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新生隐球菌H99野生株和PMT4缺陷株所形成的生物膜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介导的长侧翼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新生隐球菌H99的PMT4基因;采用基础培养基96孔板培养的方法建立生物膜体外模型;兔中心静脉插管、管内放置聚苯乙烯薄膜的方法建立生物膜动物模型;用M27A2药敏方案和MTT方法检测生物膜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M27A2方案: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对缺陷株游离细胞和野生株游离细胞的MIC之间以及生物膜细胞与游离细胞MIC之间的差异不大.体内外模型的MTT检测均发现,缺陷株生物膜细胞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比野生株明显增高,可达16~64倍.结论 M27A2方案不适用于生物膜细胞的药敏试验,而MTT方法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方案;PMT4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药物抵抗至关重要,PMT4及其产物可能成为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克隆和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新生隐球菌基因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更可为发展抗真菌治疗药物提供全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克隆和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新生隐球菌基因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更可为发展抗真菌治疗药物提供全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4.
肺部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在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前,常漏诊或误诊为肺部肿瘤,或错过治疗时机,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使治疗难度增大。我们报道2例肺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例1男,21岁,福建闽清县人。于1997年7月在当地参加高考体检,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右肺有一块状阴影,当时患者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任何症状,CT示右肺紧贴胸膜处有实质性肿块,疑诊为肺部肿瘤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肿块,病变组织培养见新生隐球菌生长,给予口服氟康…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继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7岁,果农。突发剧烈头痛伴发热3天入院。半年前患者右颧部出现一绿豆大红色结节,无痛痒,后形成溃疡,周边隆起,并向周围逐渐扩大。2月前出现间断头痛伴发热,体温38℃左右,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经脑CT检查无异常发现。取面部病变组织活检,排除皮肤肿瘤,住某市医院按脑膜炎处理,治疗1月未见缓解。3天前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发热38.2℃~39℃,恶心喷射状呕吐,视物不清。于1998年11月30日收我院内科诊治。入院后给磺胺嘧啶口服,甘露醇、速尿及先锋霉素Ⅴ、甲硝唑等静脉注射,剧烈头痛缓解,自觉头胀…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就可能侵犯人体,引起严重的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极高。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7个变种,然而能够致病的只有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且以血清型A型最常见。我们以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了质粒克隆库,这是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如在核酸水平探索致病机理,建立快速诊断方法等。一、材料和方法(一)菌株和质粒:①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株D48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本研究室保藏;②质粒PUC18及宿主菌JM103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  相似文献   

7.
8.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脑脊液进行隐球菌活性研究。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动物接种和中性红染色检查。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见在治疗早期,多数标本菌体较为完整,常能见到出芽现象;在治疗后期,胞浆水肿,荚膜结构排列紊乱常见,通过对连续多次常规真菌培养不生长而镜检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动物接种,结果全部感染,中性红染色检查见多数标本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深血红色菌体,结论 上述方法可以对隐脑患者脑脊液隐球菌菌体活性进行动态观察,作为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 比较不同浓度的四环素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的影响 ;观察四环素对细胞外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 在 30℃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并测量菌株产生沉淀圈的大小 ,用PZ值比较磷脂酶活力的变化 ;建立小鼠感染模型 ,用菌落形成单位 (cfu)和生存期比较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 体外实验中 ,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 (0 .18%、0 .36 %、0 .5 4 %、0 .72 % )的PZ值分别为 0 .387± 0 .0 39,0 .4 79±0 .0 86 ,0 .70 2± 0 .0 2 9,0 .891± 0 .0 72 ,0 .95 5±0 .0 2 1,四环素 0 .36 %、0 .5 4 %、0 .72 %浓度组与对照组PZ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体内实验中 ,对照组与四环素 0 .18%组、0 .36 %组和 0 .5 4 %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18.90、19.2 0、2 6 .39、2 5 .94d ;小鼠脑组织匀浆培养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 (0 .18%、0 .36 %、0 .5 4 % )的cfu分别为 5 18.6 7± 2 0 3.86 ,4 6 9.0 7± 2 4 3.13,2 6 1.73± 2 2 5 .82 ,2 2 6 .4 7± 196 .13,四环素0 .36 %和 0 .5 4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 体内、外实验中 ,以毒力因子磷脂酶为研究对象 ,四环素有效降低了高胞外磷脂酶菌株的毒力  相似文献   

