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的阴道B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章晓梅 《云南医药》2000,21(2):166-167
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 (LUFS)常发生于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周围炎症粘连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LH排卵前峰不足或早现。在不孕妇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为不孕症的常见病因〔1〕。本文对 6 7例不孕患者的 6 0个自然周期及 32个克罗米酚周期进行阴道B超监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6 7例不孕妇女均经各种检查已排除男性不育 ,有正常月经周期及基础体温双相型 ,年龄 2 4~ 4 0岁 ,不孕年限 2~ 10年 ,监测 6 0个自然周期 ,32个克罗米酚周期。使用仪器为SIMENSSI— 2 50型超声诊断仪 ,经阴道机械扇扫探头 ,探头频率 5 0MHz。…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泡穿刺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在治疗卵泡未破裂黄素化所致不孕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5例)采用促排后卵泡穿刺结合夫精人工授精;对照组(25例)患者药物促排卵后指导同房。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率。结果卵泡穿刺组临床妊娠率为37.1%,对照组临床妊娠率为16.0%(P〈0.01)。结论经阴道卵泡穿刺术联合人工授精治疗,有助于提高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的妊娠率,是治疗LUFS所致不孕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剂量孕激素对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 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黄体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妊娠率和排卵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2.50%(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 (P <0.05);观察组的妊娠率为65.00%(26/40),排卵率为72.50% (29/40),妊娠率和排卵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采用小剂量的孕激素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妊娠记排卵具有明显的促进与改善作用,从而提高妊娠率与排卵率,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卵泡穿刺联合人工授精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不孕的疗效。方法84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促排卵后指导性生活;研究组促排卵后给予卵泡穿刺联合人工授精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受孕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泡穿刺联合人工授精可提高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不孕症的受孕率。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摘要患者17岁,主因原发性闭经,间断性下腹痛3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7月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及明显异常,双侧乳房发育但欠丰满,乳头和乳晕直径增大,乳晕组织明显向外隆起,可被触及。肛诊:女性外阴,阴毛稀疏,阴裂小但阴蒂、小阴唇发育好,阴道口、尿道口可见;宫颈:可及;宫体:似可及,为3 cm  相似文献   

6.
两步法治疗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7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观察不孕患者促排卵周期中地塞米松对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作用。对LUFS不孕患者连续3个周期服药监测,并与未服药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LUFS不孕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28·1岁,不孕年限2~9年,平均4年。  相似文献   

8.
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阴道超声介入穿刺治疗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阴式B超导视下穿刺治疗21例上述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分析、对比。结果 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21例,穿刺治疗27个周期,破卵率100%,周期妊娠率43%,穿刺破卵后自然受孕妊娠率与穿刺取卵后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妊娠率,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穿刺取卵行IVF-ET术,能有效提高妊娠率及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妊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绝经期尿促性索(HMG)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效果.方法:对80例诊断为LUFS 者予HMG治疗3周期,治疗期间观察卵巢的排卵和妊娠情况.结果:HMG治疗期间,月经中期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80例中42例出现排卵(占52.5%),32例妊娠(占40.0%).结论:HMG治疗能有效提高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马建新  王旭初  张平  刘江梅  卢娜 《河北医药》2013,35(8):1191-1193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尿激酶对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排卵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研究病例297例,随机分为4组,A组:HMG+HCG组共78例,为对照组,B组:HMG+HCG+电针+尿激酶组共65例,C组:HMG+HCG+尿激酶组共84例,D组:HMG+HCG+电针组共70例,比较4组排卵率、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其余3组与A组相比排卵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D组与A组相比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D组比较妊娠率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确实可以促使LUFS患者卵子排出,且可以提高妊娠率。在电针的基础上加上尿激酶能明显增加排卵率,但是使得妊娠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异位妊娠(EP)发生的风险.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1307年6月接受IVF-ET的5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F-ET后EP发生率为7.07%,移植困难的胚胎移植(ET)女性EP的发生明显高于无移植困难妇女.超声引导与否及移植管放置位置(1.1~2.0)cm对EP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避免困难移植可有效减少E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着床早期循环β-hCG水平预测妊娠结局的可能性。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中心进行以IVF为基础的辅助生殖技术胚胎移植后第14天,血β-hCG值测定阳性的患者178例,根据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计算机SPSS10.0系统,进行单因素变异方差分析。结果单胎足月妊娠88例(49.44%),β-hCG:501.26±365.26IU·L^-1;多胎足月妊娠37例(20.79%),β-hCG:1038.48±695.34IU·L^-1;生化妊娠26例(14.61%),β-hCG:65.62±55.04IU·L^-1;自然流产18例(10.11%),β-hCG:317.51±262.29IU·L^-1;异位妊娠9例(5.06%),β-hCG:94.65±81.39IU·L^-1;妊娠结局间差异有极其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着床早期(胚胎移植后第14天)母体循环hCG水平与早期妊娠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水平畸高提示多胎妊娠,水平畸低提示可能发生胚胎丢失或异位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性腺素释放素拮抗剂(GnRHanta)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的384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研究组使用GnRHanta方案,共60个周期;对照组使用常规促性腺素释放素类似物(GnRHa)长方案,共324个周期。比较2组促排卵、受精、胚胎发育的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使用促性腺素(Gn)共(2625±s 895)IU,明显少于对照组(3075±775)IU(P<0.01),而卵裂率和三级胚胎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 P<0.01)。而2组间使用Gn日数,获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数,妊娠结局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GnRHanta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控制性超排卵方案,值得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邢娟  吴大保  汪菁  周颖  张雪芬 《安徽医药》2017,21(9):1605-1607
