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不同透析方式的67例尿毒症患者Q-T离散度(Q-Td)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透析方式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测量Q-Tcd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尿毒症透析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以及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房负荷(PTFV1)的关系。方法:测量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包括死亡前)住院期间Q-T离散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与出院时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比较Q-Td与PTFV1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80例AMI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TFV1的密切关系,62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一项敏感指标,不失为无创性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对煤工尘肺(CWP)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并观察CWP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的关系。方法依丹麦ABL-4血气分析仪所测100例CWP低氧血症程度和Lown’s室性心律失常分级进行分析,并以40例煤矿工人为对照。结果 (1)对照组Q-Td、Q-Tcd均未见因年龄产生的明显差异。(2)CWP低氧血症患者中,PaO2≤60 mmHg组Q-Td为(59.9±21.7)ms,Q-Tcd为(72.91±25.25)ms,较PaO2>60 mm Hg组[Q-Td为(51.53±21)ms,Q-Tcd为(57.8±18)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Q-Td与Q-Tcd延长,随患者低氧血症程度进展而加重。(3)Q-Td、Q-Tcd延长致CWP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级别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79.28±15.27)ms、Q-Tcd为(84.39±14.2)ms,比轻级室性心律失常组(L1-2)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79ms以上者中,63.33%的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Q-Tcd值越大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Q-Td明显延长可能预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2例肿瘤患者行以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后对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结果]化疗前Q-Td、Q-Tcd分别为(53.59±15.76)ms、(60.3±16.06)ms,化疗后Q-Td、Q-Tcd分别为(60.5±18.34)ms(69.21±19.01)ms,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Q-Td作为一种监测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简便、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2例肿瘤患者行以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后对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结果]化疗前Q-Td、Q-Tcd分别为(53.59±15.76)ms、(60.3±16.06)ms,化疗后Q-Td、Q-Tcd分别为(60.5±18.34)ms(69.21±19.01)ms,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Q-Td作为一种监测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简便、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和心电不稳定的程度,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1~3].近年来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时Q-T明显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4~6].煤工尘肺(CWP)患者的Q-Td、Q-Tcd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对CWP患者的Q-Td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40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焦虑抑郁障碍而口服文拉法辛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w末分别记录同步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最长Q-Tc(Q-Tc max)与最短Q-Tc(Q-Tc min)差值为校正的Q-Tc离散度(Q-Tcd),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w末的Q-Tc、Q-Tcd比较及治疗后第1w末和第2w末Q-Tc、Q-Tc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心电图Q-Tc、Q-Tc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儿Q-T间期离散度(Q-Td、Q-Tcd)平均值。方法:测量251例51天~14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R-R、Q-Tmax、Q-Tmin,按Bazett公式矫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max减Q-Tmin)及Q-Tcd(Q-Tcmax减Q-Tcmin),微机数理统计。结果:Q-Tmax、Q-Tmin、Q-Tcmax、Q-Tcmin、Q-Td、Q-Tcd分别为(397.03±29.74)ms、(362.63±27.87)ms、(448.50±25.69)ms、(409.23±27.32)ms、(31.61±7.96)ms、(40.77±10.32)ms。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Q-Td、Q-Tcd与健康儿童无差异,表明其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与健康儿童相同,能够承受麻醉及眼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的关系,测量50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40例血钾正常者做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心肌缺血之间是否存在临床相关性,并寻找促进心肌缺血患者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00例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肌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例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行GERD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GERD发生率为28.6% (143/500),对照组为9.5%(1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P< 0.01).观察组中GERD阳性患者143例(GERD阳性组),GERD阴性患者357例(GERD阴性组).GERD阳性组与GERD阴性组Q-T离散度(Q-Td)分别为54.92±27.96、40.29±24.15,心率矫正Q-Td (Q-Tcd)分别为61.12±30.66、45.11±28.40,GERD阳性组Q-Td和Q-Tcd均高于GE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5、5.294,P< 0.05).GERD阳性组RDQ评分与Q-Td、Q-Tcd呈正相关(r=0.255、0.243,P<O.01).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和GERD之间存在相关性,心肌缺血患者GERD发生率较正常人升高,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缺血合并GERD患者,心肌缺血和GER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旨在探测AMI患者QTd变化与其心律失常关系。  相似文献   

