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Perfadex液对婴幼儿法乐四联症的肺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将24例法乐四联症患儿分为对照组(12例)和肺动脉灌注组(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法乐四联症根治手术.肺动脉灌注组体外循环期间于心脏阻断后向肺动脉灌注低温Perfadex液,对照组不灌注.分别于转流前,转流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 h测定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以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计算氧合指数( PaO2 /FiO2)和肺静态顺应性(TV/Ppause).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后IL-6,IL-8,IL-10及MDA水平均升高[转流结束灌注组IL-6(367.1±32.6)pg/ml,IL-8(376.6±40.4)pg/ml,IL-10(265.4±42.1)pg/ml;对照组IL-6(392.7±41.5)pg/ml,IL-8(477.2±39.7)pg/ml,IL-10(197.8±42.6)pg/ml],手术结束时达峰值[灌注组IL-6 (369.6±37.8) pg/ml,IL-8(536.7±31.7)pg/ml,IL-10(511.5±44.0)pg/ml;对照组IL-6(480.3±46.3) pg/ml,IL-8(585.5±47.8)pg/ml,IL-10(390.8±34.3)pg/ml],以后逐渐下降,术后24 h仍高于术前;肺动脉灌注组在转流结束,手术结束及术后6h的IL-6,IL-8及MDA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术后6h灌注组IL-6(266.5±31.1)pg/ml,IL-8 (373±32.4)pg/ml,MDA(12.2±4.6)nmol/ml;对照组IL-6(311.8±42.2)pg/ml,IL-8 (477.6±47.7)pg/ml,MDA(19.2 ±5.5) nmol/ml,P<0.01],各时点IL-10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动脉灌注组手术结束、术后6h及24 h氧合指数[(367.2±32.0)mmHg,(359.1±39.8)mmHg,(401.1±54.8)mmHg]高于对照组[(316.6±48.5)mmHg,(289.5±42.8)mmHg,(346.6±68.0)mmHg,P<0.05或0.01];两组肺静态顺应性[手术结束灌注组(3.53±0.57) ml/cmH2O,对照组(3.02±0.63) ml/cmH2O]较术前灌注组[(5.21±0.61 )ml/cmH2O,对照组(4.96±0.82)ml/cmH2 O]明显降低,肺动脉灌注组变化程度[手术结束(3.53±0.57) ml/cmH2O,术后6 h(3.11±0.8)ml/cmH2O,术后24 h (3.95±0.61) ml/cmH2 O]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结束(3.02±0.63) ml/cmH2O,术后6 h(2.71±0.56) ml/cmH2O,术后24 h(3.26±0.54)ml/crnH2O,P<0.05].结论肺动脉灌注低温Pefadex液能明显减轻婴幼儿法乐四联症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C)、改良超滤组(M)和平衡超滤联合改良超滤组(U)。C组体外循环中不使用超滤,M组在转流结束后应用改良超滤,U组在转流开始后进行平衡超滤,转流结束后进行改良超滤。分别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min(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02)和吸气比例(insp%)、动脉血中自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浓度。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气道阻力(Raw)、肺泡-动脉氧分压(AaDCh)、氧合指数(OI)、IL-6及IL-8浓度都有明显变化。在T5时间U组的Cstat明显高于M组和C组,Raw明显低于M组和C组;在T4、T5时间U组的AaD02明显低于M组和C组,OI明显高于M组和C组;在T2、T3、T4、T5时间U组的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M组和C组。结论体外循环手术中联合应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能改善患儿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并能降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的浓度,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机理及改良超滤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20例)、改良超滤组(M组,20例).M组在转流结束后应用改良超滤.分别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 min(T2),术后2 h(T3),术后6 h(T4),术后12 h(T5)及术后24 h(T6)测定记录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 )并测量动脉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粘附因子(sICAM-1)浓度.结果 两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 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明显增加,在T3、T4 、T5时间M组Cstat、OI明显高于C组;AaDO2明显低于C组.IL-6、TNF-α及sICAM-1浓度术后均明显升高,sICAM-1浓度高峰较迟.在T2、T3、T4、T5时间IL-6、TNF-α及sICAM-1浓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术后肺功能损害可能与CPB术后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及黏附因子合成与分泌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改良超滤可迅速滤出水分,提高胶体渗透压,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具有良好肺保护作用,但无明显降低血浆中炎性因子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婴幼儿CHD心脏直视手术170例,根据体外循环(CPB)术后是否使用盐酸氨溴索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5例和氨溴索组85例。2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心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氨溴索组术中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20 mg.kg-1.d-1,共5 d;对照组术中术后未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功能指标,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测定2组患儿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比较2组患儿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差异。结果氨溴索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a<0.05)。2组术前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术后24 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a<0.01);氨溴索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肺静态顺应性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CHD婴幼儿CPB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再灌注第11min开始,吸入40ppmNO直至关胸。