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国际共识分型标准,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167例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67例,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为53例(31.7%)和114例(68.3%);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药类(47.9%),老年组心血管系统用药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5),临床表现以乏力(50.3%)和黄疸(46.7%)者多见,无明显临床表现者仅25例(15.0%),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分别为40例(75.5%)、5例(9.4%)和8例(15.1%),中青年组分别为91例(78.9%)、8例(7.4%)和15例(1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P>0.05).结论 老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以中草药类及心血管药物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clinical features, classifications and liver function change of drug-induced liver damage (DILD) in the elderl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seven inpatients with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ten years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and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acute DILD were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international criteria). Results Among 167 DILI cases, there were 53 cases (31.7%) in the older group and 114 cases (68.3%) in middle-youth age group. Fatigue and jaundice were the more common symptoms, accounting for 50.3% and 46.7%, respectively. In 167 cases, no obvious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shown in 25 cas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Many drugs could induce liver injury. The most common drugs inducing DILD were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accounting for 47.9%. Drugs used in heart diseases and inducing liver injury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older group. In this study, 40 (75.5%), 5 (9.4%) and 8 (15.1%) cases were designated as hepatocellular, cholestetic and mixed DILD in the older group, and 91 (78.9%), 8 (7.4%) and 15 (13.7%) in middle-youth age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classifications. Conclusions Many drugs could cause liver injury. The symptoms of acute DILD are nonspecific. Drugs used in heart diseases and inducing liver injury are more common in old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78例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中毒药物种类、名称、起病时间、肝功能、凝血功能、是否肝活检、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78例患者中女性53例(67.95%),男性25例(32.05%);中老年组病例占多数,以50~59岁年龄组最高(32.05%),大于50岁以上的病例数占64.10%;西药、中药及化学品所致DILI比例分别为50.00%、47.44%及2.56%,中药、西药两类药物所致DILI在临床特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DILI共63例(80.77%),中重度损伤共62例(79.49%),肝细胞型56例(71.79%),治愈/好转75例(96.15%);34例患者(43.59%)经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结论临床DILI病例以中老年多见,女性较男性常见,中西药所致肝损伤比例相近,以急性损伤、中重度病例为主,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1例DILI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损伤可疑诱发药物种类和名称、临床表现、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DILI病例数逐年增加,151例患者中男109例(72.2%),女42例(27.8%),平均年龄(46.9±21.1)岁。44例(29.1%)为多药联合应用所致DILI,其次DILI可疑诱发药物种类是抗结核药(19.2%)、抗菌药(16.6%)、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9.3%)。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8.7%),胆汁淤积型(7.3%)及混合型(4.0%)。预后:治愈(65.6%),好转(31.1%)及无效(3.3%)。结论引起DILI首位原因是多药联合应用,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伤目前已成为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引起重视的问题。从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和预后等几方面介绍了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指出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ILI患者528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岁,=132)和非老年组(≤60岁,n=396)。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生化学指标和治疗效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58.3%vs 73.4%,P0.05)。导致DILI的药物中,中草药(含中成药)占首位,化学药物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压药多见。老年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总蛋白[(62.8±7.6)vs(64.6±8.5)g/L]和白蛋白水平[(35.9±4.6)vs(38.0±5.2)g/L]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91.70%vs 97.0%,P0.05)。结论中草药(含中成药)是致老年患者DILI的主要药物,老年与中青年DILI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中青年DILI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3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肝损伤药物种类和名称、发病时间、肝功能、是否肝活组织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394例患者中男170例(43.15%),女224例(56.85%),男女发病比例为1∶1.3。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5.63%)及51~60岁(25.13%)。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很多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中药(45.43%)、多药联合应用(11.42%)及抗结核药(7.61%)。中药类别以治疗骨关节病中药(11%)和皮肤病中药(11%)为主,中药名称及成分多数不明。43例患者行病理检查确诊,占10.91%。较多见的病理改变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5.01%),毛细胆管性淤胆(39.93%)等,对临床诊断无特异性,有一定提示意义。394例患者中,治愈102例,占25.89%;好转184例,占46.70%。发生肝衰竭最终死亡的患者7例,占1.78%。总体预后较好,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型、起病时TBil峰值等。结论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无金标准,故易漏诊及误诊,多数预后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伤( DILI)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目前逐渐被认为是发生急、慢性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报道显示DILI发病率在1/10 000~1/100 000之间,但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应用,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为更有效地诊断和监测日益增多的DILI,本文将集中于DILI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因果关系评价、早期临床检测及防治策略等重要临床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比较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16例PBC及124例DILI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Nemenyi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发病年龄和性别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血清学指标(除白蛋白)、免疫学指标Ig G、Ig M和Ig A、自身抗体阳性率(除抗平滑肌抗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肝细胞水肿样变性(30例),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29例),小胆管不典型增生(28例)等;DILI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肝细胞脂肪变性(15例),肝细胞点状坏死脱失(14例)等。结论 DILI和PBC在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临床鉴别诊断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2004-2008年共收治12例服用橄榄树皮煎水致急性中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0~64岁.发病前均有服用橄榄树皮煎水史,12例患者中服药2 d发病有3例,3 d发病有4例,4~7 d发病有4例,20 d发病有1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患者近期均无大量饮酒史及服其他药物史.  相似文献   

10.
