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味药与辛味药的配伍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除具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一切药物配伍所共有的方法外,还有寒热并用,苦辛通降两种特殊配伍.故本文对此二法予以重点论述。苦辛药物的功用苦味药具有泄和燥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  相似文献   

2.
纵观《温病条辨》全书,用药讲究性味结合,并总结出了以此命名的整套温病治法,已构成了吴氏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以苦辛法为例,全书206方中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其应用之广.究其源流,吴氏之苦辛法是宗《内经》之旨、效仲景之法、融叶氏之苦泄开泄,而自有创见.其配伍规律和治疗作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对药物之寒温配伍运用巧妙,组方构思法度严谨,寓有深意,很有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寒温药配伍的类型及其特点归纳分述如下。一、寒温并用,各行其道,治疗寒热互见之证《内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并存固然要寒温同用。仲景将寒温药物冶于一炉,主要是针对病机复杂,寒热互见之病证而设。寒药清其热,温药散其寒,各行其道,各逞其能,如是则寒热之证得除而阴阳和平,然由于寒热之邪所在部位及特点的不同,故同为寒温并用之法,药物的配伍亦因之有别。试予归纳,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4.
苦辛通降法包括苦辛寒法、苦辛温法、苦辛通法、苦辛甘淡法等。苦辛寒法是指苦味药与辛味药配伍,重用苦寒药,使方剂适当偏寒,广泛用以治疗痰湿兼热所致疾病的一种治法。痰湿兼热所致的疾病由于湿性重浊腻滞,易阻滞气机,其病每每缠绵难愈。痰钦凝聚、胶结,常常难行难化。若以苦辛寒法疗之,每可获得满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6.
我院李成恩老中医临证四十余载,运用辛开苦降法应变灵活,常获良效。他认为辛味药主开,具宣通气机,祛寒化湿,和胃降送之功;苦味药主降,有泄热和胃,苦寒燥湿,消痞除满之力,辛苦配合,则收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之效。现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8.
由《金匮要略》方看"寒热并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仲景据此理论加以发挥,广泛用于论治疾病和指导方药配伍,成为中医临床主要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用药配伍技巧.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寒热苦辛法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法则,实践证明该法临床效果显著,理论意义深刻,颇具价值。本文仅就寒热苦辛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是吴鞠通的主要临床经验之一。吴氏在《温病条辨》一书中,用以辛开苦降为主的方剂有78首,占全书方剂总数的23.5%,其治法有苦辛温法、苦辛寒法、苦辛淡法、苦辛甘法、苦辛通降法等37种。纵览《吴鞠通医案》,其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达32种之多,所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医辛开苦降法对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将苦寒与辛温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运用到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中,已求达到辛开苦降的目的。本法具有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固其虚实,再配合心理与饮食综合措施干预,为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行之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寒性药与热性药配合,组成的寒热并用方剂,临床上运用颇为广泛。然而,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后,两种相反药性是否相互抑制?在何种情况下相互抑制?在何种情况下又不相抑制?两者又是怎样发挥疗效的?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这一作用机理,才能在临床上准确地使用寒热并用之剂,并进而创制寒热并用新方,以  相似文献   

13.
苦辛法,是苦寒药物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桅子等,辛温药常用厚朴、干姜、吴萸,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昔多辛少,以能泄能降之苦寒药为主,能开通的辛温药物为配,两者结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便气机畅利,尤以恢复中焦升降机能著称,故苦辛法,并非单纯的寒热并治方法,实质上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本法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脏腑失调等病,尤其对肝、胆、胃肠因热郁气滞引起的机能紊乱或湿热积聚于中焦的证候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14.
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喜燥恶湿,最易被湿所困。湿热为患,氤氲弥漫,最易盘踞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药之不当,缠绵难愈。笔者受其“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论的启示,临床用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证,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苦辛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苦辛合化,斡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是其主要涵义;善解中焦湿热郁聚之邪,开郁泻火以泄肝郁,调和升降气机是其主要作用。指出苦辛法是治疗胃肠、肝胆热郁气滞及湿热中阻的主要治法,论述了苦辛法的配伍特点和证治,提出了临床上苦辛法的13种变通,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黄连-干姜药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配伍的典型组合,两药相使临床应用颇多。文章从五行相克理论出发论述黄连-干姜药对,关注其内应五脏配伍关系的内涵,取类比象,挖掘药对潜在中药四气五味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干姜暖脾黄连清胃可助肝气疏达,黄连清心火辖制欲热之肝旺,两药合用可清心抑肝以扶脾,平调寒热、畅达气机从而达到协调脏腑功能的目的。现代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也为该药对配伍使用的科学性做出了相应的诠释。近代医家将它们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糖尿病、恶性肿瘤、病毒感染等多种疾患,经临床研究证实其不同比例配伍均疗效肯定,效果稳定,无明确不良反应。因而对黄连-干姜这一药对基础理论的挖掘、临床运用特点及相关实验研究进行学习和阐述,可为中药药对黄连-干姜的临床合理性选用与拓展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中医临床方药配伍规律。方法检索2005-2014年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有关中医药治疗PF的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基于遗传算法的双向强关联规则对纳入182首方药进行分析。结果使用频数最高的是黄芪等补气药,其次是丹参等活血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益气药多与活血药、健脾药配伍;药味以甘补为主,兼有苦辛;归经以肺、肝经为多。结论益气活血是中医药治疗PF的基本配伍组合,另外健脾益肺的配伍亦较多。说明益气活血,健脾益肺是治疗PF的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8.
天麻治疗眩晕的中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天麻治疗眩晕的药理,既可以拓宽天麻的临床应用,又可以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结果天麻治疗眩晕,无论寒热虚实之证,男女老少之体,皆可配伍应用。天麻是治疗眩晕的重要药物之一。结论天麻是治疗眩晕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寒热苦辛法是张仲景创立,并深得后世医家遵崇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其既能充分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又能全面针对脾胃寒热错杂的病机,故可收卓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两个性质功能不同或相反的药物,互相配伍组成的对药称相对对药。今就相对对药临床增减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敬请指正。1 黄连吴茱萸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二药伍用,辛开苦降,共奏清肝和胃之效,主治寒热错杂之证。“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李时珍语)。丹溪之左金丸,连、萸之比为6∶1,治吐酸;景岳之黄连丸,连、萸之比为1∶1,治便血。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则二者各半为宜。寒热相配,临床应用最广。就黄连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