观察术中平均肺动脉压(MPAP)、吸入氧浓度(FiO2)及潮气末端二氧化碳浓度(ET-CO2),同时取左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观察术后应用人工呼吸的时间,并行肺超微结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再灌注后VD/VT,P(A-a)O2,OI明显降低(P<0.05),术后使用人工呼吸机时间显著缩短(P<0.01);ICAM-1、IL-8、MDA明显降低(P<0.05);SOD明显升高;肺超微结构检查显示肺水肿明显减少。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术中存在明显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11min吸入40ppmNO对该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SOD活性,抑制ICAM-1、IL-8及MDA活性,降低及灭活/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茶碱与乌司他丁合用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重≤7kg的单纯室间隔缺损新生儿及低体重婴幼儿60例,采用随机化分组表分为氨茶碱组(A组)、乌司他丁组(U组)、联合组(A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15例。A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氨茶碱5mg/kg,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按每小时0.5mg/kg维持;U组在CPB过程中应用10000U/k乌司他丁;AU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C组未给予氨茶碱及乌司他丁。选取CPB启动前(t1)、CPB结束后1h(t2)和CPB结束后24h(t3)计算胸肺顺应性(Cs)、动态肺顺应性(Cd)以及呼吸指数(RI)。结果术后对照组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乌司他丁组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死亡。手术后1h,AU组Cs优于A组、C组,RI优于A组、U组;手术后24h,AU组Cs和RI优于其他组,Cd优于A组、U组。结论氨茶碱和乌司他丁可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和CPB导致的肺损伤;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对心脏手术患儿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2005 03—2006 02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收治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平衡超滤组(BUF)和改良超滤组(MUF),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组分别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min(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 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肺静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泡 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都有明显变化,但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T5时间MUF组肺静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明显高于BUF组和对照组,气道阻力和肺泡 动脉氧分压梯度明显低于BUF组和对照组。 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体外循环术后肺的呼吸动力学,对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体外循环期间内源性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先心病患儿分为非紫绀型与紫绀型组,非紫绀型再分为肺高压与非肺高压组,于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转流结束、术后24h、术后72h和术后7d测定NO浓度。结果 主动脉阻断后略有降低,体外循环结束时显著增高,术后第1d仍处于较高水平,术后第3d恢复正常;在体外循环期间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病血浆NO浓度的比较有显著意义;非肺高压组NO浓度升高显著,肺高压组则升高较少,两组术后24h及72h的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 本实验显示术后24h、术后72hNO浓度升高显著,可能与体外循环所致的炎性反应有关;肺高压组则升高较少,易发生肺高压危象,这也是术后NO治疗肺高压危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对心脏手术患儿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5-03—2006-02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收治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平衡超滤组(BUF)和改良超滤组(MUF),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组分别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20min(T2)、术后2h(T3)、术后6h(T4)、术后12h(T5)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呼吸停顿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吸入氧浓度(FiO2)和吸气比例(insp%)。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肺静态顺应性、气道阻力、肺泡-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都有明显变化,但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T5时间MUF组肺静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明显高于BUF组和对照组,气道阻力和肺泡-动脉氧分压梯度明显低于BUF组和对照组。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体外循环术后肺的呼吸动力学,对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婴幼儿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对照组各20例。盐酸戊乙奎醚组在体外循环开始时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02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9g/L盐水0.02mg/kg。二组体外循环管理均采用德国Stockert-Ⅲ型体外循环机,膜式氧合器,血液中度稀释,连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65%。病例均自动复跳,窦性心率。二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前、开始30min、转流后30min观察其动脉血乳酸(BL)水平,术后观察动脉血氧分压变化、胸部X线情况、气管分泌物量及拔出气管导管时间。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在转流中及转流后BL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a〈0.05)。转流后盐酸戊乙奎醚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肺炎发生率为36%,盐酸戊乙奎醚组发生率为17%,盐酸戊乙奎醚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气管分泌物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能改善婴幼儿肺的氧合能力,对体外循环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肺内源性与肺外源性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ALI患儿,按病因分为肺源性组与肺外源性组,均予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以及PS气管插管内注入,在PS治疗前后监测肺顺应性以及氧合指数(OI),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及预后.