病例:患者男,80岁,因"乏力伴尿色加深20 d、加重5 d"于2010年1月23日入院.患者20 d前体检发现ALT106 U/L,伴轻度乏力、尿色加深,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厌油、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未予以诊治.5d前因尿黄加重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复查示ALT 866 U/L、AST 614 U/L、总胆红素(TBIL)62.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6μmol/L;HBsAg(-)、抗-HEV IgM(-)、抗-HAV IgM(-);尿常规示胆红素少量;腹部B超示肝囊肿.遂以"转氨酶升高原因待查"收入消化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纳可,睡眠欠佳,大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变化,以期待对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重视.方法选用1986/1997本院住院患者中甲、乙、丙、丁、戊、庚等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的71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以损肝药物分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9例服用四环素、磺胺、扑热息痛、他巴唑、酮康唑而致药物肝损伤患者活体肝穿,部分患者二次肝穿病理研究结果分析.结果7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性、肝脏功能变化无特异性,病理组织学特别是比较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相比较鉴别特征很少,诊断较为困难.提出应密切注意活体肝组织上,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形态变化、坏死区域与汇管区细胞浸润的种类、汇管区小静脉中红细胞集聚改变及血栓存在,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并指出肝细胞胞质淡染颗粒微泡样改变,可能是蛋白合成障碍,脂肪变性渐进过程.实际上的药物性肝损伤比临床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多得多.结论熟悉药物毒副作用.详细询问药物史及必要时肝活检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S-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6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保肝治疗外加用熊去氧胆酸和茵栀黄颗粒,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同时加以S-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1组应用S-腺苷蛋氨酸1g,1次/d,连续治疗4周;治疗2组以S-腺苷蛋氨酸2g,1次/d,连续治疗4周。监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疗效在降低TBil、ALT方面明显优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害,给予S-腺苷蛋氨酸较常规保肝治疗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且大剂量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瞬时弹性超声(Fibroscan)在评估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DILI患者54例,在肝活组织检查前1周内运用Fibroscan检测肝平均瞬时弹性超声硬度值(Stiffness),并与按照Ishak评分进行纤维化分期的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对,使用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肝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Fibrosca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计算相应的诊断界值.结果 54例DILI患者中,S0期4例、S1期13例、S2期18例、S3期8例、S4期7例、S5期4例和S6期0例.肝脏纤维化程度与ALT、AST和PLT无明显的统计学关联,而与碱性磷酸酶和TBil水平呈正相关.诊断为DILI患者的肝脏纤维化S0~S5的Stiffness值分别为(6.23±1.78)、(7.24±2.86)、(8.80±5.21)、(20.36±8.73)、(23.14±12.85)和(36.60±30.87) kPa.Stiffness值与其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1).以Stiffness值13.25 kPa作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界值,AUC为0.954,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4.3%,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91.67%.结论 Fibroscan可将DILI患者无或轻度肝脏纤维化与中重度纤维化较好地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14.
