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79-880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起着“人工胃肠”作用的治疗措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如消化道瘘、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以禁食、水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建立1条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实施TPN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方法有外周静脉营养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营养,两者均有一些不足,如并发症多、易破坏静脉、输入困难等,而影响TPN的实施。我科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进行TP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可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掌握正确操作技术,合理用药,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能够为需要长期输液且静脉条件差的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道,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充分发挥PICC置管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侯小娟  李琳  宋茜  文君 《医学争鸣》2002,23(6):567-567
1 对象和方法  1999- 0 6 / 1999-~ 12采用美国 BD公司生产的导管对 10例患者行 PICC. 1物品准备 :穿刺包 1个 ,手套2付 ,10 0 m L 肝素盐水 1瓶 . 2穿刺部位 :常选择肘部头静脉 ,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为插管部位 . 3操作步骤 :按 Abi-Nader介绍的方法 [1 ] ,在预先选择好的部位 ,先测量置入导管的长度 ,上臂外展角度 90°,由穿刺点至锁骨头距离 ,消毒范围由上臂中段到前臂中段 ,据测得的静脉长度剪去多余导管 ,扎止血带 ,插入引导套管 ,拔出针芯后插入选择好的导管 ,插至预定的长度 ,拔出引导套管和金属导丝 ,抽回血 ,再用肝素盐水 10…  相似文献   

4.
PICC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它是一条放射显影的,用硅胶材料制成的长50cm的导管。经外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使管体直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2002年起我院将PICC应用于临床患者。此方法由护士床旁操作,直观下插管快速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患者可带管活动,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3例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保证了管腔的正常使用,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并得到患者及医生的认可。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告下。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反复静脉穿刺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和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本科应用PICC治疗22例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2],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7d~1a)的静脉输液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关系密切。2004年1月以来,对250例肿瘤患者应用了PICC,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选取2004年1月至今在本科住院的肿瘤患者25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50例,女100例;11~岁8例,26~岁64例,46~80岁178例;并发糖尿病10例。250例中,非小细胞肺癌75例,小细胞肺癌13例,结肠癌35例,乳癌68例,淋巴瘤53例,其他癌症6例。1.2PICC操作前准备物品准备:PICC包1个,无菌手套2双,250mL生理盐水1瓶,10g/L利多卡因1支(5mL),肝素钠2mL(12500U)1支,1mL注射器1个,可来福1个。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的应用特点及操作方法,取得其理解和支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订同意书后,实施PICC。1.3PICC操作方法经过严格、慎重选择,250例均选择上肢静脉,其中头静脉170例,贵要静脉30例...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喜爱,尤其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近年来,我科使用PICC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化疗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但也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而拔管。现对我科3年来发生的42例PICC患者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10.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其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但在临床上往往会遇到因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等因素导致常规置管失败。针对这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操作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分析与探究。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行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2例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别为A组(36例)与B组(36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B组患者则采用针对性护理操作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44.44%13.89%),P0.05;B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于A组患者(94.44%72.22%)P0.05;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97.22%77.78%)P0.05。结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操作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少,所需的置管穿刺次数减少(P<0.05),置管时间延长,出现的PICC并发症更少,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对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6月PICC置管患儿141例(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 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及冲封管等, 观察局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断管与堵管的发生率。并与2012年7~12月行常规护理的PICC置管患儿12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局部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局部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1],脑卒中患者多数一侧肢体瘫痪,部分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此类患者需长期反复多次静脉输注甘露醇、调整血压、血管扩张剂、止血或抗凝剂、营养液等药物,为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高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2012年6—9月,我院神经内科及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许华蔡静  单世君 《吉林医学》2014,(12):2691-269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PICC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易于维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对PICC穿刺后的并发症护理研究的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杨玉惠  张熙  金淑权 《当代医学》2014,(11):120-121
目的:探讨集中式规范维护导管在基层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6月35例PICC置管患者(含异地置管11例)进行集中式导管维护。采取每周星期二、星期五为患者导管维护时间,加强护士技能培训,设立门诊导管维护护士,制定维护流程,重视患者及家属等健康教育措施。结果患者对导管维护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对PICC患者带管期间进行集中式导管规范维护,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及顺利完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采用引导针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并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1/3段的导管置入术。PICC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输液、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输血等,也可用于血液样本采集;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解决了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输液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常用于需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高渗透性及粘稠药物的患者,它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1],但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现对我科2007年9月-2008年9月58例应用PICC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