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优越性。方法 对96例有剖宫产指征的患者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随机选择同期96例采用传统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恢复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顺应解剖生理特点,简化手术步骤,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较传统剖宫产术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取120例既往行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改良组)、134例既往行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腹壁纵切口组)、94例既往行新式剖宫产术后(新式剖宫产组)需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与腹壁纵切口组、新式剖宫产组比较,在腹壁、腹腔粘连、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术后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最低,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次之,新式剖宫产最高,对可能需要二次开腹患者,首次剖宫产宜选择改进式横切口微痕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3.
三种剖宫产术式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纵切口式剖宫产、周氏剖宫产、新式剖宫产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9年 2~ 12月分娩 2 115例 ,其中剖宫产 70 1例。选择有剖宫产指征的 2 4 0例住院孕妇 ,随机分为3组 ,第I组采用纵切口式剖宫产 ,第Ⅱ组采用周氏剖宫产 ,第Ⅲ组采用新式剖宫产。3组孕妇的年龄、孕周、胎儿大小、手术指征具有均衡性。医生、护士相对固定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后均应用青霉素静滴 ,术后 2 4小时停止持续导尿。1 2 手术方法1 2 1 纵切口式剖宫产 :取下腹正中纵切口约 12cm ,逐层开腹 ,于子宫下段横行切开子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式剖宫产改良术与传统式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等方面的比较.方法 将90例有剖宫产指针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胶式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两组均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术后均用抗菌药预防感染.观察记录两组在剖宫产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取胎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比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再次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进行研究,按照首次剖宫产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首次行腹部横切口新式剖宫产,观察组50例,首次行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两组再次剖宫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比较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产妇采用腹部纵切口可明显减少腹部粘连发生,且相对于横切口而言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分析203例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较,以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超峰 《河北医学》2001,7(2):125-127
目的 :探讨改良式横切口剖宫产术的术式。方法 :改良式横切口剖宫产 178例 ,传统横切口剖宫产 4 2例 ,直切口剖宫产 54例 ,新式剖宫产 68例 ,分别记录 4组病例术中情况和术后情况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改良组与新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传统组和直切口组相比 ,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提前、术中出血减少、术后病率降低 (P <0 .0 1)。结论 :改良式横切口剖宫产术减少了手术步骤和组织损伤 ,缩短了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少 ,术后肠蠕动恢复快 ,术后病率低 ,手术瘢痕美观 ,更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8.
王义娜 《中外医疗》2012,31(3):101-101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再次剖宫产手术病例191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3组: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61例(A组),Stark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者48例(B组),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者82例(C组)。对比3组腹壁、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A组腹腔粘连的发生率(49.2%)明显低于B组(91.7%)和C组(89.0%);B组重度粘连的比率(70.9%)明显高于A组(42.6%)和C组(1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与手术术式有关,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改良式剖宫产3037例手术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传统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在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改良式剖宫产术出血量最少,其后依次是新式剖宫产术和传统式剖宫产术;改良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在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出院的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但两者均优于传统式剖宫产术。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减少出血量、娩头困难等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操作简单,优点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新式剖宫产、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后第3次剖宫产腹壁及腹腔粘连情况.方法:选择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第3次手术为研究组,新式剖宫产及改良式剖宫产术后第3次手术为对照组,第3次手术均为原切口开腹剖宫产.对比三组术式腹壁及腹腔粘连情况,开腹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腹壁各层及腹腔粘连及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取出胎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式剖宫产不缝合腹膜可使腹直肌与子宫致密粘连再次手术分离粘连时间长,腹直肌损伤大,下段无法暴露[1],多数采用例"T"字形切口切开子宫,改良式剖宫产第3次手术腹壁各层粘连严重,均较第2次手术明显开腹困难.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腹壁各层均有粘连,但开腹均较对照组容易,腹腔粘连情况改良式剖宫产及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均无明显差别,故在基层医院针对可以多胎妊娠,且需剖宫产的产妇推荐使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评价Pfannestiel横切口在剖宫产术中的价值.方法:将202例Pfannestiel横切口剖宫产与168例纵切口剖宫产分为横切口组和纵切口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横切口组手术时间与纵切口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切口组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显著减轻(P<0.05).术后切口甲级愈合100%,明显优于纵切口组(P<0.05).结论:Pfannestiel横切口行剖宫产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剖宫产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及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产妇68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再次剖宫产58例为B组,对两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壁及盆腹腔重度粘连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腹腔轻、中度粘连及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首次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祝莹  陈藕景  王依满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0-131,133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再次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首次手术方式分为腹壁纵切口组与腹壁横切口组。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切皮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横切口组(P<0.05或P<0.01)。纵切口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明显低于横切口组(χ2=14.00,P<0.05)。纵切口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璧纵切口较腹壁横切口对产妇的再次剖宫产术影响较小,对可能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腹壁纵切口,可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欧阳谦   《中国医学工程》2009,(2):139-140,14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9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加用克林美治疗,治疗14d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慢性高血压、肥胖、妊娠糖尿病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两组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治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77.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肥胖、妊娠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克林美联合常规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红  方小玲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288-290
目的 探讨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病人均有停经后阴道流血史。9例在未明确诊断前行人工流产,2例行药物流产,此11例患者均因术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净行清宫术。12例中仅5例入院诊断明确。12例均做了盆腔彩超检查,仅3例彩超诊断考虑为胎盘绒毛切口植入。5例行子宫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3例行子宫全切术,4例予氨甲喋呤(MTX)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结论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水平有待提高,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减少大出血的发生,有利于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999-2004年43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裂开,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重度贫血,产后绒癌.发生时间以剖宫产术后3周以上占多数(67.44%),部分病例(16.28%)在6周以上.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不仅局限于产褥期内,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裂开.针对出血病因进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无针缝合器闭合再次剖宫产术切口的效果.方法 :107例因疤痕子宫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应用立辰无针缝合器闭合切口.另105例疤痕子宫患者采用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方法,对比两组手术切口的缝合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2分49例(45.79%),>2~6分58例(54.21%);对照组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2分22例(20.95%),>2~6分83例(7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缝合切口皮肤时间(5.31±0.64)s,住院天数(4.33±0.81)d、、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2.82±0.63)cm,对照组缝合切口皮肤时间(8.95±1.48)s,住院天数(5.72±1.98)d,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6.23±2.24)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满意度(62.62%)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针皮肤吻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好,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优于皮内缝合法,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层,10例缝合皮下脂肪层3-5针,30例间断一起缝合皮下脂肪层。结果:两组术后腹腔粘连以及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缝合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可以相应地减少腹腔粘连防止脏器损伤;而在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残留缝线的异物反应,皮下不易出现硬结,且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切口不容易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测量憩室长度为(19.6±5.2)mm,宽度为(17.6±4.3)mm,深度为(11.5±3.9)mm,诊断准确率为100.0%,与阴道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是全面评估及诊断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于2007—2012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1746例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746例孕产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75%。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大于1h、胎膜早破及试产后急诊剖宫产的产妇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及是否有高血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大于1h、胎膜早破及试产后急诊剖宫产。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