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IL-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L-8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大鼠MCAO模型,将大脑中动脉(MCA)闭塞不同的时间,应用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检测缺血组和对照组大鼠受伤脑组织及血清IL-8浓度。结果 闭塞3h缺血侧半球湿重大于非缺血侧(P〈0.05),并维持至48h;缺血组病组织IL-8含量在MCA闭塞3h处于较低水平,随后逐渐升高,至6h达高峰,随后又降低;血清中IL-8含  相似文献   

2.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变化。结果 :脑组织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相继释放增加并持续至再灌注后 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上述因子的血浆变化滞后于脑组织变化。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早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及药物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以及免疫抑制剂甲基强的松龙和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CAdo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缺血1h再灌注23h后皮质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丙二醛(MDA),微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胞浆酶CK,CK-BB,LDH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TNF-a及MDA含量增加,胞浆酶水平增高,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浸润,甲基强的松龙及2-CAdo可降低皮质TNF- a的表达,使MDA含量下降,胞浆酶水平降低,并减轻微血管内白细胞的聚集,浸润,结论 急性炎症反应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有关。甲基强的松龙与2-CAdo具有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炎症反应,减少过氧化物的产生,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胰岛素的给药时间不同共分成2大组,第1大组再分为A、B、C、D4组,第2大组再分为2组.在第1大组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测量计算脑梗死灶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2大组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在6 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灶体积缩小,TUNEL阳性细胞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再灌注后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对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研究。观察了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脑水肿、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流量(rCBF)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1)改进实验方法后,使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的成功率明显提高;(2)脑缺血后早期再灌注,可显著降低脑水肿,改善神经损伤症状;(3)大鼠脑缺血期rCBF降至正常值的15.7%~19.1%。再灌后,rCBF恢复至正常值的59.4%~84.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6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与白细胞浸润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比较。结果 IL-6在正常对照组大鼠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仅有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6小时时IL-6表达较正常神经元稍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开始在梗死周围区增高,第3天显著增强,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IL-6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过量表达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ohdG及rOGG1的表达,以了解神经元损伤是否与修复酶活性下降有关。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g,随机分为2组:①造模组;②假手术组。①组大鼠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流的MCAO模型,2小时后再灌注。在再灌注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将大鼠断头取脑,保存于液氮。均匀切成2mm厚的脑片,取第三片提取DNA或RNA。DNA样品经酶解后上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检测8-ohdG。RNA样品通过RT-PCR的方法探测rOGG1mRNA的表达。结果:①造模组脑缺血再灌注各时点8-ohdG的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脑缺血区rooG lmRNA的含量逐渐增加。②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造模组脑缺血区rooGl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但仍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脑缺血区受损DNA修复不完全将导致DNA损伤积累从而引起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分为 4组 ,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 ,并在电镜下对缺血边缘区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在 6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 ,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 ,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 ,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在有效治疗时窗内 (6h) ,胰岛素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CRmRNA表达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ICEmRNA表达。结果 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随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与半影区ICEmRNA表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再灌注24h、48h半影区表达持续高水平,而中心区表达下降。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ICEmRNA表达增强,促进神经细胞凋亡,ICE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抗TNF—αmAb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过程有大量TNF-α的表达,TNF-α参与和促进了脑损害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为用抗TNF-αmAb抑制TNF-α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采用大白鼠MCA堵塞模型。将缺血6小时大白鼠16只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抗TNF-αmAb,另一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梗塞体积大小,白细胞附壁、聚集及组织浸润情况。结果发现抗TNF-αmAb显著减少短暂性脑缺血的梗塞体积,显微镜观察发现能显著减少再灌注时白细胞聚集和粘附,从而保护脑组织。结论:抗TNF-αmAb能减轻短暂性脑缺血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AM-1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糖尿病及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内ICAM-1的表达、炎性细胞浸润及梗塞大小.