结果 使用PS前,肺源性组(21例)肺顺应性低于肺外源性组(31例)[(0.23&#177;0.09)比(0.34&#177;0.12),P<0.05];使用PS后,两组肺顺应性改善明显,均先增高,后逐步回落;使用PS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肺顺应性均高于肺源性组[2 h:(0.60&#177;0.21)比(0.35&#177;0.16),24 h:(0.54 &#177;0.18)比(0.28 &#177;0.13),48 h:(0.55&#177;0.12)比(0.29&#177;0.17),P<0.05];两组患儿OI在使用PS后均明显改善,使用后2、24、48 h肺外源性组明显低于肺源性组[2 h:(15.1&#177;2.8)比(20.3&#177;3.9),24 h:(18.4&#177;4.2)比(25.2&#177;5.3),48 h:(10.4&#177;5.6)比(16.4&#177;4.4),P<0.05].肺源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肺外源性组,病死率高于肺外源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肺源性与肺外源性ALI存在肺顺应性的差异;肺外源性ALI对PS治疗的反应优于肺源性ALI.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常温(35℃)及浅低温(32℃~34℃)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围手术期血浆S-100b蛋白的含量以及手术前后脑电图(EEG)的变化。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40例,分为常温(35℃)组(n1=20)和浅低温(32℃~34℃)组(n2=20)。所有患儿均在麻醉诱导前(a点)、CPB开始后15min(b点)、CPB结束后1h(c点)、术后24h(d点)、术后48h(e点)以及术后7d(f点)采取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浆S-100b蛋白的含量。同时于术前和术后7d对全部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PB结束后以及术后24h,两组血浆S-100b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持续到术后48h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至术后第7天基本降至术前水平;比较两组各对应时间点血浆S-100b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两组EEG异常率,术后EEG结果较术前明显变差(P〈0.01),但两组术后第7天EEG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EEG的异常变化滞后于血浆S-100b蛋白的改变。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术后脑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术后血浆S-100b蛋白浓度和EEG检查对脑损伤的评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未发现常温(35℃)体外循环明显增加心内直视术后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间断肺通气对婴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n=30)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n=30)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15~20 cm H2O(1 cmH2O=0.098 kPa),维持3~5 s,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3~5 cm H2O),并每隔10 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检测CPB开始前及CPB结束后2、6、12、24和48 h共6个时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等肺功能指标.结果 在CPB后2、6、12 h,处理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2、6、12、48 h,处理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低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6、12 h,处理组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改善术后早期肺的氧合功能,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CPB)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将3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10-6NO.CPB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 h,1~2 h,2~3 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h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同时各时相点以少量生理盐水灌洗气道,分别测定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总蛋白(TP)值,计算SatPC/TPL和SatPC/TP.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O组VD/VTP(A-a)O2明显下降(P<0.01),OI、CaO2升高(P<0.01);两组CPB后SatPC/TPL和SatPC/TP较CPB前明显降低(P<0.01).NO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CPB中存在明显的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一定浓度的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应用氨甲环酸(TA)减少术后出血、输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纳入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连续TA组、分次TA组和对照组)。连续TA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TA 30 mg·kg-1 继以16 mg·kg-1·h-1维持至术毕,预充液中予TA 2 mg·kg-1;分次TA组: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开始时、体外循环结束后3个时段每次予TA 30 mg·kg-1;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替代,给药方法和容量同连续TA组。观察并记录术后出血量、异体血制品使用情况、心脏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观察术前、体外循环中、术后6和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前、手术即刻、术后6、12和24 h的血IL-8、CRP和WBC计数水平。结果 120例患儿入组,连续TA组、分次TA组和对照组各40例。3组患儿术前基线资料具可比性。①术后出血量:连续TA和分次TA组术后6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D-二聚体水平:3组从体外循环开始至术后24 h均呈持续升高趋势,连续TA和分次TA组体外循环中、术后6和24 h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连续TA和分次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L-8水平:3组在术后即刻、12 h均呈持续升高趋势,连续TA和分次TA组术后24 h均出现下降趋势,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3组在术后12 h均显著升高,术后24 h对照组较连续TA和分次TA组显著升高(P<0.01);WBC计数:3组术后12、24 h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连续TA和分次TA给药均可有效抑制纤溶反应,显著减少术后6 h出血量,并有明显的抑制炎性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