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军  张惠明 《四川医学》2011,32(9):1438-1440
目的评价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5例随机分成3组,高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3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2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低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1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g/(kg.d)。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尿素值、血氨值、三酰甘油值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结果 3组资料比较,高剂量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3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两种静脉营养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该院从2008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静脉营养氨基酸和脂肪乳的首次量均为0.5g/(kg·d),此后每天增加0.5g/kg,均达到3.5~4.0g/(kg·d)。治疗组首次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的量为1g/(kg·d),此后给予的剂量同对照组。两组除静脉营养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观察两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体重增长速度快,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波 《海南医学》2012,23(7):58-59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早产儿输注氨基酸,评价其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出生24h内体重<2000g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儿5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7)生后24h内给予1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g/kg,至3~3.5g/(kg·d);对照组(n=28)生后第3天给予0.5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g/kg,至3g/(kg·d)。结果实验组的最大体重下降克数,体重恢复至2000g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生后24h内输注足量氨基酸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早产儿输注氨基酸,评价其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出生24h内体重<2 000g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儿5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7)生后24h内给予1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 g/kg,至3~3.5 g/(kg·d);对照组(n=28)生后第3天给予0.5 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 g/kg,至3 g/(kg·d).结果 实验组的最大体重下降克数,体重恢复至2 000 g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24 h内输注足量氨基酸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王玉惠 《吉林医学》2014,(25):5624-5626
目的:探讨早产儿对早期肠外营养的耐受情况和对生长发育及代谢影响。方法: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传统肠外营养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各30例。传统肠外营养组出生24 h后开始给予6%小儿氨基酸0.5~1.0 g/(kg·d),每日增加0.5~1.0 g/(kg·d),直至3.0~3.5 g/(kg·d),脂肪乳选用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增加0.5 g/(kg·d),直至3.0 g/(kg·d)。早期肠外营养组生后24 h内即给予6%小儿氨基酸2.2 g/(kg·d)和脂肪乳2.2 g/(kg·d),72 h均增至3.0~3.5 g/(kg·d),达到足量静脉营养,观察两组小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开始增加体重情况、在院时间、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并发症情况,治疗1周后的脂代谢、胆红素、肾功能、碳酸盐、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早期肠外营养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在院时间、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传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加体重明显高于传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降低,且未增加代谢性酸中毒例数、脂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外营养可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热量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强化静脉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早产儿随机分为强化组46例,对照组42例.强化组24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初始量各为1.0g/(kg·d),以后每天各增加1.0g/(kg·d),氨基酸最大剂量3.0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3~3.5g/(kg·d);对照组42例,生后第3天静脉应用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O.5g/(kg·d),最大剂量3.0g/(kg·d),生后第4天开始用脂肪乳,初始量0.5g/(kg·d),以后每天增加0.5g/(kg·d),最大剂量3.0g/(kg·d).除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外,其它治疗均相同。营养液采用“全合一”方式,经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9天后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存活者的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化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体重增长(g)高于对照组[(31.9±8.3)g/d比(20.9±7.5)g/dP〈0.01],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天)短于对照组【(8.9±3.50)比(12.8±4.0),(18.1±9.6)比(24.9±10.4)1,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早期强化静脉营养可以改善早产儿氮质平衡,加速体重增长,缩短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未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郑红 《医学文选》2005,24(3):383-383
2001年8月至2003年10月,笔者对107例胎龄30~34w,出生体重1050~1800g的早产儿进行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7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57例用全静脉营养(TPN)治疗50例,用部分静脉营养(PPN)。治疗开始时两组均适应证及禁忌证,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均无差异,均无明显并发症。1.2方法营养液采用周围静脉途径输入。TPN组按日龄及体重计算每日生理需要量:①总液量为80~180ml/kg·d。②热量供应从84~167.3KJ/(kg·d)开始逐渐递增至336~420KJ/(kg·d)。③葡萄糖开始剂量6~8g/kg·d,每日递至10~1…  相似文献   

8.
