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与的生理盐水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应用酸度剂,注射液微粒分析仪等仪器分别考察参麦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2小时内的外观、PH值、微粒数的变化;模拟临床滴注观察输液管及滤片上是否有沉淀物质,结果: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参麦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混合液中不溶性微粒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输液管及滤片上无沉淀物质。结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参麦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2h稳定,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新鱼腥草素注射液与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抱噻钠在常用输液中的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酸度计、注射剂微粒分析仪分别考察新鱼腥草素注射液与三种抗生素酝伍后温度在。25℃条件下的外观、含量、DH、微粒Z的变化。结果:在室温(25℃)。8小时内各混合液均澄明,外观无颜色变化,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新鱼腥草素注射液可以与三种抗生素配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刺五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PH计,注射液微粒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观察刺五加注射液与以上3种输液配伍后外观,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及紫外光谱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外观,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及光谱无明显变化。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在上述三种输液中稳定,在临床上能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临床应用,将华蟾素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配伍,观察配伍后的外观、pH值及含量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光谱扫描和测定。发现在室温26℃,6h内各混合液均澄明。无颜色改变,pH值无明显变化,吸收光谱和含量基本无变化。本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考察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在室温下配伍后外观、旋光度、紫外吸收度、pH、微粒。结果: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无显著变化。结论:脑复康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可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的疗效。方法 54例结节性红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予中药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26例,予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为61.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玲  翟丽华  邓平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84-384,F0003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pH值的变化,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输液反应送检的残余药液)。方法采用2个厂家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以此为模拟临床输液样本,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方法检测其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和pH值。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样本及输液反应的残余药液,不溶性微粒检测均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pH值均有变化,细菌内毒素检测全部符合规定。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超标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六安市中医院中药注射剂溶媒使用情况,讨论不同溶媒对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和不溶性微粒的影响,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合理选择溶媒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统计调查限定中药注射剂溶媒的品种,用等距离随机抽样法调取六安市中医院药静配中心2015年第1季度的中药注射剂处方,对其溶媒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取483张处方,溶媒选择与说明书不一致的有59张,占12.2%。具体品种有茵栀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鸦胆子油乳,复方苦参注射液。结论:临床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当严格遵从药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溶媒,同时还应关注有关中药注射剂配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维生素C(VC)与西咪替丁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VC与西眯替了按临床用量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考察不同时间的外观、pH值、吸收曲线、含量。结果:在25℃6h内其外观、pH值、吸收曲线、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VC与西咪替丁可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呋脲苄西林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在25℃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脲苄西林钠与替硝唑配伍后8h内的含量,同时考察两药配伍后的pH、外观及吸收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在25℃下8h内,配伍液的外观无异常变化,pH值、吸收曲线及含量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25℃下8h内,呋脲苄西林钠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注射用依诺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将注射用依诺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中混合,于25℃、37℃放置,在0、1、2、4、6h对混合液进行外观观察、测定pH值、扫描紫外吸收光谱及测定依诺沙星和利巴韦林的含量。结果在0-6h内,溶液外观、pH值和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不变,依诺沙星和利巴韦林的含量在25℃时有所下降,在37℃时基本不变。结论注射用依诺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5%葡萄糖中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52种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有关的文献资料,对配伍后pH、外观、不溶性微粒、含量有无显著性变化加以归纳整理: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氨苄青霉素、氨茶碱等注射液因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不可配伍使用。