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7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雪荣  金岩  董绍忠  顾晓明 《医学争鸣》2001,22(14):1275-1275
0 引言  p2 7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 ,它的表达产物 p2 7蛋白能与 cyclin- CDK复合物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控制细胞由 G1期进入 S期 ,从而抑制肿瘤形成 [1 ] .近年来 ,国外学者研究较多 .关于 p2 7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 (SACC)中的表达 ,国内鲜见报道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p2 7蛋白在 19例 SA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我院收治的 SACC患者 19(男 11,女 8)例 ,术后组织标本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并获得随访资料 ,其中源于小涎腺者 13例 ,大涎腺 6例 ;年龄 30~ 75岁 ,平…  相似文献   

2.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27及Ki-67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P27、Ki-67的表达及其与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SACC、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NSG)中P27、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ACC组织中P27高表达率和标记指数(LI)均低于NSG和PA(P均<0.05),Ki-67阳性率和LI均高于PA和NSG(P均<0.05).有转移的SACC组织中P27 LI低于无转移组(P<0.05);实性型SACC组织中Ki-67阳性率及LI高于腺-管型(P<0.05).SACC组织中P27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4,P<0.05).结论: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加速了细胞周期,促进了细胞增殖,参与了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Ki-67可用于SACC与涎腺良性肿瘤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PTEN、p27^kip1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结果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存在明显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在SACC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病理学分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p27^kip1表达缺失与SACC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和病理学分型无关.SACC中PT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PTEN和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明显存在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PETN的表达异常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学分型有关,恶性程度越高PTEN表达越低.p27^kip1表达强度可用于辅助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SACC中FF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一组抗体探讨涎腺腺样性癌(ACC)的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30例涎腺ACC中54Kd及66/57Kd细胞角蛋白(CKs)的分布。结果:ACC基本上由54Kd阳性细胞和MSA阳性细胞构成,这两类细胞不同比例的肿瘤性增生形成ACC的不同组织学构型。结论:ACC免疫组化表型与正常省腺组织中的导管/腺泡单位的表型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 MYC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4例SACC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石蜡标本中C- MYC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 MYC均呈阴性表达,54例SACC标本中C- MYC阳性表达43例,阳性率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浸润、T4期C- MYC阳性率较无神经浸润、T1-3期高(P<0.05),C- 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癌基因C- MYC在SACC中高表达,与T分期及神经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进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侯秀秀  凌志强  葛明华 《浙江医学》2015,37(23):1899-1902
目的 观察外周髓鞘蛋白 22(PMP2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揭示 PMP22 与 SACC 高 转移性、神经侵犯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 41 例 SACC 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PMP22 的表达。以 SACC 高 转移和非转移细胞系 SACC-LM 和 SACC-83 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MP22 的表达差异。 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 中 PMP22 表达明显高于 SACC 癌组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MP22 在 T4 期 SACC 患者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 T1~3 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伴有神经侵犯的 SACC 患者中 PMP22 表达阳性率高于无神经侵犯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3 种组织类型的 SACC 比较,PMP22 的表达阳性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复发组表达阳性率低于不复发组(P=0.003);不同年 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等的 SACC 患者之间 PMP22 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632、0.790、0.458、0.692)。Western blot 显示,PMP22 在 SACC-LM 中表达高于 SACC-83(P=0.000)。 结论 PMP22 的表达与 SACC 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可能存在密 切联系,可以用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6例ACC进行了研究。ACC按病理形态分为筛孔型、腺管型和实体型。结果:PCNA阳性表达率为77.78%,其中筛孔型69.23%,腺管型78.95%,实体型为100%。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36.11%,其中筛孔型为30.77%,腺管型为26.32%,实体型为100%。结论:PCNA表达指数与染色强度可作为评价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P53基因突变可能在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其对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a,SACC)中的表达,并探讨与SACC的临床特点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30例SACC中nm23的表达,分析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点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12例nm23基因阴性表达病例中11例发生转移,肿瘤转移率91.7%,而18例nm23基因阳性表达病例中5例发生转移,阳性表达者肿瘤转移率仅为38.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检验等出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与腺样囊性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即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易发生转移,而阳性表达时不易发生转移。并发现nm23基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nm23在口腔腺样囊性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及判断预后资料。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10年随访观察。