张定芬 《医学综述》2014,(16):3072-3072
目的分析早期不同初始剂量氨基酸的应用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湛江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护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氨基酸等静脉营养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60例,高剂量组在出生24 h内输入至少2.0 g/kg的氨基酸,之后每日以1.0 g/kg递增,直至达到3.6 g/kg;低剂量组出生后先不输入氨基酸类药物,24 h后开始输入1.0 g/kg的氨基酸,之后每日以0.5 g/kg递增,同样直至达到3.6 g/kg。对两组患儿进行有效性评估和生化、血气指标检测比较。结果高剂量组头围增长[(0.94±0.13)cm/周vs(0.82±0.12)cm/周]高于低剂量组,体质量下降百分数[(5.03±0.09)%vs(5.65±0.25)%]、达出生体质量时天数[(10.5±3.7)d vs(15.3±4.8)d]、体质量达2000 g天数[(35.1±11.5)d vs(42.4±8.3)d]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1周,高剂量组前白蛋白[(198.2±11.5)g vs(170.0±10.5)g],血尿素氮[(5.6±0.5)mmol/L vs(4.3±0.4)mmol/L]较低剂量组升高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氨基酸的应用对早产儿生长发育较低剂量氨基酸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应在早期对早产儿进行大剂量的氨基酸补充。  相似文献   

9.
唐茂生  邓文均  杨大庚  林丽梅 《广东医学》2012,33(24):3747-37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验证早期大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N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96例,分为3组,在出生当天分别给予0、1.0、2.0 g/(kg.d)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0.5~1.0 g/(kg.d),至足量3.0~3.5 g/(kg.d)。结果 3组体重下降时间、体重下降百分比以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病例所监测的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氨基酸,可以减少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比例,使婴儿较早恢复到出生体重,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早产儿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生后第3 d开始应用氨基酸,开始剂量0.5 g/(kg.d),每日增加0.5~3.0 g/kg;生后第4 d开始应用脂肪乳,开始剂量每日0.5 g/kg,每日增加0.5~3.0 g/kg;生后第3 d开始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量。静脉营养液采用"全合一"方式,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经外周静脉用微量输液泵在24 h内均匀输入,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结果:①两组间胆固醇、甘油三脂、胆红素、尿素氮、碱剩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②体重增长比较:观察组生后5~7 d开始增长,住院期间体重平均每日增加(15.24±6.32)g。对照组存活32例,生后7~10 d体重开始增长,住院期间体重平均每日增加(9.87±3.03)g,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③治愈率比较:观察组32例治愈3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率96.87%;对照组32例患儿,治愈24例,好转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治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并发症比较:观察组32例中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18.75%,对照组32例中发生并发症14例,发生率43.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周围静脉营养能使早产儿更快更早地增加体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脂肪乳剂使用剂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体格增长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VLBWI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出生24 h内首次给予多种油脂肪乳注射液0.5 g/(kg·d),以0.5 g/(kg·d)的剂量逐日递增;观察组出生24 h内首次给予多种油脂肪乳注射液1.0 g/(kg·d),以1.0 g/(kg·d)的剂量每日递增。比较两组患儿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体格增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生第7天血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重日增量及出院时体重均高于对照组,体重下降最大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I患儿使用高剂量脂肪乳,可促进体格增长,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全静脉营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大量快速静脉营养和晚期小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3例VLBW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早期全静脉营养(ETPN)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天)的氨基酸和1.5 g(kg·天)的20%脂肪乳,之后每天增加1.0 g/kg;晚期全静脉营养(LTPN)于生后24~48 h开始给予氨基酸0.5 g/(kg·天),48~72 h开始给予20%脂肪乳0.5 g/(kg·天),按0.5 g/(kg·天)递增.两组目标剂量均为氨基酸3.5 g/(kg·大),20%脂肪乳3.0 g/(kg·天).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氮平衡,能量摄入,同时比较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ETPN组在氮储存上明显高过LTPN组(P<0.01),生后1~5天的能量摄入亦明显升高(P<0.01).两组在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上无明显区别.LTPN组的血糖水平较ETP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全静脉营养可以避免负氮平衡,增加热卡供给,且对早期预后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生后早期全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喂养(EN)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疗效.方法:将35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TPN组20例经静脉给予全营养混台液;EN组15例,经管饲间歇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7 d内体重变化、血浆蛋白、微量元素、血.脂、胆红素等指标.结果:TPN组3 d~7 d每日热能供给低于EN组,两组患儿7 d后恢复出生体重者分别占53.3%、80%(P<0.05),平均每日体重增长18.5 g/kg±5.7 g/kg、25.5 g/kg±9.4 g/kg(P<0.05).患儿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微量元素等均较出生时明显改善,两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营养可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提供能量和氮量,但早期胃肠道喂养优点明显,可替代TPNT和部分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出生体重在1000~2000 g的早产儿150例,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出生24 h内输入高剂量氨基酸(2 g/kg以上,每天递增1 g/kg,直至3.6 g/kg),对照组出生24 h内输入低剂量氨基酸(1 g/kg,每天递增0.5 g/kg,直至3.6 g/kg)。