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G C 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DAI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两组都根据病情采用降低颅内压、冰毯降温颅脑保护、纳洛酮促醒、抗感染、脱水、营养脑细胞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运用颅脑损伤预后分级{格拉斯哥(GOS)|表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觉醒时间及治疗后12个月格拉斯哥(GOS)评分情况。结果:早期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能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病死及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后变化,探索DAI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DAI患者的病因,症状,CT诊断,预后及治疗,根据临床资料及基础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AI患者伤后发生轴突多方面改变,如:轴突细胞骨架破坏,轴膜改变,膜性细胞器变化,髓鞘改变,轴突出现肿胀离断,呈球状改变,轴浆空泡形成,线粒体稀少,受损髓鞘内细小钙颗粒,根据病理将DAI三级分法。CT以DAI五条标准至少一条诊断。结论 DAI发生后不仅要及时的诊断,而且要尽早进行全方位治疗,除了 沿用传统综合治疗方式外,应用干预病变进展的药物,如Ca^2 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另外亚低温治疗DAI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质量,降低DAI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治疗后1、3、6个月患者的GOS.结果 治疗组平均清醒时间明显缩短,患者GOS明显提高.结论 高压氧能明显减低DAI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nal illjury,DAI)自1982年Adams等正式命名以来,DAI尽管未被正式归类,但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颅脑损伤类型,逐渐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多数学认为DAI可能是导致颅脑损伤患死亡、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研究发现颅脑损伤伤情与轴索损伤程度有关,伤情越重轴索损伤越严重。随着人们对DAI越来越重视,对其致伤机制、致伤原因、病理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本将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王遵海 《安徽医学》2009,30(2):182-18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我院近6年救治的5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5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40例(76.92%)抢救成功,12例(23.08%)死亡。结论颅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治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2005年40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7例,重残5例,死亡16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加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高压氧加纳洛酮联合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6例DAI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加纳洛酮治疗,对照组28例,即在常规治疗加高压氧治疗,不使用纳洛酮治疗。2组于伤后3个月作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评估预后,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清醒时间。结果:高压氧加纳洛酮治疗组恢复良好率(39.3%)高于对照组(17.9%)(P<0.05)。结论:高压氧加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时缩短昏迷时间,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67例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结果:67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8例,中残1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5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在伤后可根据受伤机制、临床体征及头颅CT表现及时诊断,综合治疗,合并弥漫性脑肿胀时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吉林医学》2005,26(5):545-548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 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1],是导致颅脑伤患者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其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历史发展概况1899年,R osenblath报道了1例患者闭合性颅脑外伤后处于睡眠状态达8个月之久,病理改变为广泛的白质变性[2]。1956年,Strich报道了15例因头部外伤持续昏迷5~15个月后死亡的病例,病理检查发现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yse axonal-injury,DAI)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目前临床诊断治疗仍有困难,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此类患者51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2例,女 9例;年龄在19-67岁,平均年龄为36.2岁,受伤类别其中交通伤为48例,坠落伤3例.  相似文献   

13.
14.
刘继东  陈杰  肖祥东 《吉林医学》2012,33(16):3377-337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4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重残12例,死亡34例,植物生存状态6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疗效.方法 60例DAI患者分成HBO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每组清醒患者的运动功能并进行Fugl-Meyer法评定,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每组清醒患者及其Fugl-Meyer运动积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OS评定结果显示,两组病死率对照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应用HBO治疗DAI患者,可明显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本文对近年来DAI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 (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 ,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受损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诊断和治疗困难 ,预后极差 [1]。我院神经外科通过综合方法治疗 36例 DAI,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8~ 68岁 ,平均 37.6岁 ,受伤至入院时间 1~ 18小时 ,平均 8小时。1.2 受伤情况 (按头部受伤机制分类 ) :旋转性损伤30例 ,加速伤 2例 ,减速伤 4例。1.3 临床表现 :36例伤后均昏迷。 GCS评分 :3~ 4分者 2 4例 ,5~ 6分者 10例 ,7~ 8分者 2例 ;伤后昏迷持…  相似文献   

18.
1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但经过采取早期、积极的治疗措施,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 Injury,DAl),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目前认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可能是导致颅脑外伤病人伤后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伤残率及死亡率极高,本文对DAI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