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介绍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1995年3月~1997年5月,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补心脏间隔缺损20例。房间隔缺损13例,室间隔缺损7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0.09±6.4分钟,无死亡及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0±2.2天。随访2~20个月,均能参加正常活动。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修补小儿心脏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简便、安全、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7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们采用右腋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173例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73例中男 10 9例 ,女 6 4例。年龄0 5~ 2 8 0岁 ,平均 (6 5± 4 4 )岁 ;体重 6~ 6 3kg ,平均 (17 6±7 2 )kg。术前均经体检、心脏X线摄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并经手术证实。全组病人心胸比率 0 4 7~0 6 8,平均 0 5 5± 0 0 6。心内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 4 1例 (中心型 2 6例、上腔型 8例、下腔型 7例 ) ,室间隔缺损 (VSD) 10 9例 (膜周部 81例、干下型 2 2例、肌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9年10月~2002年12月,采用微创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2例,法洛三联征2例。结果 全组无一例死亡,均治愈。结论 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暴露好,手术失血少,时间短、损伤轻、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 ,手术美观逐渐受到重视[1~ 2 ] 。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我们采用右腋下斜切口完成心内直视心脏畸形矫治术 68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68例 ,男 2 8例 ,女 40例 ,年龄 1.5~ 3 7岁。房间隔缺损 19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3例 ,室间隔缺损 41例(其中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 6例、肺动脉瓣狭窄 4例、右室流出道狭窄 9例 ) ,右室双腔心 3例 ,法洛四联症 2例。术前检查均无右侧胸膜及右肺病变 ,既往无开右胸或心脏手术史。手术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切口与右腋下斜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随机选取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胸骨下段切口34例,右腋下斜切口46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对术后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CPB时间)与胸骨下段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多,但切口隐蔽、美观性优于胸骨下段切口。结论 腋下斜切口更具有美观性和隐蔽性,而胸骨下段切口有利于意外情况的处理,安全性高、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婴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右腋下直小切口施行婴儿心脏直视手术3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1例、女178例,年龄3~12(8.2±3.1)个月,体重4.5~11.2(7.8±4.5)kg。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290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16例,VSD+ASD修补术34例,VSD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MVP)4例,肺动脉瓣狭窄(PVS)交界切开术9例,ASD修补术+PVS交界切开术6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4例和部分房室管畸形(PECD)6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死亡6例(1.6%)。术后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2例,肺部感染16例,切口液化1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脑气栓1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术后6个月至1年门诊随访295例,发现VSD残余漏4例,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结论在婴儿常见先心病直视手术中,采用右腋下直小切口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01间收治的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小切口组,将采用骨正中切口手术的70例患儿作为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2组术中输血量及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小切口组术中输血量及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胸骨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比较,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辅助通气、监护及住院时间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右腋下直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 ,我们采用右腋下直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 30 3例 ,全部成功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30 3例中男 136例 ,女 16 7例 ;年龄2~ 5 3岁 ,平均 13 6岁 ;体重 8~ 6 1kg ,平均 2 6kg ;心胸比率0 5 0~ 0 70 ,平均 0 5 8。病种和手术方法见表 1。表 1 本组 30 3例病人的病种、合并畸形及手术方法 (例 )病 种合并畸形永存左上腔静脉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手术方法直接缝合补片修补缝闭动脉导管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肺动脉瓣成形房间隔缺损 2 41882 75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138例;年龄3个月~9岁(3.0±1.6)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32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50例,ASD修补术+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12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5例,VSD+ASD修补术26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平均住院时间9 d,平均住ICU 1.6 d。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随访期间3例VSD术后发生小于2 mm的残余漏,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报告自1997年5月至1998年11月期间采用微创右胸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31例的结果。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大瓣裂缺1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30例,其中,中央型缺损25例,上腔型缺损1例,下腔型缺损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合并右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手术通过右胸第四肋间小切口(7~10cm)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病人恢复快。