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以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为标准,评价X线片在诊断后牙根尖周炎骨病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门诊同时拍摄X线片和CBCT图像的病例80例,共106颗后牙,包括前磨牙和磨牙各53颗,其中健康牙58颗,临床诊断为慢性牙髓炎11颗,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34颗(含8颗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根管治疗后表现正常的牙3颗。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CBCT图像及X线片进行判读,确定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分级。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分别对106颗疑似患牙的CBCT图像与X线片进行判读,根尖周炎的检出率分别为59.4%和39.6%,差异有显著性(χ2=8.32,P<0.01)。X线片为二维影像,其结构重叠产生伪影,使病变范围界限不清,而CBCT三维图像则对病损范围有明确的显示,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另外,X线片不能表现CBCT显示的骨皮质破坏情况。结论:CBCT图像诊断根尖周炎比X线片更有临床价值,可展现X线片无法显示的细节,对疾病的破坏范围和相关结构毗邻显示更清楚,从而准确划分根尖周炎的分级,为临床正确诊断以及科学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诊断为慢性根尖囊肿的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42例,观察X线根尖片及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综合评价CBCT在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中的应用效果。结果:CBCT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能力显著优于X线根尖片,42例均能通过CBCT准确诊断囊肿累及患牙,并于根管治疗后根尖囊肿如期愈合。结论:CBCT能够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的累及范围,并指导临床医生判断受累患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根尖手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外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外吸收患者6例,术前常规根管治疗,局麻下翻瓣、去骨、清理病变肉芽组织,行根尖倒预备和倒充填。术后3个月、半年和1年复诊,行临床检查及拍摄X线片观察根尖周骨质恢复情况。结果6例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X线片复查牙根外吸收停止,其中4例根尖周骨质破坏完全恢复,2例根尖周骨质破坏范围明显减小。结论根尖手术对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外吸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CBCT影像系统在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1颗完成根管治疗的牙齿进行回访,拍摄X线片,进行CBCT扫描重建,对比研究患牙根管治疗前以及回访时病变区域的变化,了解根管治疗后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17例临床术前诊断为根尖周病的病例在CBCT上均可见根尖周组织存在破坏,而X线上仅8例可见根尖区存在破坏。回访病例中根据X线片和CBCT影像诊断为根管治疗后疾病分别为17.03%和39.02%(P〈0.05)。结论:CBCT有利于评估根管治疗程序的可靠性,对根管治疗后疾病诊断及再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牙髓病诊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塑化治疗后牙慢性根尖周病10年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临床观察和X线检查37例40颗患有慢性根尖周炎塑化治疗10年后的后牙,并利用根尖周指数(PAI)评定术前、术后X线片以评估塑化治疗后牙慢性根尖周病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塑化治疗慢性根尖周炎10年后治愈率为72.5%,成功率为82.5%;根尖病变的纤维性愈合也是治疗成功的一种表现,不必重新做牙髓治疗;塑化治疗和根管治疗方法治疗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远期疗效结果相似,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塑化治疗法治疗慢性根尖周炎远期疗效满意。用根尖周指数量化评定X线片结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非牙髓源性根尖周病是一组发生在根尖周区域的病变,易与牙髓来源性根尖周炎混淆,导致误诊误治。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牙髓活力测试。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病变的性质,根尖受累情况,牙髓活力等因素。本文就非牙髓源性根尖周病鉴别诊断和相关受累牙的治疗选择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疾病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内毒素水平并探讨内毒素与患牙尖周瘘管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直径<2 mm、根尖暗影直径>2 mm有瘘道和无瘘道的患牙各10例,采用产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结果 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的患牙,根管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根尖周炎及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有或无瘘道)的患牙,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毒素可能与尖周炎临床症状及根尖骨吸收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识别根尖周骨病损形貌的差异,为临床准确判断根尖周炎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临床上颌切牙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38颗和健康对照牙10颗,用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对根尖X线片进行分级评定,同时进行锥形束CT扫描,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定点测量并分别比较根尖周骨质缺损切龈向、近远中向和唇腭向的最大径.结果 PAI为1时,锥形束CT显示根尖周骨质无破坏;PAI为2时,锥形束CT显示根尖周骨质明显缺损;PAI为3、4、5时,骨破坏切龈向最大径分别为2.75 ~7.00、4.51 ~ 10.63、6.75 ~ 13.38 mm,近远中向最大径分别为1.88 ~4.13、3.98 ~ 7.25、5.38 ~ 10.63 mm,唇腭向最大径分别为1.50 ~5.70、2.63 ~6.25、4.50 ~9.91 mm,PAI为3~5时,各级内骨破坏范围变化较大,各级间同一方向的骨质破坏最大径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结论 锥形束CT可以显示根尖X线片不能明确判定的根尖周骨病损,用根尖X线片反映根尖周骨破坏可能会低估病损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一些容易为临床医师所忽略,又较容易混淆的,非常见的根尖周病损误诊和治疗失败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病例分析,作者指出:①正确判断牙髓活力是否存在,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根尖周病损的重要依据。②熟悉牙体解剖,是根尖周病诊治的基础。③正确应用X线摄片技术,可避免或减少误诊。④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将根尖周围的病变,简单地认为系牙髓源性而贸然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beagle犬实验性根尖周炎显微根尖手术的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3条beagle犬18颗前磨牙髓腔暴露于口腔环境中8周, 拍摄根尖片及CBCT显示36个牙根均形成实验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后行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术后即刻、6月分别拍摄根尖片和CBCT,根据根尖片和CBCT的根尖透射影像面积,比较二者在识别根尖骨质缺损的差别。