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共89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根据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创伤组,于伤后12 h内分别检测血清(89例)和脑脊液(18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其与颅脑创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颅脑创伤各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且特重型组和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均P0.05)。脑挫裂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高于弥漫性轴索损伤(P=0.025)、硬膜下血肿(P=0.031)和硬膜外血肿患者(P=0.02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与GCS评分(rs=-0.327,P=0.024)和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rs=-0.252,P=0.049)均呈负相关关系。特重型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水平均高于血清(P=0.039,0.031)。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变化可以作为辅助评价急性颅脑创伤程度、分型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实验室指标,且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血清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CSF中tau及Aβ4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本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入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清及CSF中tau蛋白及Aβ42的表达水平检测,分析其与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试验A组和B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CSF中tau蛋白水平和Aβ42水平显著升高。不同时间GCS A组患者血清及CSF中tau蛋白水平和Aβ42水平显著高于GCS B组(P<0.05)。与GCS A组相比,GCS B组GOS评分为1~3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GOS评分为4~5分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P<0.05)。结论 tau蛋白水平、Aβ42表达水平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且Aβ42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颅脑损伤患者(A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B组)的资料,检测两组血清CXCL12水平。结果 A组与B组血清CXCL12水平比较及A组不同严重程度分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血清CXCL12高于B组,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中型患者高于轻型患者,A组不同严重分型间不良发生率及分型中不同预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97%,重型患者高于轻型和中型患者,且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轻型、中型、重型中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者。血清CXCL12水平预测A组预后不良的效能理想。结论血清CXCL12水平可预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在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NSE、D-D及CRP水平,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入院时,危重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同类型脑损伤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天血清NSE和CRP水平达到最高峰,入院第3天后NSE和CRP水平开始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D-D水平最高,随着时间延长,D-D水平逐渐下降(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观察组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颅脑损伤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研究S-100B蛋白含量与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S-100B蛋白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48例,分别于伤后早期(2~6h)及伤后1、3、5、7、10d采血,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 10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证实,正常人血清S-100B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GCS 3~5分组与GCS 6~8分组患者及不同预后组之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100B蛋白在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及判断严重程度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能为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将1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血清疾病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3、5、7、10、14d后,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d后,观察组血清β?EP、DynA1-13、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具有脑保护作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纳洛酮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EGF水平与外伤性脑梗死(T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01—2014-12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患者25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行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2组治疗前后及不同预后患者的VEGF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VEGF水平越高随访中GOS评分越低,同时VEGF水平越高,NIHSS评分越高,神经缺损严重程度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治疗后的VEG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及GOS评分水平均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65、0.71,P0.05)。结论 T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患者VEGF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提示VEGF可作为TCI患者病情、疗效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05~2011-05,我院诊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监护组)和观察组(ICU早期监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76.7%)明显提高,伤残率(16.7%)和病死率(6.6%)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分成2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5例。观察2组患者GCS评分的变化及伤后3个月GOS评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7d、14d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1个月清醒21例,而对照组12例,其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恢复良好率(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有助于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别测定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及7 d的PbrO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同时间PbrO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β-七叶皂苷钠联合亚低温疗法能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PbrO2、改善脑组织代谢。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01~2004—12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重型颅脑外伤后24h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和无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对两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18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32例(17.6%)在颅脑损伤后24h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6例必须行肾脏替代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较无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死亡率高。结论重视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积极预防可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颅脑损伤后垂体前叶激素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9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动态检测伤后第1、3、5、7、14、30d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损伤程度采用GCS评分评估,预后采用GOS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血清PRL、FSH、LH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SH较对照组略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PRL、FSH、LH水平伤后升高(72h内尤为明显),后逐渐降低,血清TSH的水平伤后略降低,后逐渐回升;GCS评分较低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预后恶劣的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PRL、FSH及LH水平明显升高,变化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脑胶质瘤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中GFAP、HIF-1α、VEGF水平差异,根据治疗效果和3年生存情况进行分组,观察不同临床疗效及预后患者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理分级Ⅲ-Ⅳ级患者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不同疗效等级患者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GFAP、HIF-1α、VEGF高表达患者生存率均小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血清GFAP、HIF-1α、VEGF水平明显升高,其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均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8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在标准大骨瓣减压的基础上术中采用控制性阶梯式降颅压手术。结果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GOS评分4~5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术中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HT)对血清NSE含量的影响,探讨HT的脑保护机制。方法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温治疗(NT)和HT。两组均于伤后6h及1、3、5、7d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其NSE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清NSE含量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取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伤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NS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NSE含量均低于NT组(P〈0.01)。③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患者预后较好,但相差无显著性(P〉0.05)。④NT组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HT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哮NSE含量,并提示颅脑损伤后有较高水平血清NSE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7.
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病人的前白蛋白、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在伤后1周左右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伤后48h内)。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上臂周径(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快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颅内压(ICP)监测与脑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良好组(轻、中度残疾)21例,预后不良组(重残及植物生存)44例,死亡组15例。对比不同预后患者住院期间ICP监测情况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探究ICP、脑脊液乳酸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患者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al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均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值=2.439、7.584、3.898,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对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4-11月神经外科住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1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别在伤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6、IL-8,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IL-6、IL-8早期即有升高,伤后3、7d升高显著,且有继续上升趋势;TNF-α于伤后第3天达高峰,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清中TNF-α、IL-6、IL-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显著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