S1、S2、S3、S4四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A1 (ALT≤40U/L)组、A2(40<ALT≤80U/L)组,对不同分组患者进行血清HBsAg测定、HBV DNA测定及ALT测定,分析其含量与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G0-G1组、G2组、G3-G4组HBsAg定量分别为(3.85±0.87)U/ml、(3.54±0.79) U/ml、(2.79 ±0.58) U/ml,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0-G1组、G2组、G3-G4组HBV DNA定量分别为(6.27±1.67) U/ml、(5.68±1.49) U/ml、(5.84±1.59) U/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S0-S1组、S2组、S3组、S4组患者HBsAg定量分别为(3.95±0.93) U/ml、(3.62±0.86) U/ml、(3.55±0.62) U/ml、(3.35 ±0.54) U/ml,四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S0-S1组、S2组、S3组、S4组患者HBV DNA定量分别为(6.23±1.72) U/ml、(5.79±1.62U/ml)、(5.50±1.48) U/ml、(5.48±1.35U/ml),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与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HBsAg、乙肝病毒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减低,血清HBsAg结合HBV DNA载量作为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方法:气管内滴注平阳霉素(BLMA5)(5mg/kg),观察注后14d和30d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增殖和凋亡的变化以及细胞的MTT活力。结果:(1)BLMA514d组和30d组大鼠BALF中巨噬细胞数分别多于sham14d和30d组,(分别P<0.01,P<0.05);但BLMA530d组的细胞数明显少于BLMA514d组(P<0.05);(2)BLMA514d组巨噬细胞增殖指数高于sham14d组(P<0.05),而BLMA530d组增殖指数低于sham30d组(P<0.05);(3)BLMA514d和30d组凋亡细胞数分别多于sham14d和30d组(均P<0.01),但BLMA514d组少于BLMA530d组(P<0.05);(4)BLMA514d和30d组大鼠BALF中巨噬细胞数MTT活力分别高于sham14d和30d组,分别P<0.01,P<0.05。结论: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巨噬细胞增殖能力先增强后减弱;而肺巨噬细胞凋亡始终增加,上述变化是导致肺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especially TIMP-1 and -2,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fibros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changes in TIMP-1 and -2 express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porcine serum (PS)-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Brown Norway (BN) and Wistar rats. The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0.5 ml/head of PS twice a week for up to 8 weeks and examined at 2, 4 and 8 weeks. Hepatic fibrosis an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developed at 4 and 8 weeks in BN and Wistar rats, respectively, and formation of pseudolobules was detected at 8 weeks in rats of both strains. The expression of liver TIMP-1 and -2 mRN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8 weeks in rats of both strains. At the same time, TIMP-1 and -2 activiti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the liver of both strai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ression of serum TIMP-1 and -2 proteins increased earlier (at 4 weeks for TIMP-1 and at 2 or 4 weeks for TIMP-2) than that of liver TIMP-1 and -2 mRNAs did.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reports suggestive of why the elevation of serum TIMP-1 and -2 proteins preceded that of liver TIMP-1 and -2 mRNAs, the exact reason is still obscure.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 of TIMP-1 and -2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PS-induced rat liver fibrosis model.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MMP-2基因表达与酶活性及中药复方"861"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发生后MMP-2的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变化及复方“861”的影响。方法: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组和复方“861”治疗组。术后第7天开始治疗,49d后,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MMP-2 mRNA,应用酶谱法检测肝组织中MMP-2酶活性。结果:模型组肝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比正常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中药复方“861”治疗组肝组织中MMP-2 mRNA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比模型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2)。正常组肝组织中未测到MMP-2酶活性;模型组肝组织中显示出一定MMP-2酶活性;而中药复方“861”治疗组肝组织中MMP-2酶活性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中药复方“861”能抑制MMP-2的基因表达,但又因可能解除MMP-2的抑制因素而提高其活性,以降解沉积的纤维性胶原而参与肝纤维化的逆转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肝内移植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的影响。方法: 从SD大鼠腹膜脂肪组织提取脂肪干细胞,纯化、培养并稳定传代。雄性SD大鼠48只,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n=14)、门静脉组(n=11)和尾静脉组(n=14)。后两组分别经门静脉、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移植脂肪干细胞,观察移植前后大鼠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门静脉组和尾静脉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成功提取脂肪干细胞,纯化、培养并稳定传代。输注脂肪干细胞前后各组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指数显示,门静脉组肝脏血流灌注有明显改善,且以门静脉灌注量为主(P<0.05),尾静脉组仅有轻微改善。组织学肝硬化评分显示,门静脉组见肝纤维化、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均明显改善(P<0.05);尾静脉组仅肝细胞脂肪变性有改善。免疫组化示门静脉组肝脏微血管密度较其它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肝纤维化SD大鼠的肝脏血流灌注及病理学改变;门静脉移植途径较尾静脉途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