12.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甲亢伴有明显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者称为甲亢进性心脏病。其特点为甲亢完全控制后心脏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以病史较长和未能良好控制的老年甲亢多见。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 (老年甲亢心 ) ,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现将我院 1994-0 5~ 2 0 0 2 -11收治的老年甲亢性心脏病 3 9例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选择对象 本组 3 9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男性 2 5例( 64 1%) ,女性 14例 ( 3 5 9%) ,年龄 5 8~ 74岁 ,平均年龄 ( 64±3 5 )岁 ,>60岁 3 1例 ,占 79 5 %。甲亢病程 6月~ 12年 ,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妊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发生率为0.82%,甲亢性心脏病发病约占甲亢的22.6%;29例甲亢性心脏病中,甲亢病情未控制稳定而妊娠者26例,占整组病例的89.7%;29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而心脏器质性病变16例,占整组病例的55.2%;母体各类严重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44.8%;死胎3例,28周前终止妊娠4例,早产10例,胎儿丢失率为24.1%,早产率为34.5%。结论:孕前或孕期甲亢病情的控制是决定孕期甲亢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妊娠期甲亢性心脏病可导致母儿多种严重并发症;孕期行甲状腺和心功能监测可及时诊断甲亢性心脏病,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年甲亢性心脏病被误诊的情况和原因,提出减少误诊的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基层医院被误诊的成年甲亢性心脏病25例,分析本病被误诊的种类及原因.结果 25例患者分别被漏诊或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多种心血管病.结论 甲亢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多样,应认真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对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或心衰应注意甲状腺功能的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病人易并发器质性心脏病。但老年甲亢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属隐匿型或无力型。因此当老年甲亢以心脏病变为突出表现时,多掩盖了甲亢而误为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本文根据19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心)误诊、漏诊的资料将老年甲亢性...  相似文献   

16.
覃发斌  霍洪亮 《现代保健》2010,(25):166-167
目的分析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WD)与甲亢的关系。方法新确诊的甲亢患者45例,健康人群20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结果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与甲亢有相关关系。结论甲亢患者P波最大时限及P波离散度值增加。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131I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甲亢性心脏病放射性核素^131碘(^131Ⅰ)治疗的疗效。作者对68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甲亢经过放射性^131碘治愈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甲亢性心脏病可以恢复正常或部分正常。认为甲亢^131碘治疗是甲亢性心脏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SRI)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65例甲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分为单纯甲亢组(34例)和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心)组(31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心尖两腔、三腔和四腔切面获得左室各节段的应变率曲线,计算左室平均峰值应变率,并与对照组(3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功能指标中仅甲亢心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有明显降低[(1.39±0.24)s-1比(1.56±0.27)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甲亢组及甲亢心组的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最大应变率[分别为(1.72±0.26)、(1.51±0.28)s-1比(1.96±0.31)s-1]、舒张晚期最大应变率[分别为(1.59±0.30)、(1.46±0.27)s-1比(1.73±0.33)s-1]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亢患者早期即有舒张功能改变;收缩功能的改变晚于舒张功能的改变.SRI能早期检测甲亢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辛胜军 《现代医院》2005,5(9):42-4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经超声心动图确定LVH38例,无LVH42例与40例正常成人作对照。结果LVH组Q-Td(65.8±14.7)ms,无LVH组Q-Td(37.2±8.9)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对照组(31.95±8.8)ms,LVH组Q-Td≥60ms与左室正常组Q-Td>60ms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甲亢性心脏病2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误诊原因。方法对29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样化,易误诊为其他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对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认识,详细问诊,仔细体检,正确分析病情,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