结果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受到的缺血损害明显重于正常缺血再灌注大鼠组;糖尿病缺血大鼠脑内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可加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并增强炎性反应的程度.超负荷血糖条件下ICAM-l可能是加重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合酶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内3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及作用,为脑缺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3型NOS的多克隆抗体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15min及22h NOS在脑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15min,在脑缺血边缘区的血管壁及神经细胞出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上调表达;脑缺血2h再灌注22h,在脑梗死区内表达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m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神经细胞减少,并出现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胶质细胞,同时梗死边缘区血管及神经细胞出现eNOS及iNOS的上调表达。结论 在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缺血区周围可能有eNOS相关的保护机制;亚急性期eNOS及iNOS的保护及损伤机制并存;因此,在短暂脑缺血早期恢复灌注后予选择性iNOS抑制剂及促进eNOS活性有可能减少迟发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半暗带缓激肽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辛伐他汀干预组(干预组,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1.d-1和生理盐水1 mL的悬浊液灌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3组分别预处理14 d。参照Longa法将干预组和模型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颈总和颈内动脉主干,不栓塞。并将各组随机分为再灌注3、24和48 h 3个亚组(均n=8)。于对应时间点行神经功能评分,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缓激肽B1、B2受体(BK-1Rs、BK-2Rs)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3、24和48 h干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改善、功能评分值降低(分别P〈0.05,P〈0.05,P〈0.01),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减轻。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3 h模型组脑缺血半暗带BK-1Rs、BK-2Rs与假手术组比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 h干预组BK-1Rs、BK-2Rs与模型组比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4和48 h模型组脑缺血半暗带BK-1Rs与假手术组比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4和48 h干预组BK-1Rs与模型组比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病理形态学,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缺血半暗带BK-1Rs、BK-2R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亚低温的不同时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常温组,亚低温1/2h组,亚低温1h组和亚低温3h组。每组各6只大鼠。参照Zea Longa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于再灌注24h断头取脑,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中自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常温组在缺血梗死灶周围区可见白细胞浸润明显及深染受损的神经元;随亚低温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神经元亦表现为淡染的轻度损伤。结论:亚低温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白细胞浸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硫酸镁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镁剂在动物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再灌注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过程中对 ATP酶的影响。方法 选用 Wistar大鼠 ,按改良的 Pulsinelli法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 CIR损伤模型 ;CIR损伤 1 5 min后 ,断髓处死鼠 ,取额叶脑组织测定 ATP酶含量。结果 急性 CIR早期 ,脑中 Na -K -ATP酶活性降低极显著(P <0 .0 1 ) ,Mg2 -ATP酶和 Ca2 -ATP酶活性降低显著 (P <0 .0 5 ) ;预先应用 Mg SO4 能稳定 ATP酶的活性(Mg2 -ATP酶 ,P <0 .0 1 ;Ca2 -ATP酶、Na -K -ATP酶 ,P <0 .0 5 )。结论  Mg SO4 对大鼠 CIR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与防止脑内多种 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IL-1、TNF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IL-1、TNF的来源、变化规律和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中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缺血组(I)3hlL-1β表达增多并持续至120h,缺血再灌流组(IR)0.5hIL-1β即明显增高,高峰在24h,120h已降至对照组(C)水平,阳性细胞主要为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I组和IR组0.5hTNF-α表达增多,12h达高峰,持续至120h,阳性细胞为纹状体和缺血皮层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IL-1β、TNF-α参与缺血/再灌流脑损伤,其来源于损伤局部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皮质扩散性抑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皮质扩散性抑制(CSD)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时间窗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氯化钾诱发SD大鼠CSD,改良Longa法大鼠缺血模型,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经CSD预处理后1、3、5、7和10d再缺血时,皮质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其中以3d最明显。主要分布在梗死灶边缘区内层的凋亡细胞,bcl-2和Bax表达有所下降(P<0.05);bcl-2/bax比率升高(P<0.05)。结论:CSD的保护作用时间窗为1-10d,经CSD处理后再缺血时,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单、双链DNA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细胞单、双链DNA损伤情况 ,以揭示该病的损伤机制。方法 :分别用Klenow及TdT(TUNEL)标记染色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大鼠脑细胞的单、双链DNA断裂 ,观察缺血侧、对照侧皮质及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MCAO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及海马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逐渐增多 ,Klenow阳性细胞的出现早于TUNEL阳性细胞 ,皮质的出现早于海马。结论 :大鼠MCAO模型中DNA单、双链断裂均参与了脑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