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徐安定  王拥军 《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1006-1010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 PA)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最有效的药物,时间窗内静脉rt PA溶栓是惟一被证实可以减少AIS生存患者残疾率的治疗方法。自2006年我国《临床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发表以来,AIS静脉溶栓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专家共识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2.
依替巴肽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增强方案试验( Combined Approach to Lysis Utilizing Eptifibatide and rtPA in AIS-Enhanced Regimen, CLEAR-ER)证实了rtPA加依替巴肽在AIS患者中的安全性,该研究将AIS患者按5∶1比例随机分组接受0.6 mg/kg rtPA加依替巴肽或标准rtPA(0.9 mg/kg )溶栓治疗。卒中介入治疗试验(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IMS)-Ⅲ是将AIS患者随机分组接受rtPA加血管内治疗或标准rtPA溶栓治疗。白蛋白治疗急性卒中试验-2( Albumin in Acute Stroke Part 2)则是将患者随机分组接受白蛋白±rtPA或生理盐水±rtPA治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Adeoye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对CLEAR-ER试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转归与后2项试验中倾向得分匹配且仅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受试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开发网络计算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池州医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构建血小板指数评分(PI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egplot包构建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采用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对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决策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有效性;使用DynNom包将列线图模型发布至网络中并开发网络计算器。结果 192...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h)^[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一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90d死亡和残疾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4-5],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窗选择、最佳治疗流程、远期获益等方面,尚缺乏肯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S血管内治疗可能仍将作为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补充或补救性治疗手段。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总结目前AIS血管内治疗已有的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初步证据,同时结合国内本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同时期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条件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38例,其中高压氧条件下静脉溶栓治疗18例(观察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2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3 h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溶栓完成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16,P<0.01),溶栓治疗后2 h、24 h、7d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957、-3.975、-2.184、-1.296,均P<0.01),发病90 d的mRS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1.960,P<0.01)。 结论高压氧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AIS发病早期阶段具有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非溶栓治疗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非溶栓治疗的176例AIS患者,记录治疗3 d内END发生情况。采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溶栓治疗早期EN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AIS患者非溶栓治疗后END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76例AIS患者中,非溶栓治疗后发生END 49例。发生END者与无END者在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0%所占比例、分水岭梗死所占比例、脑微出血数目、病因学分型、OCSP分型、病灶横断面最大径、颈动脉狭窄程度、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Hcy、DD、Lp(a)、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0%、分水岭梗死、较严重的颈动脉狭窄、较高的入院时NIHSS评分及Hcy、DD水平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将上述各危险因素拟合建立联合预测因子PRE_1,ROC曲线分析显示,PRE_1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为0.755...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急性期治疗取得长足进展,自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美国和中国相关指南推荐以来,静脉溶栓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为进一步规范我国AIS静脉溶栓方式,提高静脉溶栓率,使更多AIS患者通过静脉溶栓获益,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此科学声明。1 AIS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和用药推荐AIS发病4.5 h内,推荐具备静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且溶栓越早,获益越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AIS)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部缸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卒中是导致病人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近年来AIS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溶栓治疗、卒中单元及卒中病房的提出,使AIS治疗模式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目前对AIS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快速恢复脑血流量,如溶栓、抗凝、血液稀释,减轻脑水肿、扩血管等,第二步是限制脑损伤,保存缺血而非坏死的脑组织,防止继发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仍应用药物进行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对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关于溶栓治疗目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治疗AIS最有效的药物。发病时间窗内应用rt-PA进行溶栓,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AIS生存患者致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在高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时机。方法 选择rt-PA静脉溶栓救治的221例高龄中重度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早期组75例、晚期组76例。对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启动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晚期组在rt-PA静脉溶栓24 h后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于治疗7 d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治疗90 d时采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比较三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观察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比较三组治疗安全性。结果 三组7 d神经功能改善率、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均<0.05)。三组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4 d颅外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早期组低于晚期组和对照组(P均<0.05),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90 d病死率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