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25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报告25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经验。方法1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分离,其中DeBakeyⅠ型6例、Ⅱ型5例。施行Bental手术19例,分别置换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1例,升主动脉置换加主动脉瓣悬吊5例。结果因止血困难采用Cabrol分流止血2例;术后16小时延迟大出血1例;无早期死亡病例。远期因心内膜炎死亡2例;术后30月发生胸降主动脉瘤1例;无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应根据升主动脉瘤的病变类型及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准确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的完整性,使升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更为安全。心内膜炎是Bental手术后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Marfan’s综合征12例,其中6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升主动脉瘤5例,行Bentall手术12例,Cabrol手术3例,Wheat手术5例;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Bentall手术是外科治疗升主动脉瘤的主要术式。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改善升主动脉瘤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14例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经验 ,并分析探讨其相关的问题。 方法 对 114例升主动脉瘤患者(其中 6 2例伴升主动脉夹层分离 )施行了手术治疗。 10 5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 Bentall手术 (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置换术以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 ) ,其余 9例患者仅行升主动脉置换术。 结果 手术死亡 7例(6 .14 % ) ,其中 6例为术前心功能 (NYHA) 级患者。随访 10 7例 ,随访时间 7天~ 12 .4年 (40± 30月 ) ,死亡 8例 ,死于颅内出血 3例 ,腹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3例 ,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原因不明猝死 1例。存活的 99例(86 .8% )情况良好 ,心功能为 、 级。 结论 主动脉置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术后可使大多数存活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在成人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阜外医院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8~72(55.73±9.95)岁。采用超声心动图或心脏主动脉CT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升主动脉直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8.23±3.69)mm,术后出院前为(37.60±5.02)mm,末次随访时为(40.53±4.65)mm;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50(12~114)个月。全组术后升主动脉直径中位增长率为0.76 mm/年。有5例患者增长率超过3 mm/年,随访时间全部为术后12~15个月,其中早期手术的4例(4/30,13.3%)患者术后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5 mm/年,具备再次手术指征。结论 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能有效缩短升主动脉直径,中期随访结果良好,但仍有...  相似文献   

5.
伴有升主动脉钙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伴有升主动脉的粥样硬化和钙化者在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CABG)时可能遇到诸如无法建立体外循环、无法阻断或部分阻断升主动脉等实际困难 ,常规操作易导致病变内膜和钙化组织脱落 ,引起脑并发症〔1〕 。现总结 16例伴有升主动脉严重钙化的CABG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分析应采取的手术对策。临床资料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共进行CABG手术 16 5 8例 ,伴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或钙化者 15 6例 ,占 9 4 % ,其中严重钙化不能采用常规术式者 16例。 16例中男 14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6 3 …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腔内修复联合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手术,然后从右股总动脉将带膜支架植入升主动脉封闭内膜撕裂口,并同时封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1例术后即时造影和术后2个月随访造影均显示升主动脉夹层消失,无内漏,颈部人造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病人健康生存;另1例术后2个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内膜撕裂口靠近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升主动脉和弓部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和弓部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2年5月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RCP)技术手术治疗升主动脉和弓部动脉瘤20例,其中急症手术5例。施行全弓置换术2例,全弓置换和象鼻手术3例,半弓置换术15例。同期行Bentall手术8例,升主动脉置换术或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短时间浅昏迷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肾功能不全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DHCA和RCP技术是手术治疗升主动脉和弓部瘤的安全、有效方法,急性A型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取决于内膜破裂口的位置;正确掌握DHCA和RCP技术,手术方式和手术技术、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72(51±16)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6.2±2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2.1)min,术后住院时间(11.0±7.8)d。36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1~9.0(4.0±2.3)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小[(36.4±6.1)mm vs.(46.8±4.6)mm,t=13.12,P=0.00];随访期间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相比有所增加[(40.8±6.8)mm vs.(36.4±6.1)mm,t=-2.64,P=0.01],与术前相比减小[(40.8±6.8)mm vs.(46.8±4.6)mm,t=3.48,P=0.00]。结论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口内入路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敏  滕利  归来  庄洪兴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83-1385,I0007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典SSRO何种术式是矫治下颌前突的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改良SSRO或经典SSRO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采用改良术式矫正43例,经典术式矫正52例。