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态血压监测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梦宁  司芩  张文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60-2261,2291
目的以动态血压监测为研究手段,探讨动态脉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逆转和保护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袖带法动态血压监测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昼夜血压波动情况的监测,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高血压对靶器官(心脏)损害的渐进情况。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脉压呈显著性增加趋势,脉压升高是LVMI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动态血压可客观准确地监测动态脉压波动。从而有效防治靶器官损害。结论动态脉压是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动态血压监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声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从1962年Sokolow发明动态血压检测仪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动态血压均值不仅是诊断高血压的指标,而且是高血压预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与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的量变关系。动态脉压作为ABPM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已有研究表明24h动态脉压与心血管疾病事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是以尿微量蛋白为特征的近曲小管的功能异常。本文以反映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及肾小管功能损害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为预防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提供有用线索。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共纳入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672名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结果 67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58(3839%)例患者检出左室肥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显著相关(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24小时动态脉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64,24小时收缩压预测左室肥厚的AUC为058;在经过AUC比较后,24小时动态脉压比24小时收缩压更好地预测左室肥厚(P<0001)。结论 24小时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其是发生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其预测价值优于24小时收缩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按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g/m^2,女〉115g/m^2,将2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64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178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心室肥厚组的24h平均脉压(PP)、白天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和非左心室肥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SBP、PP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LVH密切相关,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6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左室肥厚与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LVH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脉压(PP)值,按脉压(〉60mmHg与≤60mmHg,1mmHg;0.133kPa)分组,观察两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变化及其与脉压值的相关性。结果脉压〉60mmHg组UA、UmAlb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P〈0.01);偏相关分析显示,UmAlb与收缩压(r:0.315,P〈0.05)、脉压(r=0.408,P〈0.01)呈正相关。结论脉压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脉压大小与尿微量白蛋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于英哲  张晓敏  朱红 《北京医学》2009,31(5):273-27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脉压﹥60mmHg组及≤60mmHg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扩张性。结果脉压﹥60mmHg组颈动脉僵硬度为(1437.33±497.41)mmHg,显著高于脉压≤60mmHg组的(843.46±214.72)mmHg(P〈0.05),颈动脉扩张性显著降低[(0.21±0.11)×10-2mmHg-1vs(0.39±0.16)×10-2mmHg-1,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颈动脉僵硬度成正相关(r=0.552,P﹤0.01),与颈动脉扩张性成负相关(r=-0.5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有关,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僵硬度增高、颈动脉扩张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陈云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51-52,54
目的探讨心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人院日行2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脉压水平分为Ⅰ组50例(动态血压〉60mmHg),1/组40例(动态血压≤60mmHg),比较两组的LVEF、SV、CO、E峰、A峰、E/A的变化结果。结果Ⅱ组E峰、A峰均较Ⅰ组明显提高,且E/A比例低于I组,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倒置(P〈0.05)。Ⅱ组的LVEF(%)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的CO明显低于I组,经t检验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损害(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Ⅱ组的血尿酸、血肌酐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心功能的关系,对高血压的治疗及靶器官损害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平  郭玲  赵清  熊英  刘素琼 《四川医学》2007,28(9):1041-1042
目的比较MP监测系统法和平均动脉压方法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效果,寻找早期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46例孕妇采用两种方法的监测,MP监测法从24孕周开始进行桡动脉波监测,计算心率(HR)、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TPR)、血粘度(V)、波形系数(K)、平均滞留时间(TM)。每4-6周重复1次,对预测阳性者每2周重复测定。平均动脉压法也从24孕周开始,定期测定平均动脉压(MPA),对预测阳性增加监测次数。结果预测阳性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符合率随孕周增加而升高,MP监测系统优于平均动脉压法。结论使用MP系统监测能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简单、无创安全。优于平均动脉压法,是一种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曹立平 《安徽医学》2007,28(6):544-544
近年来,动脉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证实,脉压较收缩压或舒张压对心脑血管病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是重要的危险预测因子之一。目前认为颈动脉硬化是高血压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对颈动脉进行超声实时显象及Doppler探测,以了解脉压与颈动脉血管功能及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6例,按动态脉压指数水平分为3组:脉压指数≤0.40组(44例),脉压指数0.41~0.50组(56例),脉压指数≥0.51组(46例)。3组患者均化验血清肌酐,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颅脑CT和(或)MRI检查;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h平均舒张压(24hMDBP)、24h平均脉压(24hMPP)、脉压指数、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峰)及舒张晚期左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峰)比值(E/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3组患者左室肥厚、脑损害、肾功能损害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41~0.50组及脉压指数≥0.51组以上指标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51组以上指标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1~0.5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指数≥0.51组LVEF〈50%患病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1的患病率与脉压指数≤0.4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指数与心脑肾及颈动脉损害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增大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动态脉压指数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王惠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57-4258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有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对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组的冠脉病变积分、患者年龄、24h动态收缩压(sBP)、夜间动态SBP、日间动态SBP、24h动态脉压(PP)、夜间动态PP、日间动态PP均比无心血管事件组的数值高(P〈O.01)。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很多,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痛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S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动态血压的特点,并进行护理.方法 对17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72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分析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其24小时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小时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都高于单纯高血压组,(t值分别为2.587、2.046、2.674、2.036、2.0602、1.994、p值分别是0.014、0.036、0.008、0.040、0.018、0.046).结论 与单纯性高血压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血压更高,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应进行更好的血压控制,以预防高血压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老年EH患者监测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PP值;检测血清hs-CRP浓度,比较不同动态PP组间的血清hs-CRP浓度。结果动态PP与hs-CRP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升高和hs-CRP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董建新  王宝芝 《河北医学》2014,(8):1252-1255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尿微量白蛋白预测价值。方法:对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hs-CRP、尿微量白蛋白及血生化。根据检测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实验组)和无微量蛋白尿组(对照组)。结果: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率、24h SBP、dSBP、nSBP、24h PP、dPP、nPP、hs-CRP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4h DBP、dDBP、n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消失、收缩压、脉压及hs-CRP是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重要的预测因子,ABPM以及hs-CRP对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脉压(24hMPP)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56例糖耐量异常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和34例糖耐量异常、血压正常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24小时平均脉压(AMBP)、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E),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24hMPP、24hSBP和24hM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该组的LVM1、CCA-IMT和UA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的24hMPP与LVM1、CCA-IMT和UAE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0.41、0.38,P〈0.01)。结论24h动态脉压对糖耐量异常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行24小时动态脉压测定,控制脉压,将有利于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发现和逆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动态血压(ABPM)监测尿微量白蛋白(ALB)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42例EH患者的尿ALB,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ALB组和非ALB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分析其特点。结果ALB组昼夜节律消失,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nPP)明显高于非A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B组患者正常的杓型ABPM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对反映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