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钧 《海峡药学》2008,20(11):128-129
对我院2007年收集到的21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按ADR呈报情况、按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用药、给药途径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ADR涉及的药品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218例ADR报告中,主要由护士和临床药师呈报,占87.16%;涉及的药物共有7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7种居首位,占48.68%;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居首位,占73.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111例,占5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9.45%;较严重的ADR有6例,占2.7%.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土家族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在本院呈报的ADR病例中,选定以土家族住院患者ADR病例进行分析。结果:ADR与患者体质、初次用药或用药过久、用药途径、药品质量等因素有关;大多ADR出现在用药24h内;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5个占33.3%,中药11个占14.7%;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消化系统损害96例,占28.9%、皮肤及附件损害84例,占25.3%。结论:询问患者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注意用药初期或长期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合理用药,特别是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降低或减少ADR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高晨  曹凯风 《天坛药讯》2005,17(3):22-2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北京天坛医院)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0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6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神经系统药物。合并用药占22.5%;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心血管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继续加强对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杨涛  彭启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136-2137
目的:分析我院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13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45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57.8%;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1.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8.1%。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34.1%;严重ADR有3例,均表现过敏性休克。ADR报告人以医生呈报的例数最多,占47.4%,护士呈报最少,占2.2%。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4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1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4种居首位,占48.98%;其次为中药制剂8种,占16.33%;消化系统用药5种,占10.21%;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62.7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70.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3%;较严重的ADR有11例,占10.00%。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460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91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发生ADR合并用药占54.8%;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新的ADR3例;严重ADR21例。结论 继续加强隐性ADR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9,自引:4,他引: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40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中药制剂也较多。合并用药占26.0%;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17例(4.2%)。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集的10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报告来源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ADR中,男54例,女52例,共有43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范围较广。从药物剂型分类统计以注射剂品种居多(29种,占67.44%),其次为口服(11种,占25.58%);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61.32%),其次为中药的报告例次(23例,占23.7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1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24例ADR报告涉及药物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70.42%,静脉给药产生ADR最多占73.2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分别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给药途径有关。应加强ADR蓝测工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05年收集到的218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ADR程度以轻度为主;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29例,很可能174例,可能15例;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的ADR报告例数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占51.38%;ADR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3.95%;报告来源于药师的占38.53%。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9年302例药品不良反应及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收集到302例ADR和10例ADE进行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方式、报告类型及联合用药情况,出现ADR和ADE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2例ADR和10例ADE报告中抗感染药品所涉及例数占32.9%,居首位;5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占41.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1%;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发生ADR例数占67%,居首位;引起ADR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方面,其次为神经系统,占16.1%,所有严重ADR有15例,过敏性休克占首位,所有10例ADE事件均因药物服用过量,儿童占40%,老年患者50%。结论临床医师必须重视ADR和ADE的报告监测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报告,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度我院151例抗感染药ADR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发生的ADR情况及其给患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2年度15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31个品种,其中以喹诺酮类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合并用药占58.3%,用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重度ADR13例(8.6%)。结论 应继续加强抗感染药物ADR监测,尤其加强不易观察的不良反应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汪静  李和柏 《中国药业》2008,17(8):50-5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9月.2007年7月收集的5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药物共54种,且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31例(占54.39%),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11例(占19.30%)。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芳 《世界临床药物》2005,26(4):248-250
目的: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方法:汇总分析74例ADR报告。了解其年龄分布、性别差异、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报告的74例ADR中,男性28例,女性46例,60岁以上31例;涉及药物28种,17例为合并用药;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81.82%;皮肤及皮肤软组织的损害病例最多,占42.27%。结论:74例报告分析显示。发生ADR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以抗感染药物为主。表现为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损害最多。  相似文献   

15.
242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收集的242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7类药物,383个品种,抗感染药居首位(728例,占30.03%),其次是抗肿瘤药(312例,占12.87%)和血液系统药物(224例,占9.24%);静脉用药引发ADR为1848例(占76.24%);严重不良反应205例,以抗感染药(23种)和抗肿瘤药(20种)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白细胞减少等;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810例),其次为皮肤损害(58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172例医院内自发呈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探讨其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内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对ADR发生的一般情况,ADR与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上市时间及较严重的ADR,采用Visual Fox2.O程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2例ADR中,涉及76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所致90例,占52.32%,其次为中药制剂、非甾体消炎药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门诊因ADR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加。结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较高,应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加强门诊患者ADR监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汕头市1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莫姿丽  黄诺嘉 《今日药学》2008,18(4):43-45,40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2007年在线收集到的110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10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357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严重ADR有36例(占3.26%)。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我院2012年上报的338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ADR报告涉及药物9大类10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占全年ADR报告34.02%,位居第一;中药制剂占19.23%,位居第二,静脉用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78.99%。ADR类型主要以皮肤系统及胃肠系统受累为主。结论必须加强静脉注射给药ADR的观察,对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应加强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文杰  李慧 《中国药业》2006,15(16):41-42
目的 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的经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很可能的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抗感染药物共涉及12类,引起ADR136例,其中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占28.68%,头孢菌素类占23.53%)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15.44%)、中药注射剂(8.82%)、大环内酯类(8.09%)。ADR类型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21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娟  边潮 《中国药房》2013,(43):4098-4100
目的: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06年3月-2011年12月ADR监测小组收集并上报的218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引起ADR的药品类别和品种、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218例ADR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37.16%);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分别占48.62%、51.38%);ADR通常发生于给药后5~30min内(占56.88%);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品种为清热解毒类(占47.25%);ADR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1.74%),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0.64%)。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