苏海滨  王慧芬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0):738-739,747
随着经济发展、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以及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 drug - induced liver damage,DILD)及药物性肝衰竭( drug - 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1-2].DILF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功能急剧严重损害,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的严重疾病.由于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为复杂,对严重的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基础疾病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及评价若干肝损伤防治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全部1337例患者(A组)实施肝损伤防治措施(其中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287例),肝损伤患者245例为B组;B组又分为肝损伤前未接受防治措施211例为B1组和接受防治措施后发生肝损伤34例为B2组.分析肝脏基础疾病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并评价防治效果.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肝损伤发生率40.4%(116/287),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12.3%,129/1050);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发生率58.5%(83/142),高于全部患者(18.3%,245/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2320、119.7547,P值均<0.01).B1组丙氨酸转氨酶(ALT)≥8倍正常值上限(ULN) (41/211)或(和)总胆红素(TBIL)≥4倍ULN者(44/211)高于B2组(0/34和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9344、4.3033,P<0.01或P<0.05).B2组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173.8±197.0) IU/L、(113.3±208.6) IU/L、(74.5±73.4) IU/L、(22.3±84.9) μmol/L、(11.3±36.9)μmol/L、(10.7±25.4) μmol/L]均低于B1组[(343.4±235.4) IU/L、(270.7±246.6) IU/L、(115.5±83.5) IU/L、(84.6±102.6) μmol/L、(34.7±42.8)μmol/L、(30.5±30.7)μmol/L],而白蛋白(Alb)[(35.5±3.8) g/L]高于B1组[(32.5±3.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05、3.5226、2.6990、3.2093、2.8648、3.4089和t’=4.0968,P值<0.01或<0.05).B2组治疗中断率低于B1组(2/34,211/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2098,P<0.01).结论 肝脏基础疾病可增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抗结核治疗中执行肝损伤防治措施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并减少治疗中断率.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9岁,以"腹胀两个月,乏力、恶心、呕吐半个月",于2012年1月4日收住入院.患者于两个月前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腹胀,时有嗳气,无反酸、胃痛等不适.入院前半个月开始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时为干呕,纳食减少.2011年12月28日在当地县医院查肝功能提示:ALT 1408 U/L,AST 792 U/L,TBil 10.6 μmol/L,DBil 5.82 μmol/L,A/G 41/26 g/L,余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因服用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0.1±16.9岁。42例中为中草药制剂所致者占28.5%,抗结核药物引起者占23.5%。所有患者在停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CIOMS/RUCAM和Maria两种评分系统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2008年7月~2010年11月经皮肝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13例,分析年龄、性别、BMI、血清学指标、肝脏组织学改变、患病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113例患者中女性77例,男性36例,平均年龄(47.73±13.17)岁。中药及减肥茶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因素,占48.67%;其余依次为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心血管类药。主要症状为乏力、恶心和上腹不适。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47.79%,且女性为主;其余为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停用肝损害药物及对症治疗后,44.25%的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纤维化分期评分(F)较高(P=0.015)。炎症活动指数(HAI)≥9且F≥4的患者占6.19%,其中42.86%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或死亡。CIOMS/RUCAM评分≥6分占77.88%,Maria评分≥10分占60.18%。结论中药和减肥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肝细胞型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合并症AIH影响肝脏的纤维化水平;HAI≥9且F≥4的患者预后较差;CIOMS/RUCAM评分系统敏感性高于Maria评分。  相似文献   

19.
231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对近4年多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31例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31例患者中,Maria评分≥14分者69例,10~13分119例,6~9分43例,其中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依次为24例(34.78%)、72例(60.50%)及14例(32.56%)。涉及药物频率由高至低,主要为抗结核药47.62%(110/231),中草药18.61(43/231),其他抗生素7.36%(17/231),其他药物26.41%(61/23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4.42%(195/231),胆汁淤积型6.49%(15/231),混合型9.10%(21/231)。结论Maria评分表在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进行评估时,其分值相对较低。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DIL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机制,并比较免疫介导的DILI与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异同。DILI免疫学研究的开展对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