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近五年来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46例,其中开颅夹闭25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2例),共28个动脉瘤;血管内栓塞21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4例,Ⅳ级2例),共24个动脉瘤。临床结果按GO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的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全组病情Ⅰ-Ⅱ级动脉瘤患者治疗的良好率为100%(35/35),并发症发生率为5.7%(2/35),Ⅲ-Ⅳ级者分别为36.4%(4/11),81.8%(9/11),两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两者临床结果相仿,且各有其优缺点:动脉瘤患者病情级别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观察组GOS评分5分11例,4分10例,3分7例,2分2例;对照组GOS评分5分10例,4分12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两组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脑积水2例(6.7%)、动脉瘤残留1例(3.3%)、再出血1例(3.3%)、脑血管痉挛9例(30.0%);对照组术后发生脑积水8例(26.7%)、动脉瘤残留8例(26.7%)、再出血2例(6.7%)、脑血管痉挛1例(3.3%)。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脑积水发生率、动脉瘤残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瘤复发率(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能减轻机体损伤,而开颅瘤闭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风险较低,因此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栓塞组),4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夹闭组)。结果 术后4周,栓塞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2例,1分6例,2分5例,3分4例,4分2例,5分3例;夹闭组mRS评分0分20例,1分7例,2分5例,3分4例,4分3例,5分2例。栓塞组恢复良好率(76.7%,33/43)与夹闭组(74.4%,32/43)无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7/43)明显低于夹闭组(37.2%,16/43;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均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基本相同,但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4.
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开颅夹闭组24例,血管内栓塞组26例,对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开颅夹闭组:24例成功夹闭瘤颈,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随访2年,复查脑血管造影,24例中有2例夹闭不全。血管内栓塞组:成功栓塞24例,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一侧成功栓塞,遗留另一侧未栓塞,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5例。随访1月~2年,无瘤体复发或再发。结论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都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应视病人瘤体特点等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两种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66例(297个)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180例(209个),开颅夹闭治疗86例(88个);根据GO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血管内栓塞组预后良好155例,中残12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125例。开颅夹闭手术组预后良好72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术后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作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SIAE)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4例。根据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SIAE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变化,术后3个月mRS分级情况,手术前、术后24 h血清NSE、S100β水平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mRS分级情况、预后良好率(对照组85.71%:观察组88.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升高,观察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感染、破裂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AE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当,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相较于开颅夹闭术,SIAE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夹闭术治疗20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治疗20例(栓塞组)。结果 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33例(GOS评分4~5分),预后差6例(GOS评分2~3分),死亡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17例,术后发生脑缺血3例、颅神经麻痹5例,动脉瘤瘤颈残留1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6例,术后发生脑缺血2例、颅神经麻痹1例,动脉瘤瘤颈残留9例。夹闭组动脉瘤瘤颈残留发生率(5.0%,1/20)明显低于栓塞组(45.0%,9/20;P<0.05),而两组预后良好率、术后脑缺血发生率、颅神经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需要显微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协同,权衡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以获得期望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95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1个,大脑中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45例,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治疗2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CTA或者DSA)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23枚支架到位满意。7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3个闭塞95%以上,3个闭塞95%以下。并发症5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两种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湘潭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5例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3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术后死亡率、恢复优良率、复发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开颅组术后动脉瘤复发率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 2%和19.4%,开颅组和介入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0.9天及11±0.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9%和8.3%、31.1%和36.1%、2.2%和5.6%,死亡率分别为2.2%和2.8%,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2.2%和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无明显优劣之分,可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夹闭术治疗291例,血管内栓塞术治疗266例;另外,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对aSAH患者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开颅夹闭术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46.7%,91/291)与血管内栓塞术组(53.3%,104/266)无显著差异(P>0.05);脑室内出血和急性脑积水对两种治疗方式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Meta分析共纳入符合要求文献9篇包含5 093例患者,其中开颅夹闭术组3 340例,血管内栓塞术组1 612例。两组治疗方法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优势比(OR)=0.84;95%可信区间(CI)为0.64~1.12;P=0.24]。对于存在脑室内出血的aSAH患者,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几率明显降低(OR=0.56;95% CI为0.35~0.90;P=0.02)。结论 对于存在脑室内出血的aSAH患者,建议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瘤瘤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引入、动脉瘤夹设计的改进,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瘤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巨大的动脉瘤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1-2].另一方面,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同样面对高风险,直到20年后Guglielmi发明了一种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装置(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并将其推广至临床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才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适合不同治疗环境的各种类型弹簧圈的不断推出,血管内支架辅助治疗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行球囊瘤内栓塞治疗,5例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26例行GDC栓塞治疗。结果26例GDC栓塞患者中,100%栓塞16例,90~95%栓塞8例,不到90%栓塞2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脑血栓形成2例,未出现动脉瘤破裂;34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良好2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GDC的广泛应用,多数颅内动脉瘤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38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个动脉瘤在前循环,2例病人分别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Hess评分,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5例病人一次性将所有动脉瘤栓塞,1例仅栓塞责任动脉瘤,未能栓塞的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无再出血;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1例,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责任动脉瘤;然后再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选择性栓塞其它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时机、技术要点、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其中26例(27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12例(1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定栓塞疗效.结果成功栓塞38例39个动脉瘤,其中32例(84.2%1为100%栓塞,4例(10.5%)为95%栓塞,2例(5.26%)为90%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栓塞后并发同侧颈内动脉闭塞,3个月后仍遗留偏瘫、失语.2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中并发破裂出血,经治疗后恢复;随访除1例老年患者因并发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37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与预后.方法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45例(47个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9个,前交通动脉瘤12个,大脑中动脉瘤 5个,大脑后动脉瘤 1个.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4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8例,支架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5例,双微导管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比较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前瞻性分为手术夹闭组(44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术后对65例随访3~28个月,夹闭组38例、栓塞组27例(失随访9例)。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夹闭组6例,血管内栓塞组2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夹闭组4例,血管内栓塞组0例;下视丘反应:手术夹闭组11例、血管内栓塞组4例。转归良好:手术夹闭组26/38例,血管内栓塞组25/27例(P=0.03);转归不良:手术夹闭组11/38例,血管内栓塞组2/27例(P=0.03)。随访:手术夹闭组1例死亡,血管内栓塞组1例再生长、1例再通。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操作安全、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特别是对Hunt—HessⅣ~Ⅴ级的患者可增加生存和治愈机会,但不能完全替代夹闭术,两者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4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手术组和栓塞组,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短期预后、术后并发症、术后瘤颈残留及术后6~18个月随访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1)手术组出院时GOS评分预后良好率62.60%与栓塞组预后良好率66.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8,P=0.157);(2)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栓塞组(t=16.78,P<0.01),但栓塞组的治疗费用要明显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1);(3)2组间瘤颈残留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组术中破裂、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术后再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组住院时间较短,血管内栓塞组住院费用较高,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瘤颈残余、复发并无差异,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不同并发症,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