结论:右胸小切口修补房间隔缺损是可行的,并且比传统切口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01年3月~2008年10月,我科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切口自腋后线腋窝下缘斜向前下至腋中线第5肋间全长4~8cm,在第4肋骨上缘切开肋间肌,经第4肋间进胸)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165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403例,ASD合并VSD35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6例。结果心脏阻断时间(25.0±5.5)min,402例(65.6%)不输血,术后住院(6.0±4.5)d,住院期间无死亡。420例(68.6%)随访5~80个月,平均30个月,经心脏超声证实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采用右腋下直切口治疗单纯ASD、VSD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切口隐蔽,美观,易为病人所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68例年龄6—15个月婴幼儿先心病。体重6.5~12kg。房间隔缺损27例(其中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1例),室间隔缺损37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4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4—6cm小切口手术修补。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6±10.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8±7.5)min;术后渗出胸液量(21.9±9.3)m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5±2.5)h,术后住院时间(5.4±0.7)d。术后1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婴幼儿简单先心病效果确切,术后出血少,美观,隐蔽,不影响胸骨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唐兰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1994,1(1):42-44
本研究应用心尖四腔心切面面积-长度法,测算3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右心室容量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用以评价病人的右室功能。结果表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组的RVEF(40,46±4.32%)明显低于先心病无肺动脉高压组(47.34±4.60%)和正常对照组的RVEF(56.52±4.40%)(P<0.01)。经术后检测,病人的RVEF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本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检查用以评价右心室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224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径路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并探讨其相关的问题。方法2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径路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其中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68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48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6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和埃布斯坦综合征(Ebsteinsyndrome)矫治术各1例。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例(0.45%),死于急性肺水肿。发生并发症13例(5.8%)。右腋下小切口径路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同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患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少(P<0.01)。术后随访214例,随访时间2个月~7年,除3例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稍差(射血分数<0.50)和2例VSD患者术后发生轻度残余漏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径路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术中出血少和美观等优点,但对TOF以及复杂先心病患者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心脏中心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行外科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0.96±12.08) 个月,体重(7.70±3.13) kg。法洛四联症14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动脉吊带1例;单纯双主动脉弓2例;均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其中13例合并血管环畸形,包括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畸形和双主动脉弓畸形。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在矫治心内畸形的同时,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移植,矫治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畸形,双主动脉弓主要是切断一侧非优势弓。 结果 围术期死亡3例,其中1例术后无法停体外循环死亡,1例未合并血管环的患儿术后7 d死亡,1例合并双主动脉弓患儿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死亡;1例放弃治疗。随访23例,随访时间3~17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内畸形矫治满意,恢复良好,双侧上肢动脉波动良好。 结论 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患者行外科矫治时应慎重,术前尽量完善相关检查,选择增强CT、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诊断,制定手术计划。一期同期矫治血管环畸形及其它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满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754例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1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发生原因和转归,提出正确的防治方案。方法手术中立即发生CAVB8例;其中6例立即再次阻断主动脉重新修补,2例使用心外膜起搏和异丙肾上腺素处理,其中1例术后第7天再次手术重新修补缺损;手术后3~4天由于CAVB发生心源性昏厥2例,均安置临时心内膜起搏器。结果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全部康复出院未留置永久性心内膜起搏器。结论CAVB的发生与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位置和手术操作有关;正确认识房室传导组织的解剖是防止损伤的关键,术中一旦发生CAVB应果断拆除原修补缝线,重新修补缺损;术后安置心外膜或心内膜临时起搏器对防止心源性昏厥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 围术期血浆内皮素(ET) 的变化。 方法 将67 例行心肺转流术(CPB)的CHD 患儿按疾病种类不同分为3 组,室间隔缺损(VSD) 组、肺动脉高压(PH) 组和肺动脉狭窄(PS) 组;10 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前3 组手术前后血浆ET 变化进行动态观测。 结果 PH 组和PS组术前ET 值即有升高,术后7 天仍较对照组为高;CPB30 分钟时各组ET 值均较术前为低;术前血浆ET 值与PS和PH 程度呈线性相关;PS组CPB 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1 小时ET 值明显相关。 结论 CHD 患儿手术前、后血浆ET 值均有变化,血浆ET 水平可作为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及CHD 手术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