结果:显微根尖手术后即刻CBCT矢状面、冠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均大于根尖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6);CBCT矢状面、冠状面比较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0)。显微根尖手术后6月复查CBCT矢状面、冠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均大于根尖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CBCT矢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大于冠状面,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BCT在根尖周骨质缺损的识别优于根尖片,CBCT在根尖手术骨缺损预后评估中是一项有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拍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后牙区CBCT及根尖片,并对其进行临床牙周探针检查,比较纳入的276颗牙唇(颊)、舌(腭)、近中、远中牙槽骨缺损情况。结果:CBCT与临床探诊检查后牙区各位点牙槽骨缺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而CBCT、临床探诊、根尖片检查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可见明显差异(P<0.05),其中根尖片所测结果小于CBCT及临床探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诊断中CBCT检测较根尖片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慢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观察慢性根尖周炎根尖表面细菌生物膜分布及其超微结构。方法:扫描电镜观察新鲜拔除的24颗离体牙根尖表面,其中5颗为正畸或阻生拔除的活髓牙,5颗为X-ray显示根尖区正常的死髓牙,14颗为X-ay显示根尖区已有慢性病变的患牙。结果:在根尖区正常的活髓牙和死髓牙根尖表面均没有发现细菌生物膜;而在有慢性根尖病变的14颗患牙根尖表面,全部观察到了细菌生物膜的存在。这些生物膜分布于根尖表面的部分区域,可由单一细菌形成也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根尖表面部分区域存在有细菌生物膜,其超微结构特征因细菌组成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3.
氢氧化钙封闭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病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氢氧化钙根管封闭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病患牙的两年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根尖周炎的单根患牙按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第1组患牙使用氢氧化钙根管封闭剂(Sealapex,试验组),第2组采用氧化锌丁香油根管封闭剂(ZOE,对照组),两组患者根管治疗的方法和步骤相同。利用根尖片标准化拍摄技术,将数字减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subtraction radiography,DSR)及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评分方法作为疗效评价手段,追踪两年,观察氢氧化钙封闭剂治疗慢性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个月和两年两组患牙的相对修复骨量和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6、0.776)。试验组两年临床有效率为83.7%(PAI)~90.6%(DSR),痊愈率为58%(PAI)。DSR方法比PAI对于病变区骨质变化更敏感,可以较早发现骨的变化。PAI和DSR两种方法间存在相关性(P〈0.01,γ=0.58)。结论提示氢氧化钙根管封闭剂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ZOE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两年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R与PAI临床应用均具有可行性,可以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进行根尖周病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根尖X线片(periapical radiograph, PR)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诊断根管治疗(root canal treatment, RCT)失败病例时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RCT失败患牙的影像学资料,比较PR与CBCT诊断RCT失败病例的病因和病情时的差异。结果:共分析210颗RCT失败患牙的PR和CBCT资料,根管欠填和遗漏根管是导致RCT失败的主要原因。CBCT能更准确的判断根管充填质量和根折类型,CBCT对遗漏根管的检出率比PR高14.8%,对根折的检出率比PR高5.7%。结论:CBCT对RCT失败病例的病因和病情分析优于PR,能为根管再治疗的方案制定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慢性根尖周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老年人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及该病评定指标的应用。方法 对46例患慢性根尖周炎的老年人在接受根管治疗或牙髓塑化治疗2 ̄9年后的58颗牙进行了复查;以同期治疗的40例青年人的50颗同类牙作为对照复查。采用根尖周指数(PAI)评定X线片并结合临床检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总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后4年以上的治愈率相比,老年组(58.0%)却明显低于青年组(87.1%)  相似文献   

16.
刘佳  姜葳  褚敏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8,27(3):134-137,172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根管充填材料治疗成人根端开放伴根尖周病恒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9颗成人根端开放伴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在完成根管预备和消毒后,将自固化磷酸钙根管封闭剂充填于根管内,至根尖完全封闭后进行永久根充,治疗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随访1年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年龄、根尖发育程度与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颗患牙治疗后随访1年,总有效率为87.2%,患者年龄大,患牙病变持续时间长、根尖发育程度差,则根尖达到生理性封闭越困难。结论 自固化磷酸钙可以作为根尖诱导技术的一种可选材料,用于治疗成人根端开放伴慢性根尖周炎的恒牙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Cemento‐osseous dysplasia (COD) is a lesion in which periapical bone is replaced by fibrous tissue, including osseous or cementum‐like tissu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OD, radiolucencies are noted at the root apex on periapical radiography, which can be confused with apical periodontitis. Understanding of correct pathological condition and careful assessment of COD is critical to avoid unnecessary endodontic interventions in healthy teeth.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and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to detect COD. The findings in this case suggest that MSCT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CBCT,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to middle‐stage COD. However, the radiation dose is higher in MSCT than in CBCT; the application of MSCT should be limited to assessment of whether treatment or surgical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