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与入院1周后血尿素氮、前白蛋白、血浆剩余碱含量,以及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入院干预1周后血尿素氮(5.4±0.4)mmol/L、前白蛋白(198.5±10.5)g高于对照组(4.4±0.8)mmol/L、(170.5±10.2)g(P<0.05),血浆剩余碱含量(3.0±0.6)mmol/L低于对照组(3.7±0.7)mmol/L(P<0.05)。结论早期高剂量小儿氨基酸在早产生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保证生长发育质量,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出生后24 h内在成都玛丽亚妇产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每组40例。高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3.0 g/kg,中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2.0 g/kg,低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1.0 g/kg。观察三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时静脉氨基酸及肠内营养摄入量的情况、临床有效性、出生后7 d内体质量变化情况、7 d后实验室指标以及对耐受性。结果高剂量组早产儿总蛋白摄入量为(3.58±0.08)g/(kg·d),高于中剂量组[(2.52±0.10)g/(kg·d)]和低剂量组[(1.57±0.14)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恢复出生质量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2)d、(11±3)d、(20±6)d,均低于中剂量组[(11±3)d、(14±4)d、(24±7)d]和低剂量组[(14±3)d、(19±5)d,(29±8)d],头围增长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0.99±0.23)cm/周比(0.90±0.11)cm/周、(0.79±0.15)cm/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耐受率为90.0%(36/40),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65.0%(26/40)、57.5%(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剂量的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有显著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胎儿的生存发育情况,利于胎儿的远期成长,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对早期全静脉营养耐受情况和近期疗效?方法: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延迟全静脉营养组(LTPN)和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LTPN组生后24 h内只予5%~10%葡萄糖,第2天加6%小儿氨基酸,72 h后加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5 g/(kg·d);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TPN组于生后24 h内即予6%小儿氨基酸3.5 g/(kg·d)和脂肪乳3.0 g/(kg·d)?动态检测1周内血脂?血清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重最大丢失?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LTPN组相比,ETPN组体重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实施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增加,而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代谢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其它合并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耐受早期全静脉营养,且早期全静脉营养对VLBW新生儿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锦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45-134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和排除条件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氨基酸促进生长发育,但是两组患儿除使用的氨基酸剂量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对照组患儿出生24h内给予1.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0.5g/(kg.d),直至3.5g/(kg.d),而观察组患儿出生24h内给予2.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1.0g/(kg.d),直至3.5g/(kg.d),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的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出生24h内给予2.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1.0g/(kg.d),直至3.5g/(kg.d)这一方案能够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肠外营养在胎龄<34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4周早产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n=50)和高剂量肠外营养组(n=50)。常规肠外营养组,脂肪乳初始剂量1 g/(kg·d),最大量3 g/(kg·d);氨基酸初始剂量2 g/(kg·d),最大量4 g/(kg·d)。高剂量肠外营养组,脂肪乳初始剂量2 g/(kg·d),最大量3.5 g/(kg·d);氨基酸初始剂量2.5 g/(kg·d),最大量4 g/(kg·d)。比较两组肠外营养时间、停止肠外营养达到全经肠道喂养时日龄、呼吸机支持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体重、身长、头围、并发症及发育商(DQ)。结果:高剂量肠外营养组肠外营养时间、停止肠外营养达到全经肠道喂养时日龄均短于常规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2周,高剂量肠外营养组体重增长值高于常规肠外营养组(P<0.05)。出生第2周,两组身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两种静脉营养方案对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定为强化组,观察组41例,定为对照组。除静脉营养方案不同外,其他治疗均相同。治疗组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3种营养液。氨基酸及脂肪乳第1天用量均为1.0g/kg;观察组生后24小时内应用葡萄糖,氨基酸生后第3天开始应用,开始剂量0.5g/(kg.日),每天增加0.5~2.5g/(kg.日),脂肪乳生后第4天开始应用,开始剂量0.5g/(kg.日),每天增加0.5g/kg至2.5g/(kg.日)。结果:强化组在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化组体重增加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胆汁瘀积的发生,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较大剂量静脉营养可以改善早产儿氮质平衡,体重增长速度快,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给药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药物耐受情况。方法单纯早产儿孕龄〈37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58例,对照组(B组)50例,治疗组给予静滴红霉素5mg/kg.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8±4.1)d,对照组(15±5.5)d(P〈0.01),治疗组每日体重增长(22±3.4)g,对照组每日体重增长(15±4.4)g(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