结果:经典术式组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麻木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术后感觉障碍2例,术后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月~7年,所有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术式具有经典术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小;增加了下颌体的后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因而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畸形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的首选术式,配合正规及时的术前、术后口腔正畸治疗,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11例,严重出血1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4例。结论: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骨折、感染和复发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有效治疗累及胸腹主动脉的 、 型大动脉炎 ,探讨升主动脉 -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 方法 自 1976年至 2 0 0 1年采用升主动脉 -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 型大动脉炎 4 7例 ,同期行人工血管与肾动脉旁路移植术 10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自体肾移植术各 2例 ,三尖瓣成形术和髂动脉旁路移植术各 1例。 结果 术后 1例死于凝血障碍出血 ,死亡率为 2 .13% ;术后因肠梗阻再手术 1例 ;存活患者血压和血运均明显改善 ,上肢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平均为 118/ 77mm Hg (1k Pa=7.5 mm Hg) vs 177/ 83m m Hg;术后上、下肢血压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平均随访 8.2年 ,远期死亡 2例 (4.35 % ) ,再手术 1例 ,远期效果优良率为 81.82 %。 结论 升主动脉 -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 、 型大动脉炎的简单、安全、远期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三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0 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金艳  王蕾  张静  常琰 《护理学杂志》2004,19(22):73-74
介绍2例采用腔内隔绝术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相结合的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升主动脉合并降主动脉夹层的术中护理要点.提出手术室护士熟悉手术过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Zheng SH  Sun YQ  Meng X  Zhang H  Hou XT  Wang JG  Gao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77-1180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68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4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23例。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53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11例,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4例。急诊手术39例(其中紧急手术19例),择期手术29例。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升主动脉加右半弓置换术6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术3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置入术4例,Bentall手术34例,改良的Wheat术12例,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全组死亡5例(7%),其中急诊手术3例,急诊手术病死率8%(3/39);择期手术2例,择期手术病死率7%(2/29)。共随访58例,随访率92%(58/63),随访时间(37±22)个月(5~77个月),死亡4例,累积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100%,95%和86%。结论StanfordA型夹层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决定,正确的手术指征、技巧和脑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在腹腔高压症中的应用。方法〓18例腹腔高压症的患者,包括急性重症胰腺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消化道穿孔、肠扭转及腹部外伤的危重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性剖腹探查手术及采用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减压,4~8天患者平稳后二次手术。 结果〓18例患者中死亡3例,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全小肠扭转1例,消化道穿孔1例,另15例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腹腔脓肿、1例切口疝、1例出现营养吸收不良。 结论〓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在腹腔高压症中的应用安全、经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采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手术要点及手术效果。结果 成功完成15例手术,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55±322)mL,平均手术时间为(183±56)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胰瘘,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例,发生胆瘘1例。术后随访时间6~60个月,术后饮食及营养状况良好,随访期内肿瘤复发4例(26.67%)。结论 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较小,最大限度保留胃肠道功能,并同时达到根治性切除效果,是老年壶腹部肿瘤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Ⅱ、Ⅲ型大动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有效治疗累及胸腹主动脉的Ⅱ、Ⅲ型大动脉炎,探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自1976年至2001年采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Ⅱ、Ⅲ型大动脉炎47例,同期行人工血管与肾动脉旁路移植术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自体肾移植术各2例,三尖瓣成形术和髂动脉旁路移植术各1例。结果:术后1例死于凝血障碍出血,死亡率为2.13%;术后因肠梗阻再1列;存活患者血压和血运均明显改善,上肢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平均为118/77mmHg(1kPa=7.5mmHg)vs 177/83mmHg;术后上、下肢血压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平均随访8.2年,远期死亡2例(4.35%),再手术1例,远期效果优良率为81.82%。结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Ⅱ、Ⅲ型大动脉炎的简单、安全、远期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复合带瓣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4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术22例,底盘法2例)。13例伴有升主动脉夹层分离,对其中8例DeBakeyI型者,以Teflon毡条内外加固主动脉切端后吻合。13例用人工血管周围间隙与右心耳吻合以控制升主动脉吻合之外的出血。3例以人工血管片环包主动脉吻合口控制局部广泛渗血及出血。2例术毕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死亡,手术死亡率83%。随访平均218个月,2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右股动脉栓塞经手术治愈;其余病人康复良好,心功能(NYHA)I~II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