结论除少数注射液不可配伍外,左氧氟沙星与大多数常用注射液按临床常用量或实验用量,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配伍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不同放置时间对丹参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镜法测定在不同温度下(4、25、36℃)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放置不同时间(0、60、120 min)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整体上不溶性微粒数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4℃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及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25℃的环境下,不溶性微粒数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36℃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理盐水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为丹参注射液较为适宜的配伍溶液,在低温及常温环境下,尽量现配现用,输液时可对液体适当加温.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常用溶媒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梅玲 《华西医学》2014,(2):293-296
目的考察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临床常用溶媒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分别与100、250、500mL三种规格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h后观察配伍液的外观、测定溶液的pH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SPSS15.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供试品溶液在实验条件下外观无明显变化;pH值在标准范围内波动;与100mL的生理盐水、10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及与以上三种规格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主成分的含量变化均显著。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最宜使用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两种规格的溶媒进行配制,并在6h内完成输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温度与放置时间对艾迪、刺五加、血塞通3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为护理人员临床药物合理配制以及安全给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微粒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测定3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微粒数、外观、pH、紫外吸光度值并观察其变化.结果 通过对实验所记录数据的重复测量分析统计显示:刺五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伍后溶液中≥10μtm的微粒超出药典标准;92μm的微粒数目相当可观,在32~35℃下,其中刺五加在T=0 min,艾迪在T=180 min时微粒数目较少且差异明显,其pH都在标准范围内.血塞通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10μm的微粒在温度较高时超出药典标准;≥2μm的微粒数目在20~23℃和4~8℃下,T=30 min和60 min时较少且差异明显,其pH低于药典范围.3种中药注射液在最大紫外吸收峰处吸光度值及外观几乎没有变化.结论 建议不同药物在各自相对较佳的温度、放置时间下进行配制与静脉给药,或者使用更好的终端过滤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1]测定注射用头孢吡肟和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室温条件下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可以在生理盐水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木糖醇果糖注射液的临床配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琴  沈惠明  虞燕霞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1162-1163
目的考察盐酸胺碘酮在木糖醇注射液和果糖注射液中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木糖醇和果糖注射液在常温配伍一定时间后的含量、pH、颜色变化。结果盐酸胺碘酮与木糖醇注射液和果糖注射液在常温配伍8h内含量、pH、颜色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这两种大输液配伍含量、颜色、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盐酸普鲁卡固注射液分别与利巴韦林、硫酸庆大霉素、柴胡等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6h内普鲁卡固的含量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同时观察其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 普鲁卡因注射液与3种药物配伍后pH值、外观、含量及紫外光谱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6h内普鲁卡固分别与上述3种药物配伍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温度与放置时间对8种常用中药注射液微粒数的影响,为护理人员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粒分析仪测定8种中药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后,在三种不同温度环境和五个不同放置时间下测定不同粒径的微粒数并观察其变化。结果通过对实验所记录数据的重复测量分析统计显示:除了血栓通注射液与5%葡萄糖混合液,其余7种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溶液中≥10μm和≥25μm微粒数均不符合药典的规定,且小于10μm的微粒占到90%以上。8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血栓通、苦碟子在常温下不同粒径的微粒数目较少,其中血栓通在t=120 min、苦碟子在t=180 min时与即刻相比较溶液中≥2μm微粒数目较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种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在高温下微粒数目较少,其中刺五加、艾迪、康艾、参麦注射液在t=180 min、银杏达莫在t=30 min时与即刻相比较,溶液中≥2μm微粒数目较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菇多糖在t=120 min微粒较少,但与即刻相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建议不同药物在各自相对较佳的温度、放置时间下进行配置与静脉给药,或者使用更好的终端过滤器,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江波  陆瑾  徐俊  戴建静 《护理研究》2013,27(4):331-333
[目的]探讨不同加药方法对中药注射剂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加药法与改良加药法将丹红、生脉、痰热清3种中药注射液常规剂量20mL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250mL溶媒中,用微粒分析仪检测其配制后溶液的微粒数含量。[结果]生理盐水250mL+丹红注射液20mL或生理盐水250mL+痰热清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法比较直径≥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5%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20mL或5%葡萄糖250mL+痰热清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法比较,直径≥5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加药法有减少微粒的趋势;生理盐水250mL+生脉注射液20mL或5%葡萄糖250mL+生脉注射液20mL配制后,两种加药方法比较,直径≥5μm、≥10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5μm的不溶性微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加药法能有效减少中药注射剂配伍后溶液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