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充质组织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转移早及预后差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上。然而,可靠的预测指标对于监测疾病变化、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近几年关于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其异常表达影响骨肉瘤细胞的进展、侵袭和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少骨肉瘤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分析67例骨肉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可能原因。结果不良心理反应中以焦虑最多,占总调查患者的77.6%,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比例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Х^2=15.29,p〈0.01)。结论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焦虑、抑郁、恐惧心理予以足够重视,临床治疗中配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有效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肉瘤患者miR-449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108例接受骨肉瘤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其骨肉瘤组织为实验组,瘤旁正常骨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miR-449a表达情况,并分析miR-449a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miR-449a表达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4.
骨旁骨肉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骨旁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13例,女10例,年龄范围14-52岁,平均30岁。临床多表现为下肢肿胀和/或缓慢性生长的肿块,X线显示为附着于干骺端骨皮质表面生长的广基性蘑菇状致密肿块影,部分病例于肿块和其下骨皮质间可见狭窄的透亮带,CT证实6例伴有髓内累及(26%)。部位以股骨下端后方最多见(65.2%),其次为胫骨上段(17.4%)。组织学主要由相对成熟的骨组织和镶嵌于骨组织之间的纤维母 细胞样细胞所组成,细胞间常伴有明显的胶原化,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大部分为Broder‘sI级,少数为Ⅱ级,15例随访结果显示,10例局切后复发(66.7%),2例出现肺部转移(13%),其中1例于多次局部复发后发生去分化。结论 骨旁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骨肉瘤,特性性的X线表现有诊断意义,切除不彻底极易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骨肉瘤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0—2018年宜宾市2所综合医院92例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患者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NI和NLR预测患者预后的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50(23, 61)个月;随访期内发生死亡47例(51.09%),患者5年生存率为51.09%。PNI和NLR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7和0.788,最佳截断值为46.35和2.10。Cox回归模型显示,诊断时有转移和PNI<46.35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HR(95%CI)]分别为4.361(2.021~9.410)和15.361(5.797~46.118); NLR<2.10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其HR(95%CI)为0.781(0.631~0.967)。诊断时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26%和81.13...  相似文献   

6.
癌基因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目前有关骨肉瘤中跨膜糖蛋白(ErbB2)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的意见尚不一致,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9例骨肉瘤标本中ErbB2表达,并对有关临床及病理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骨肉瘤中ErbB2表达阳性率49.3%。大肿瘤组较小肿瘤组ErbB2表达阳性率高;III期骨肉瘤组ErbB2表达阳性率较II期骨肉瘤组高;ErbB2表达阳性组更容易出现肺转移,并且其生存率降低。结论ErbB2在促进骨肉瘤的侵润性生长和促进转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恶性程度有关。检测ErbB2的表达情况可以预测骨肉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p53基因与骨肉瘤治疗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骨肉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多重损伤并存的过程,众多情况下认为是由于细胞核DNA分子受破坏,细胞不能修复受损的DNA分子,其继续存在并复制可激活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异常,发展成为骨肉瘤。在细胞抑癌基因中p53基因研究最广泛,50%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动物试验证实:存在p53基因突变的转基因鼠中除了淋巴瘤和肺腺癌外,骨肉瘤的发生率最高。p53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影响着骨肉瘤的发生、发展、预后。随着少数p53基因治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目前p53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p53基因治疗将在骨肉瘤的治疗中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王存良  范清宇  张伟  张明华  尚磊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03-4105,i00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再生的重要刺激因子,肿瘤血管再生与众多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骨肉瘤血管生成与预后的关系如何?目的:研究VEGF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生长、转移及预后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对象:69例骨肉瘤标本。干预:对69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对其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地高辛标记的VEGF探针对27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原位杂交染色。分析研究VEGF表达和CD34染色阳性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为56.5%(39/69),VEGF阳性组肿瘤微血管计数(MVC)(35.7&;#177;9.8)及微血管周径(MVP)(2.76&;#177;0.18)um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MVC(7.2&;#177;2.4)及MVP(O.62&;#177;0.04)um]。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密度增高及VEGF表达阳性与骨肉瘤患者的远隔转移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lt;0.05)。临床病理资料中,外科手术边界微小病灶阳性情况、Enneking外科分期、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与患者预后相关(P&;lt;0.05)。患者性别、手术方法分类以及病理亚型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VEGF在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VEGF是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决定性刺激因子,骨肉瘤MVD和骨肉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吴叶欣  陈小彬  施腾飞 《华西医学》2023,(10):1468-1473
目的 评价骨肉瘤患者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 SII)与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行骨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SII数值,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采用χ2检验分析SII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SII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根据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108例行骨肉瘤手术患者。术前高SII与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局部复发和转移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低SII组1、3、5年生存率高于高SII组(100.0%、96.4%、85.1%vs. 95.4%、73.7%、30.7%),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局部复发、转移以及SII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在...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12例骨肉瘤住院患者常见问题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骨肉瘤患者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与细心的临床护理、用药指导等,对稳定病情、促使病情好转,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90-1891
