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8 - 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 8~14岁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14岁的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凋查方法收集零食消费行为.结果 2次调查中城市儿童零食消费比例始终在98%以上,最常食用零食种类选择冷饮类的比例从59.5%上升到75.7%;新鲜蔬菜水果类从85.1%下降到74.5%;饮料的人均日饮用量从1998年的329.1 mL上升到528.8 mL,碳酸饮料饮用比例从1998年的78.5%下降到57.1%,其他含糖饮料饮用比例则从1998年的25.7%上升到60.5%.结论 儿童吃零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饮料的饮用量有所上升,零食种类的选择有所变化.应加强儿童及其家长营养知识教育和干预,培养健康的零食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8年和2008年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城市8~14岁儿童早餐行为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 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城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8~14岁市区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早餐行为的信息.结果 与2008年相比,儿童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 84.7%下降到79.0%,不吃早餐的比例由0.9%增加到2.6%.早餐食用种类中肉蛋类食用比例由 1998年的60.4%下降到2008年的31.6%.早餐营养质量评价较充足的比例由1998年的51.2%下降到2008年的22.0%.结论 目前城市儿童早餐行为的主要问题是早餐食用率低和早餐营养质量不充足,城市儿童的早餐行为现状亟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时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饮食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有调查表明,与1998年相比,2008年我国城市儿童喜欢吃西式快餐、喝饮料以及吃油炸类"零食"的比例均上升[1]。食物喜好在儿童早期形成,受遗传、文化、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学生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3-4]。一项调查表明,高中生喝饮料、吃甜点、吃西式快餐报告率随年级上升有逐步下降趋势[5]。随着学段升高,学生掌握了更多营养健康知识,思想意识逐渐成熟[6]。为此,本文调查了辽宁省不同学段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998~2008年10年来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4城市8~14岁儿童少年西式快餐消费行为的变化,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98年(3094人)和2008年(3095人)在广州等4城市开展的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两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6198名8~14岁的儿童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西式快餐消费行为的信息。结果 10年后,4城市儿童少年吃西式快餐的频次明显增加,每周至少吃1次西式快餐的比例从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而1个月吃西式快餐少于两次的比例从1998年的91.7%下降到2008年的58.5%。结论儿童少年西式快餐消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及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7城市中小学生食物喜好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大城市中小学生食物喜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营养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919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其对各类食物的喜爱和厌恶特点。结果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有食物喜好的比例分别为71.1%、66.6%和58.1%。中小学生喜欢吃的食物种类主要为肉类、水果和零食,喜欢吃的主要原因为口味好、健康/有营养和闻起来香;不喜欢吃的食物主要为蔬菜、肥肉和刺激性气味类食物,不喜欢吃的主要原因为口味不好、闻起来不香和不健康/没有营养。对待不喜欢吃的食物,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只吃一点”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2.6%和45.3%;高中生选择“一点也不吃”的比例最高,为55.4%。结论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合理的食物喜好倾向,要对他们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998~2008年10年来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4城市8~14岁少年儿童对西式快餐认识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98年和2008年对广州等4城市开展的少年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两次调查均采用3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6189名8~14岁的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对西式快餐认识的信息。结果认为西式快餐食物搭配不合理的人数比例从1998年的3.3%上升到2008年的6.7%,认为西式快餐营养价值低的比例从1998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22.1%。结论 4城市少年儿童对西式快餐的认识已有所转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改善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食物好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儿童少年食物好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营养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等4城市抽取10216名儿童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结果:92.3%的学龄前儿童、87.0%的小学生和68.8%的中学生中有食物喜好,他们最喜欢吃的前5种食物依次为水果、肉类、甜食、米饭和西式快餐,食物的味道和气味是影响他们食物喜好的主要因素。分别有64.3%的学龄前儿童、68.5%的小学生和67.4%的中学生厌恶某些食物,他们不喜欢吃的前4种食物是肥肉、鱼、苦瓜和绿叶蔬菜,食物的味道是他们厌恶这些食物的主要原因。结论:大多数城市儿童少年有食物好恶,这会影响他们的膳食摄入,应制订有效的营养教育措施以培养儿童少年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93 ~ 2010年间中国城乡地区结核病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93、1998、2003和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家庭调查数据,结合2000年和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计算中国1993-2010年间城市和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就诊、未治疗、门诊及住院比例.结果:结核患病率从1993年到2003年呈下降趋势,但到2008年无论城乡均有所上升.有结核症状者的主动就诊率2000年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65.1%和56.0%,到2010年下降为47.3%和46.6%.已被确诊的结核病患者中,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比例从1993年到2003年有所下降,但到2008年又略有上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2.6%和9.7%.不同年份的结核病患者门诊就诊率和住院率不同,但城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993至2010年间,结核病防控依然重要,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利用仍然不足,特别是主动就诊率还在下降,给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必须从患者和卫生机构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重点加强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管理两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蚌埠市4~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蚌埠市东市区、中市区和西市区各选取1所幼儿园,选择其中的4~6岁儿童478人,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的家庭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调查儿童中,有42.92%偏食,45.75%挑食,74.73%吃零食,82.35%喜欢喝含乳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及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均有P<0.05);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吃早餐相关(均有P <0.05).结论 偏食、挑食及是否早餐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应提高父母的营养知识和示范意识,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况,为开展其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调查员在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由学生的抚养人填写调查问卷。