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锋  颜钧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3):239-240
冠状动脉搭桥术26例分析肖锋颜钧刘岩韩薇张希涛李鸣胡大一1994年9月至1995年9月,我们为2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人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男性23例,女性3例。年龄46~74岁(平均59.8岁...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搭桥术(以下简称CABG)是当代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CABG可在低温体外循环(以下简称CPB)下进行,也可以在非CPB下进行。我院于1999年1月在非CPB下行4例CABG,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的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全部采用正中切口,选择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作血管桥,平均远端吻合口(3.88±0.62)个,其中9例不适合体外循环,2例前降支走行于心肌内,4例合并左室室壁瘤,2例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均安全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及围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8±2.6)天,9例术后6月冠造血管桥通畅,EF值平均增加(10.8±3.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岁)中三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4例,左主干病变2例。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搭桥3.32支。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20例,全动脉化搭桥3例,序贯式搭桥16例。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2h,8例病人(31%)未输血,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3例。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症状缓解。结论:选择合适患者及相应术式,充分再血管化,重视围术期处理是外科治疗冠心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凌庆  陈华蓉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10,16(6):686-688
目的:总结成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4月至2010年2月共施行CABG术212例,同期行心脏瓣膜20例,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6例,室壁瘤切除8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例,粘液摘除术1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TCA)后再狭窄、堵塞3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致心脏破裂修补术4例。结果:本组住院死亡9例(4.2%),死亡原因包括:急性心梗行支架置入术后低心排在主动脉球囊反博仍无效下急诊搭桥术2例(1%,2/5),肾功能衰竭2例(1.5%),严重心律失常1例(1.5%),严重肺部感染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0.4%)。随访147(69.3%,147/21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死亡3例,原因均为严重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Ⅰ级95例,Ⅱ级65例,Ⅲ级41例9例,Ⅳ级2例。结论:CABG手术随着手术和术后治疗经验的成熟,其安全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普及,由其并发症而需急诊搭桥的病例有所增加,这部分手术死亡率较择期手术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3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11例,其中并发室壁瘤4例,ASD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后左主干狭窄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例。结果:共移植血管81支,平均每例2.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早期死亡,3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及并发症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1997~ 2 0 0 0年 ,我们对 1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者 1 3例 ,均为男性。年龄 5 3~83岁。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显示单纯左主干病变 1例 ,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病变 4例 ,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病变 8例 ,合并左室壁瘤 3例。按 KILLIP分级 ,泵功能 2级 8例 ,泵心功能 3级 5例。心排指数 ( EF) 0 .2 5~ 0 .86。其中EF<0 .6有 6例 ,手术搭 1根桥 2例 ,2根桥 3例 ,3根桥 8例。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6例 ,肺间质水肿 3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0~ 2 1小时 (…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广东医学》2002,23(2):115-115
自从 1 953年Gribbon研制的体外循环机问世以来 ,常规的心脏外科手术大部分需要在体外循环下来完成 ,冠状动脉搭桥术也不例外 ,由于体外循环有为数不少的并发症 ,心脏外科医生又重新采纳了这种古老被放弃的手术方式———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 1 939年 ,Beni首次成功地为 1例冠心病患者完成了非体外循环单支冠状动脉搭桥术。自1 997年以来 ,这种手术方式被多数心脏外科医生接纳 ,目前很多心脏外科医生利用这种手术方式完成搭桥手术。1 OPCABG的优点  减少脑卒中率 ,利用体外循环完成冠脉搭桥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外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全部胸骨正中切口,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25例。平均搭桥3.1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06分钟。结果:全组2例死亡,病死率为6.7%,2例术后心功能恢复不满意为Ⅲ级。结论:基层医院或刚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位,一定要严格选择手术病例,注意年龄,左室功能、冠状动脉血管条件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最好在体外循环下行准确可靠的血管吻合,以求冠状动脉充分的再血管化;加强术后管理,以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罗勇  张力  陈剑  袁武  黎新建  王伟  曹安强 《西部医学》2012,24(11):2122-212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近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74例冠心病并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支血管病变19例,双支血管病变54例,三支血管病变201例,左主干病变的36例。结果全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搭桥3.14根,全组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冠脉搭桥手术1例(0.36%),术前放置IABP辅助4例(1.46%)患者,术后顺利停用IABP。离开手术室无需用正性肌力药物196例(71.5%),须用多巴胺泵入维持血压78例(28.5%)。术后4~108h,平均(8±5.5)h拔除气管插管。胸腔引流量280~1200ml,平均(415±260)ml;输血0~1600ml,平均(260±107)ml;住ICU时间0.7~50d,平均(1.8±0.8)d;术后8~50d,平均(14.8±5.5)d出院。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1例(4.01%)。出现轻度精神症状57例(20.8%),全组无脑中风,感染59例(21.5%),出现心房纤颤77例(28.10%)。术后随访0~96个月,平均(35±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随访超过6个月的236例患者中223例(94.5%)无需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13例(5.5%)需少量口服硝酸甘油类药。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有效,更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涂远荣,郭祥云,林金廷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例报告1993年12月我院为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获得成功。术后随访8个月,患者情况良好,其中1例已恢复体力劳动。本文就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谈点体会。1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3月-2008年6月对38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236例,其中同期行室壁瘤切除9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5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置换42例,双瓣置换16例,人工血管置换7例;非体外循环(OPCAB)149例。结果:共移植血管桥1 271支,平均3.3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6%;1例人工血管置换术后2个月死于脑栓塞,5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急性心肌梗死6例,经积极溶栓对症治疗痊愈;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术后随访216例,随访3~56个月,平均(32.5±11.2)个月。结论:对有冠状动脉搭桥术指征的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远期效果良好,充分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3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处理的体会.方法:39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31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同期瓣膜置换3例、室壁瘤切除2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发胸闷、下肢浮肿,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可正常生活.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17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年龄41~77岁。其中三支血管病变占62.6%。一条静脉搭2~7支桥,人均搭桥4.0支。术后早期死亡率1.2%。文中着重介绍了大隐静脉序贯式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mfting,OPCABG),由于不需体外循环,减轻了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少,住院费用大大降低,已成为当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热点术式之一。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施行OPCABG手术28例,均获得成功,现将麻醉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间,对26例冠心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20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6例采用非体外循环技术.术中搭桥1~5根,平均(3.3±0.6)根.采用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搭桥术,其中2例桡动脉搭桥,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平均时间为(11.5±6.8)小时,其中6例早期拔管.结果死亡1例(占3.8%),术后并发出血1例,胸腔积液2例,反复发作房颤1例,再发心绞痛1例,25例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均消失.结论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乳内动脉桥的应用,术后良好的心功能维护,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在条件成熟时,可有选择地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胸正中切口5例,左前外侧切口1例,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2例,搭桥1支4例,搭桥2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均未输血,平均住院费用3.4万元。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不需要输血,手术创伤小,费用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2年3月51例冠心病患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21)和传统体外循环组(n=30)。将两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显少于体外循环组,并且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其他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体外循环组。两组平均随访9.6个月,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