目的 分析与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异位妊娠(EP)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8例E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EP发生部位(只统计手术中证实发生部位患者)、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VF-ET术后EP组较自然受孕EP组宫角/间质部妊娠、合并宫内妊娠发生率高,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发生率较自然受孕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盆腔炎史、输卵管手术史、人流及引产史、EP史在EP患者既往史中较常见,IVF-ET组EP患者输卵管手术史及既往EP史多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以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主,IVF-ET组与自然受孕组EP在腹腔镜手术及经腹手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F-ET组腹腔镜手术概率稍高.结论 IVF-ET术后EP患者中特殊妊娠包括宫角/间质部妊娠及合并宫内妊娠较多见;输卵管盆腔炎史及输卵管手术史、流产引产史、异位妊娠史是EP的高危因素,IVF-ET术后EP术中发现输卵管结扎后改变及输卵管间质部残留较多见;腹腔镜手术是EP的主要治疗方式,如需切除患侧输卵管应尽量靠近宫角处凝切避免残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宫内外同时妊娠(H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对IVF-ET后发生HP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F-ET术后HP发生率为1.54%;4例患者均移植3个以上胚胎,3例有输卵管病史;宫内外同时妊娠症状以阴道流血和腹痛为主,1例伴腹肌紧张及低血容量休克,3例伴不同程度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3例病人经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确诊,l例经B超检查及阴道后窟窿穿刺而确诊.4例均行输卵管切除术,其中1例已足月分娩双活婴,1例已宫内妊娠7+月,活胎.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宫内外同时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有盆腔、输卵管病史或移植多个胚胎是高危因素.加强B超监测有助于在妊娠部位破裂前发现,诊断及治疗宫内外同时妊娠,防止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于婷  周颖  陈玲 《安徽医药》2014,18(1):83-86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晚孕患者(≥28周)的妊娠分娩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立医院分娩的IVF-ET术后妊娠患者198例,其中单胎妊娠121例,双胎妊娠77例.比较两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结果 IVF-ET双胎妊娠的早产率(72.7%)显著高于单胎妊娠(23.1%)(P<0.01),单、双胎妊娠重度子痫前期、前置胎盘、糖耐量(OGTT)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ICP)重度、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198例中双胎77例(38.9%)、胎膜早破34例(17.2%),早产84例(42.4%)、产后出血17例(8.5%).结论 IVF-ET晚孕患者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均较自然受孕者明显升高,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早发现、治疗妊娠期并发症,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了解初次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心理状态,为制定心理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1月我生殖中心初次接受试管婴儿手术的患者,共10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A、B两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对A组通过观察、解释、鼓励、安慰、个案等方法对患者全程进行心理干预,B组则不进行干预.结果 A组提高了初次治疗妊娠率、降低了流产率、降低了医疗费用.结论 对初次接受试管婴儿患者及家属制定详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干扰到患者的生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到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治疗的273个周期,根据所用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拮抗剂组(138个周期)和黄体期促排卵组(135个周期),比较两组促排卵结局、实验室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结局。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结果 两组的年龄、体质指数(BMI)、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基础窦卵泡计数(AFC)、不孕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基础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21、1.018、1.902、1.846、-0.775、-0.064、1.552、1.149、0.896,均P>0.05);与拮抗剂组相比,黄体期促排卵组扳机日LH[(3.74±3.20)IU/L比(6.44±6.18)IU/L]、扳机日雌二醇(E2)[(2 561.03±2 120.72)pmol/L比(3 842.46±3 563.95)pmol/L)]、获卵数更低[(3.20±1.95)枚比(4.21±2.66)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6、3.432、3.345,均P<0.05),而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更高(χ2=4.023、8.874,均P<0.05)。结论 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也可获得较理想的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刘羽  陈磊  姚丽 《安徽医药》2015,36(9):1086-1089
目的 探讨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的妊娠、分娩的风险及新生儿结局。方法 比较分析61例试管婴儿双胎与77例自然妊娠双胎母亲的一般情况、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试管婴儿组产妇平均年龄为(30.72±4.10)岁,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高龄初产产妇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试管婴儿组的产次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检完成率、孕次及瘢痕子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单绒毛膜性双胎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产科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孕妇的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婴儿平均孕龄、活胎比例、低体质量儿与极低体质量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性别方面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并不增加孕妇的孕期及分娩的风险,且新生儿的出生结局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