结果91.0%的学生总是/经常吃早餐,44.0%的学生总是/经常吃零食,8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看电视边吃食物的现象,46.3%的小学生、49.0%的中学生有特别不喜欢或从来不吃的食物。结论齐齐哈尔市初中学生偶尔/从不吃早餐的比例高于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4城市中学生;中小学生吃零食的比例均分别低于4城市;中小学生特别不喜欢或从来不吃的食物比例均低于4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对齐齐哈尔市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作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The National Diet and Nutrition Survey (NDNS) i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designed to gather data representative of the UK population on food consumption, nutrient intakes and nutritional statu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paper were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ent intakes in the UK from the first year of the NDNS rolling programme (2008-09) and compare these with the 2000-01 NDNS of adults aged 19-64 years and the 1997 NDNS of young people aged 4-18 years. Differences in median daily 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ent intakes between the surveys were compared by sex and age group (4-10 years, 11-18 years and 19-64 years).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energy, total fat or carbohydrate intakes between the surveys. Children aged 4-10 year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consumption of soft drinks (not low calorie), crisps and savoury snacks and chocolate confectionery in 2008-09 than in 1997 (all P?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urs of UK school children showing little improvement over recent years, the need for dietary change is clearly indicated.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nutrition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most effective format for future nutrition messages.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was employed and 114 children, aged 7–11 years, took part in 23 focus groups separated by ag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d parental food rules,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good' and `bad' foods, diet–disease links and food groupings.
Across the groups restrictive food rules wer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whilst between groups gender and SES differences were apparent in relation to parental control over food and children's nutritional knowledg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ould be seen in their conceptualization of food groups, where concrete grouping schemes were frequently used, and in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inherent in their food–health or food–nutrient associations. Taste and preference were confirmed as consistent influences in children's food classificatio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may be receptive to food based dietary guidelines based on familiar, concrete food classifications. These should be cognitively appropriate and possibly need to be gender specific.  相似文献   

13.
麻城市1969~1998年儿童伤害死亡趋势和死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iu X  Wu K  Si D  Li J  Jia 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199-202
目的:描述湖北省麻城市1969 ̄1998年0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的时间趋势变化,确定儿童伤害的死因分布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麻城市1960 ̄1998年死亡报告系统,儿童伤害死亡累计有14510例,伤害死亡率、伤害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的时间变化趋势分别用对数线形回归模型和简单线形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比较1984 ̄1998年各种伤害死亡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间的差异。结果: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饮食偏好及行为对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广州市28所中小学中年龄为6~19岁的所有超重或肥胖学生,对照为同校同年级随机抽取的1~2个班中所有体重正常者.饮食偏好和行为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对饮食偏好和行为按由少到多或由不喜欢到喜欢分为4个水平;通过测胃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并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小学牛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7136人,问卷有效者5755人中超重或肥胖者为1947人,体重正常者2136人.单因素分析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很喜炊吃蔬菜、水果或糖果及夜宵者是不喜欢者的0.60~0.69倍;对食物挑剔多者是极少挑剔者的0.50倍;而很喜炊吃猪肉、牛羊肉和油炸食物者分别是不喜欢者的1.84、1.30和1.26倍;以及吃饭速度快者足慢者的5.14倍(P值均<0.05).在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父母体型后,对蔬菜与夜宵的偏好、挑剔食物以及进食速度4个指标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不喜欢蔬菜或夜宵、不挑剔食物或进食速度慢者相比,喜欢蔬菜或夜宵、挑剔食物、进食速度快者对超重或肥胖影响的比值比(OR)及95%CI分别为0.55(0.42~0.73),0.48(0.35~0.65),0.50(0.39~0.65)和4.32(3.23~5.80). 结论 减慢进食速度与多吃蔬菜有利于预防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兰州市和陇西县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形成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3~8岁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学生食品安全行为进行调查,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为67.45%,各行为形成率在22.41%~90.18%之间。兰州市的学生行为得分[(7.57±0.94)分]高于陇西县[(6.98±1.15)分],女生[(7.39±1.04)分]高于男生[(7.27±1.09)分],少数民族[(7.67±0.85)分]高于汉族[(7.30±1.0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知识得分、家长行为得分、居住地和学生性别与学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学生的年龄和民族与学生行为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较低,家长应丰富食品安全知识,规范自身食品安全行为,与学校一起督促学生形成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兰州市和陇西县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形成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3~8岁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学生食品安全行为进行调查,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为67.45%,各行为形成率在22.41%~90.18%之间。兰州市的学生行为得分[(7.57±0.94)分]高于陇西县[(6.98±1.15)分],女生[(7.39±1.04)分]高于男生[(7.27±1.09)分],少数民族[(7.67±0.85)分]高于汉族[(7.30±1.0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知识得分、家长行为得分、居住地和学生性别与学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学生的年龄和民族与学生行为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较低,家长应丰富食品安全知识,规范自身食品安全行为,与学校一起督促学生形成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