分析口腔颌面部骨肉瘤50例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口腔颌面部骨肉瘤患者的X线表现、病理分型、临床表现、部位、病程、年龄、性别。口腔颌面部骨肉瘤患者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好发年龄在30~39岁,50例患者中,面部膨隆形成占60.00%,患者同时伴有麻木、疼痛、牙齿松动等症状,在影像学表现中,骨质破坏伴骨质硬化占50.00%,骨质硬化20.00%,骨质破坏占30.00%,成骨细胞型为口腔颌面部骨肉瘤患者最为常见的类型,占65.00%,50例患者经过随访后,复发患者有23例,占45.00%,1例患者死亡,占2.00%。通过对口腔颌面部骨肉瘤50例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骨肉瘤患者其主要发病年龄在30~39岁之间,成骨细胞型为口腔颌面部骨肉瘤患者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再生的重要刺激因子,肿瘤血管再生与众多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骨肉瘤血管生成与预后的关系如何?目的研究VEGF对骨肉瘤血管生成、生长、转移及预后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对象69例骨肉瘤标本.干预对69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对其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地高辛标记的VEGF探针对27例原发性骨肉瘤进行原位杂交染色.分析研究VEGF表达和CD34染色阳性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为56.5%(39/69),VEGF阳性组肿瘤微血管计数(MVC)(35.7±9.8)及微血管周径(MVP)(2.76±0.18)μm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MVC(7.2±2.4)及MVP(0.62±0.04)μm].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密度增高及VEGF表达阳性与骨肉瘤患者的远隔转移发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临床病理资料中,外科手术边界微小病灶阳性情况、Enneking外科分期、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患者性别、手术方法分类以及病理亚型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VEGF在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VEGF是骨肉瘤血管生成的决定性刺激因子,骨肉瘤MVD和骨肉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是骨肉瘤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P-糖蛋白(P-g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DNA拓朴酶Ⅱ(TopoⅡ)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SP法检测P-gp、GST-π、TopoⅡ在80例骨肉瘤中的表达,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它们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80例骨肉瘤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36.25%、91.25%和47.5%,其中P-gp和TopoⅡ表达与WHO新分型和预后显著相关(P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1996~2004年收治骨肉瘤误诊4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8~35(平均17.6)岁。肿瘤部位:股骨下端17例,胫骨上端16例,腓骨2例。肱骨2例,锁骨1例,肩胛骨1例,殷骨颈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肉瘤中COX-2的表达水平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骨肉瘤患者术后标本进行染色,检测COX-2的表达情况,以2年的随诊情况为基准,其中术后2年死亡的为30例,30例未死亡。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结果COX-2在骨肉瘤中的总阳性率为80.0%,其中2年内死亡的阳性率为96.7%,未死亡的为63.3%,通过X^2检验,P〈O.0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临床上应用免疫组化进行COX-2的检测可能成为评价骨肉瘤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骨肉瘤是骨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基回,多分子水平的变化。迄今为止,p16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规律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改良的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32例骨肉瘤中p16基因蛋白及PC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且材料32例骨肉瘤免疫组化分析标本,取自病理存档的骨肉瘤组织蜡块,标本均经常规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slim,充分烤片。不加1抗作为阴性对照,以已知阳性反应片作阳性对照。正常骨组织为对照,13例正常骨组织为健…  相似文献   

18.
对原发老年性骨肉瘤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77岁。左腿行走无力,伴左小腿外侧静脉曲张月余,下楼梯摔倒来门诊就诊,检查:兀骨折,给予药物治疗:消肿止痛丹,3次/d,口服;略见好转就四处走动,又连续摔倒多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浅表性骨肉瘤(O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提高对浅表性OS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浅表性OS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浅表性OS中CD105的表达及MVD,并与18例正常骨组织、29例普通OS对照,分析CD105在浅表性OS中的表达及CD105-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11例浅表性OS中,骨旁OS 7例(1例双肺胸膜下转移),骨膜OS 3例,高级别表面OS 1例;年龄16∽68岁,平均26岁;7例股骨远端后面,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1例。(2)影像学显示7例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4例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1∽2 mm透亮间隙;CT扫描7例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3例骨皮质不完整,肿块内可见低密度间隔,邻近骨皮质增厚,无骨质破坏,1例见骨膜反应,11例均无Codman三角,未侵犯骨髓腔;诊断准确率DR为81.8%(9/11),CT为54.5%(6/11),MRI为63.6%(7/11),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准确率为90.9%(10/11)。(3)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中的阳性表达(81.8%、32.51±11.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22.51±9.53)(P〈0.05),与普通OS阳性表达率(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05标记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及普通OS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P〉0.05),在普通OS中与转移有关(P〈0.05)。(4)浅表性OS随访2∽7年,10例患者无瘤健在,1例存活74个月(高级别表面OS,49个月后复发为去分化OS)。结论浅表性OS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多学科结合,采用传统X线、DR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浅表性OS中CD105-MVD明显增高,肿瘤性血管生成,参与浅表性OS的发生、发展及影响预后,CD105及CD105-MVD可作为判断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骨肉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骨肉瘤患者远期生存率得以大大提升,但化疗抵抗、肿瘤转移仍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目前,关于微RNA(miRNA)与骨肉瘤关系的报道逐渐增多,多数研究表明,骨肉瘤miRNA表达与其发病具有密切联系。其中miRNA-143(miR-143)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骨肉瘤发生、发展。骨肉瘤发病与体内miR-143水平下降有关,且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能力会随着miR-143水平上升而发生改变。本文主要对miR-143所调控的基因(PAI-1、MMPs、K-ras等)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