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病例组发病72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4.68±1.92)ng/L,(5.55±1.23)ng/L vs(4.25±1.51)ng/L,P<0.05]。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GFR水平分为GFR下降组136例[估算GFR<60ml/(min·173m2)]和GFR正常组584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阻力指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2组CIMT、阻力指数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并探讨该人群CIMT与GFR下降及其他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GFR正常组患者比较,GFR下降组患者的CIMT更厚[(0.91±0.19)mmvs(0.84±0.16mm)],阻力指数大(0.78±0.05 vs 0.73±0.08),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85.29%vs 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收缩压、TC、LDL-C、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P<0.01),与估算GFR呈负相关(r=-0.292,P=0.000),年龄、收缩压、LDL-C、糖尿病史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校正上述危险因素后,估算GFR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不显著(P=0.089)。结论 GFR下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GFR下降可能与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CIMT增厚,而GFR与CIMT无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趋化因子CXCL16(CXCL16)水平及其与微栓子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61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根据微栓子信号(MES)的检测结果,分为MES阳性组(17例)与MES阴性组(44例);对照组74例为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CXCL16的水平,两组之间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XCL16水平(2.3±0.4)μg/L高于对照组(2.0±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8,P〈0.01)。②MES阳性组患者的血清CXCL16水平(2.6±0.4)μg/L高于MES阴性组(2.3±0.4)μg/L和对照组,MES阴性组的血清CXCL1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XCL16水平(OR=7.542,95%CI:2.470~23.031)、三酰甘油(OR=4.471,95%CI:1.646~12.145)、高血压(OR=0.295,95%CI:0.120~0.72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MES阳性组血清CXCL16水平最高。血清CXCL16水平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1],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无论颈动脉斑块位于何处,都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风险.本文拟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僵硬系数,并与对照组(n=60)进行比较.结果:腩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埘照组(90%对28%,P<0.005);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IMT和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IMT与β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8个月,脑梗死复发64例(复发组),脑梗死无复发214例(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软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及硬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198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测到同侧CAS斑块 ;36例检测到CAS斑块 ,但未发现脑梗死灶 ;70例证实为脑梗死 ,但未检测到CAS斑块 ;790例梗死灶及粥样硬化斑块均未检测到。所有CAS患者 ,只累及 1段血管者 12 9例 ,累及多段血管者 10 5例 ,其中两侧颈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动脉狭窄 16例。 198例脑梗死患者 ,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累及多段血管。 36例无脑梗死患者 ,斑块多表现为浅小斑块 ,主要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拟诊为ACS的患者100例(单支病变患者50例,多支病变患者50例)及ACI的患者56例,采用高频超声对以上两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及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均以双侧颈动脉窦部多发,且以硬斑块多见;ACS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P0.05),与ACI患者相似;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及狭窄发生率均较单支病变患者高(P0.05)。结论高频超声发现ACS和ACI患者具有相似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其中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颈部斑块特征的相似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确诊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者82例作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ELISA检测血清Lp-PLA2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梗死面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Lp-PLA2、hs-CRP、TG、TC及LDLC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Ⅰ级、Ⅱ级和Ⅲ级三组间Crouse积分、Lp-PLA2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随分级增加Lp-PLA2水平升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水平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增加而升高,Lp-PLA2水平与Crouse积分、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823和r=0.879,P0.05)。结论 Lp-PLA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可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面积情况,可作为脑梗死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颈内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行头部MRI及颈部血管DSA检查,确定颈内动脉病变情况。根据MRI将患者分为LA(70例)组和无LA组(32例),再根据LA的部位将其分为皮质下LA组(46例)和脑室周围LA组(53例)。分析LA的部位、病变的程度与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部位LA的相关因素。结果①LA组与无LA组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44.3%比56.3%,21.4%比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皮质下LA组中,26.1%(12/46)的患者有颈内动脉溃疡斑块,高于皮质下无LA组的10.7%(6/56),P〈0.05;皮质下LA与颈内动脉溃疡斑块呈低度正相关,r=0.201,P〈0.05。两组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6.5%和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室周围LA组与脑室周围无LA组比较,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1,95%CI:1.014~1.131)、高血压(OR=2.953,95%CI:1.006~8.671)、颈内动脉溃疡斑块(OR=1.949,95%CI:1.286~3.142)是皮质下L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69,95%CI:1.010~1.131)和高血压(OR=3.293,95%CI:1.984~11.020)是脑室周围LA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内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可能与皮质下LA相关,与脑室周围LA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CI患者,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血hs-CRP、FIB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ACI组患者的血hs-CRP、FIB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组高于非斑块组(P 0. 05);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 0. 05),而血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s-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 315、5. 208和4. 553)。结论:ACI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hs-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的18~45周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入组的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Hcy水平。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性分布,组间差异显著性直接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则将数据先经过对数转化再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非研究因素后,分析Hcy水平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入选了104例研究对象,其中无动脉硬化组58例,动脉硬化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病史(χ2=5.273,P=0.022)、糖尿病史(χ2=5.188,P=0.023)、低密度脂蛋白水平(t=2.505,P=0.014)及Hcy水平(t=3.580,P=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硬化组的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浓度的升高,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形成(β=0.095,P=0.004)。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高Hcy水平可以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这种影响独立于传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