结果:36例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阳性表达12例(33.3%);实性型中P16蛋白阳性率(0)明显低于筛孔型和腺管型P16蛋白阳性率(4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有神经侵犯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45.45%,无神经侵犯P16癌组织中蛋白阳性率为2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8.33%)低于无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45.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P16基因突变、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有关,其表达水平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恶性度,是评价侵袭性和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WISP-1、Ki-67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1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病例,按有无神经侵犯分为神经侵犯组(9例)和无神经侵犯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WISP-1、Ki-67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WISP-1在神经侵犯组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为100%(9/9),而在无神经侵犯组腺样囊性癌阳性表达率仅为40%(4/10)。结论WISP-1高表达可能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神经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48例SACC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USP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DUSP1蛋白表达与SA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48例SACC患者标本中18例(37.5%)DUSP1阳性表达,30例(62.5%)阴性表达。qRT-PCR结果显示,SACC癌组织中DUSP1的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esternblot结果与其一致。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的患者间比较,DUSP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USP1在SACC中表达下降,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局部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XCR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正常涎腺组织、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切片中CXCR7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XCR7对A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与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7表达与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hosphoglycerate mutase1,PGAM1)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31例SACC和25例正常腺体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两者中PGAM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以人SACC高转移潜能细胞系(SACC?LM)为研究对象,构建PGAM1?siRNA干扰片段,检测分析PGAM1干扰前后细胞周期、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变化。结果:PGAM1在31例SACC中20例(64.5%)为高表达,11例(35.5%)为低表达;在25例正常腺体中均为低表达。PGAM1在实体型SACC的表达明显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SACC(P<0.05),PGAM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发生部位等无关(P>0.05)。PGAM1基因表达下调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MMP?2、MMP?9的表达也明显下调(P<0.05),但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比例没有变化(P>0.05)。结论:PGAM1在SACC中的表达与其病理分型有关。PGAM1的表达下调可以显著抑制SACC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16.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濞生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酶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组织分型,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同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神经细胞粘分子的表达密切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科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例资料38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SACC好发生于腭部、口底等部位,平均年龄为56.7岁,易转移至肺部、骨组织及肝脏等部位,其中T3和T4分期的患者有17例(44.7%),22例(57.9%)有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 PNI),17例(44.7%)侵犯淋巴结,术后复发13例(34.2%),PNI与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淋巴结侵犯与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手术切缘阳性和术后复发对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5年生存率为73.7%。结论 SACC是一种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手术切缘阳性、术后复发与预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侵犯与预后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雪旺细胞标志物GFAP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神经细丝酸性蛋白(GFAP)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 2 0例腺样囊性癌 ,1 8例粘液表皮样癌以及 2例正常腮腺组织标本 ,进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2 0例腺样囊性癌中有 1 8例发现神经受侵现象 ,1 8例粘液表皮样癌只有 2例发现神经受侵现象 ,经 χ2 检验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GFAP在 1 8例腺样囊性癌中有表达 ,而在粘液表皮样癌中则全部没有表达 ,经 χ2 检验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了雪旺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12例临床分析,提出了腺样囊性癌不仅好发于三对大涎腺,而且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腺样囊性癌的生长部位,进行临床分析,病理分型及瘤细胞分化等.  相似文献   

20.
Ge MH  Ling ZQ  Tan Z  Chen C  Xu JJ  Y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106-109
目的 研究E-钙黏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水平、CDH1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CDH1甲基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钙黏蛋白在SACC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55.6%,P<0.05),E-钙黏蛋白表达与组织病理学类型、T-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30例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的SACC标本中,有3例标本检测到CDH1部分甲基化,24例E-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的SACC标本中,23例标本中检测到CDH1完全甲基化,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随着CDH1基因甲基化增高,E-钙黏蛋白表达减弱,两者在SACC中呈负相关(r=-0.483,P<0.001).结论 CDH1基因通过甲基化下调E-钙黏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SACC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等相关,这对评估SACC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