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QTinterval dispersion,QTd)增加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 interval dispersion,JTd)。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和JTd在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者分别为(101±35)ms或(100±33)ms;而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者分别为(54±18)ms,(57±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QTd或JTd增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的可能增大,表明QTd或JTd可作为早期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6.
JT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首次心电图的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90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JT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AMI室性心律失常组JTd较无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P<0.01),且J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同时发现:最大JTd大多发生在梗塞及缺血导联上.认为:AMI早期J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重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的关系,分析50例AMI患者。结果显示,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QTd与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88.65±28.25)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8.66±13.73),P<0.05。认为QTd和QTc明显延长,反映心室电位不稳定,而且心室复极化不均匀程度越严重QTd越大所以QTd可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近80ms或越过80ms,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复极不均匀,使QT离散度QTd增加,易产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实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 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49例 AMI恢复期患者 ,男 2 9人 ,女 2 0人 ,平均年龄 5 1.3± 7.3(39~ 6 4)岁 ,采用平板运动试验 (TET)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 QTd,分析运动前后 QTd的变化。结果  AMI组患者峰心率时 QTd(6 5 .3± 19.5 )ms较运动前 (5 0 .2± 2 3.5 ) m s增大 (P<0 .0 0 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明显下降者 15例 (A亚组 ) ,与 34例未出现者 (B亚组 )相比 ,运动前 QTd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5 9.1± 17.5 ) m s和(4 6 .3± 19.2 m s,P >0 .0 5 ],A亚组峰心率时 QTd(76 .8± 15 .5 ) m s较 B亚组 (6 0 .1± 16 .1) ms延长 (P<0 .0 0 1)。多壁梗死 QTd较单壁梗死者延长。结论  AMI患者运动后 QTd进一步增大 ,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TET可作为筛选 AMI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本文对4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a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老年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平均QTd为68.3±26.4ms.而无心律失常组平均QTa为47.3±22.4ms。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Q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室颤的可能性愈大。因此,AMI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室偏心性除极时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显性预激综合征时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临床价值 ,以阐明偏心性心室除极是否导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异常。方法 选择 4 6例成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术 ,观察射频消融前后的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后最大 QRS时间较消融前缩短 ( 4 6± 2 8) ms,随着预激波消失和 QRS的“正常化”,消融后的 QTd[( 3 0± 13 ) ms]和 QTcd[( 3 7± 19) ms]较消融前的 QTd[( 5 1± 2 3 ) ms]和 QTcd[( 60± 2 7) ms]明显缩短( P值均 <0 .0 5 ) ,而消融后的 JTd[( 2 5± 10 ) ms]和 JTcd[( 2 8± 10 ) ms]与消融前的 JTd[( 2 7± 12 )ms]和 JTcd[( 3 2± 12 ) ms]相比无明显变化 ( P值均 >0 .0 5 )。消融前的预激 QRS波群导致消融前后 QTd和 QTcd的差别。由于消融前后 JTd和 JTcd并无差异 ,表明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结论 在显性预激存在时 ,测定心室复极离散度使用 JTd和 JTcd优于 QTd和 QTcd;同时 ,预激时的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 ,即心室偏心除极不是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雨  鲍颖 《心电学杂志》1997,16(3):142-143
为评价冠心病Q-T_d及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61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_d及J-T_d进行分析,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对照组Q-T_d为41.5±14.9ms,J-T_d为34.8±14.0ms,无性别差异。(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_d及J-T_d逐渐延长。(3)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面,J-T_d比Q-T_d敏感。(4)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_c及J-T_c较长。认为Q-T_d及J-T_d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J-T_d比Q-T_d敏感。  相似文献   

12.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14.
QT及JT离散度对心性猝死预测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32例心性猝死和30例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病人入院后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产以30例存活病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心性猝死组QTd,JTd较存活组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显著增大(前者P均〈0.01,后者P均〈0.05,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与存活组QTd,JT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心性猝死病人中,死亡直接原因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组(23例)的QTd,JTd  相似文献   

15.
作者测定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第3d的17导联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的QTd及JT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AMI泵功能级别(Kilip分法)与QTd及JTd呈正相关,即泵功能级别愈高,则QTd,JTd值愈大(r分别为0.99与0.95)。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波离散度(Pd)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CHF患者43例为观察组,正常人41例为对照组,窦性心率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d和QTd进行分析。结果①CHF组的Pd和QT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②Pd与QTd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5);③QTd>100ms组Pd明显大于QTd<100ms组(P<0.05)。结论在CHF患者中Pd与QTd存在相关性,这对CHF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预测和治疗等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对心绞痛患者 QT及 JT离散度 ( QTd及 JTd)的作用。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组 ) PTCA术前和术后的 QTd及 JTd,并以 5 0例正常冠状动脉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心绞痛组于 PTCA后 QTd及 JTd显著减小 ( P <0 .0 1) ,而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QTd及JTd与术前比较 ,无明显改变。 2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组 PTCA前 QTd及 JTd明显增大 ( P <0 .0 1)。术后心绞痛组 QTd及 JTd值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结论 :PTCA能使 QTd及 JTd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