10.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新生隐球菌悬浮状态与生物膜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结果判定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inner salt]-降解法。结果悬浮新生隐球菌20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1μg/mL),3株对氟康唑耐药(>64μg/mL);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20株均对卡泊芬净耐药。而生物膜新生隐球菌显示:在20株中,除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余各株均对两性霉素B耐药。20株菌均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远远高于耐药浓度。对卡泊芬净,均高于其耐药浓度。结论标准微量稀释法结合四甲基偶氮唑盐(XTT)-降解法测定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bacterial colonization, can be inhibited by deoxyribonuclease (DNase)-mediated breakdown of extracellular DNA. We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strongly express DNase1-like 2 (DNase1L2) in 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manner.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whether enzymatically active DNase1L2 is present in human stratum corneum and whether it is able to suppress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METHODS: DNase1L2 was extracted from normal human stratum corneum, immunocaptured and incubated with plasmid DNA. DNA hydrolysis was monitor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ethidium bromide staining. The effect of DNase1L2 on biofilm formation was assayed by cultiva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urified recombinant DNase1L2 in microtitre plates and subsequent quantification of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RESULTS: DNase1L2 was found to be present in an enzymatically active form in the stratum corneum of human skin. In an in vitro assay, purified recombinant DNase1L2 efficiently suppresse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by P. aeruginosa and S. aureus. CONCLUSIONS: Our data suggest that DNase1L2 is a novel component of the innate antimicrobial defence of the epidermis.  相似文献   

12.
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的生物膜,明确其生长特性,以期更加深入了解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机制。方法: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及临床株分别接种厌氧肉汤,麦氏比浊法调整细菌浓度,接种96孔板,XTT法检测490nm吸光值,取平均值判定最佳成膜细菌浓度;菌液接种入装有盖玻片6孔板,厌氧培养,不同时间点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最佳成膜时间可以判定为接种后96h,最佳成膜浓度为1×108cfu/mL;两者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佳成膜浓度,构建成其生物膜,为进一步研究痤疮丙酸杆菌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痤疮丙酸杆菌(P.acne)生物膜,探索其成膜规律。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XTT细胞活力测定法动态检测生物膜在不同时间点(0、1、2、3、4、5、6、7、8、10、15和20 d)的结构、厚度及活力情况。结果:在20天时间内菌株经历了生物膜的形成、播散、再形成的过程。第8天生物膜的厚度和活力动态均达到最大值(29.8±2.167)μm和0.620±0.063。结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培养8天达最佳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14.
细菌生物膜在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在痤疮、特应性皮炎、化脓性汗腺炎、脓疱疮和皮肤创伤感染等皮损部位均可检测到细菌生物膜。不同皮肤疾病中细菌生物膜不同,致病机制也不同。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膜在皮肤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737)的MIC及MBC,XTT法测定BF形成的能力。结果:第二次复发后病原体林可霉素的MIC升高两个浓度级;该患者第二次病原菌形成BF的能力强于初次复发的病原体。结论: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FBGT病原菌对某些抗生素MIC升高,同时增加其形成BF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生隐球菌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异宗交配的腐生担菌纲类真菌,是少数人类机会性致病真菌之一,其利用复杂的信号途径来感应生存环境、控制生殖及多种致病因素.已经被系统研究的信号途径包括G蛋白-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神经钙蛋白-钙调节蛋白、促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Ras信号途径等.概述这4种主要信号途径的作用,以期通过对这些传导途径各个环节的了解,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治疗新生隐球菌病提供帮助.
Abstrac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 a ubiquitous heterothallic basidiomycetous fungus,is also one of few opportunistic human fungal pathogen.It utilizes complex signaling pathways to sense environments and control reproduction and virulence factors.Well-studied signaling pathways i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clude G protein-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protein kinase A, calcineurin-calmodulin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Ras signaling pathway.This review mainly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se four signaling pathways,so as to provide clues to the search for new drug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 by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s.  相似文献   

17.
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阿萨希毛孢子菌(T. asahii)生物膜形态特征、活性分布。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T. asahii生物膜的形态特征,2,3-二(2-甲氧基-4-硝基-5-磺苯基)-5[(苯胺基)羧基]-2氢-氢氧化四氮唑(XTT)法和活菌计数法测定生物膜活性作定量分析,双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不同层面活菌分布、活性及生物膜厚度。结果 T. asahii在聚苯乙烯表面形成生物膜,该膜扫描电镜下呈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包括孢子、假菌丝和真菌丝。随时间延长,其活性不断升高,XTT法和活菌计数结果一致(r = 0.94,P <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T. asahii生物膜不同层面的活性曲线坡度缓和,无明显规律。生物膜的厚度为14.3 ~ 31 μm。结论 体外形成的T. asahii生物膜比其浮游状态下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生物膜不同层面菌活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念珠菌黏附性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8株念珠菌和1株酿酒酵母均分别在YPD液体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絮凝沉淀和黏附现象,进一步在96孔微量培养皿中建立生物膜模型,测定生物膜的生长动力学变化。结果 9株菌株均具有絮凝沉淀的能力,经轻微振荡后白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不易重新悬浮,而酿酒酵母容易重新悬浮。9株菌株均能黏附于YPD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白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黏附性强,而其他菌株的黏附性弱。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都能形成生物膜,且生物膜念珠菌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白念珠菌和乳酒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其他菌株强(P < 0.05);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强(P < 0.05)。不致病的酿酒酵母不能形成生物膜。结论念珠菌具有黏附的能力,且强弱不同。致病性念珠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且强弱不同。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与其黏附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