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3例报告)林明,蔡洪斌,曾开淇,陈正挺,邹祖良关键词:X综合征,心绞痛,冠状血管,造影术X综合征系原因不明发作性劳力型心绞痛,而其冠脉造影正常。本文报道3例,探讨其发病的机理、临床表现与治疗。1病例简介例1女性,49岁。劳累...  相似文献   

2.
X综合征简介     
X综合征简介X综合征的描述只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由KemP命名并获认可。目前对X综合征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为凡是冠脉造影正常的胸痛者;狭义概念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即①有典型心绞痛发作;②次极量运动试验阳性;③冠脉造影正常,④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3.
吕萍  李自成 《广东医学》2003,24(2):212-213
1973年Kemp[1] 首次将冠脉造影正常时出现的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称为“X综合征”。晚近发现本症患者心内膜有斑片状纤维 ,无浸润物质 ,提示可能是微循环异常所致 ,故Cannon等建议称其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endotheliumdependentvascularrelax ation ,EDVR)障碍与其密切相关。1 临床表现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多为典型劳力型心绞痛 ,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可缓解。但…  相似文献   

4.
1 命名与分类1.1 命名:1973年Sampson描述了一种严重的持续地可导致AMI的心绞痛综合症,并命名为“濒临心肌梗塞”。70年代本综合征由Folwer命名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并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用。其间曾先后采用过的名词有中间综合征、急性冠脉不全、梗塞前心绞痛等[1]。1.2 分类:目前关于UA的分类尚无统一意见。1988年Bashour[2]将这种心绞痛命名为“不稳定性缺血综合征”,并分为5种类型:①恶化性心绞痛;②休息时心绞痛;③梗塞后心绞痛;④梗塞前有症状心肌缺血;⑤无Q波心梗。1…  相似文献   

5.
X综合征(附4例报告)浙江省建工医院(310005)奚中堪X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的发作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心电图和(或)运动试验阳性,放射性核素检查示心肌缺血表现,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一组综台证。1967年Lisoff最早报道一组心绞痛...  相似文献   

6.
X综合症     
196 7年Likoff[1] 等报道一组具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发作、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 ,1973年Kemp[2 ] 将此类心绞痛命名为X综合症。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 ,对X综合症作一概述。1 诊断曾一段时间 ,X综合症诊断较为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将冠脉造影正常的胸痛均统称为X综合症 ;而有人认为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中 ,只有运动试验阳性者可做出本病诊断。据目前文献报道[3] ,对X综合症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 ;(2 )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 ,ECG静息或运动阳性 ,ECT示心肌缺血等 …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Likoff等首先报告了一组女性患者,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症状且运动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1973年Kemp将冠脉造影正常时出现的劳累性心绞痛称为“X综合征”。1988年Cannon和Epstein经过研究建议将此综合征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就此病近几年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X综合征2例报道王继荣,柴颖儒山西省人民医院心肾科X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的发作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而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一组综合征。我院通过冠造发现2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49岁,心绞痛史3月至半年...  相似文献   

9.
心脏X综合征诊疗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冠脉造影可准确地诊断出心脏X综合征。该征也有心绞痛的表现,但其预后与冠脉狭窄引起的心绞痛迥然不同。为提高对本征的主一文主要阐述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了近3年来的有关文献和新出版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了近3年来的有关文献和新出版的专著,全面地综合了有关心脏X综合征的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结果:传统的认识本征的特征是冠脉造影正常。然而,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冠状 动脉造影技术的开展,发现有不少中年以上妇女,有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却正常,既未发现有冠状动脉任一分支管腔狭窄,也未发现有冠状动脉痉挛。有人称这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也有称之为“X综合征”,即至今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这种“X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可有心绞痛表现,多数发生于白天劳累后,呈胸前区闷痛不适,胸痛时间较长,可达30  相似文献   

11.
唐士敏  毛洪 《医学综述》1999,5(10):451-452
<正>1 对X综合征的认识 1967年Likoff最早报道了一组有劳累性心绞痛、EKG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检查正常的女性患者。1973年,Kemp首先将其称为“X综合征”(Syndrome X)。近20多年来,国内外作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进步。由于其往往表现为劳力性胸痛及EKG运动试验阳性,人们对胸痛的来源首先考虑在心脏。对这些患者采用心房快速调搏和注射麦角新碱后重复调搏证实,多数有冠脉阻力增加,故推论冠脉阻力增加位于目前造影技术尚不能显影的小血管,即冠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治疗心绞痛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三类.本文对此三类药的选择指征提出意见.心绞痛可因心肌需氧超过供氧或供氧急剧减少所致,前者主要系冠状动脉有严重损害;后者以冠脉痉挛为主,它可发生在正常冠脉(致变异型心绞痛)由于临床一时不易分清病因而凭经验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对冠状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β  相似文献   

13.
变异型心绞痛是Prinzmetal等于1959年首先报道和命名的,其主要特点是心绞痛多发生在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运动和情绪激动并不诱发,发作时心肌缺血部位的ST段抬高。当时认为是由于某一支冠状动脉主干有狭窄,同时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自从冠状动脉造影术普遍应用以来及心电图记录技术的进展,发现变异型心绞痛并不少见,也证实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但有的患者冠状状动脉病变并不严重,甚至正常。冠状动  相似文献   

14.
在因有心绞痛症状发作而进行冠脉造影的病人中约有10%~20%心外膜冠状动脉正常。广义上讲,所有临床有胸痛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均可列入X综合征。本文对48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简称X综合征组)与45例有劳力型心绞痛发作.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QT离散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猝死3组,各组分别为30、30、12例;另有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间期,然后用QTmax-QTmin得出QTd,并用心率校正得出QTcd。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QT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QTd增大与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诊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以下简称冠造)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冠造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发现不少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冠造正常或接近正常.在美国每年约有 100 万人次进行冠造,其中 10% 以上结果正常,女性患者冠造正常者为男性的 3 倍[1].冠造正常的胸痛患者包括漏诊的冠脉病变、非心源性胸痛(如反流性食管炎、肌肉骨骼病变)、非冠心病性心源性胸痛(如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病变)和少数的冠脉微血管功能紊乱(X 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冠状微小血管疾病也称为微小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本身无明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是冠状微小血管有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异常,使冠状动脉贮备功能不足,临床可有类似缺血性心绞痛的表现。以前由于病因不明曾被称为X综合征。血源性碎块、微栓塞、气栓、脂肪检、转移瘤、败血症等可造成冠小血管栓塞,引起冠状微小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进行血尿酸水平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MMP-9)、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二者在冠心病预测中的意义。方法79例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30例、稳定心绞痛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9例(不稳定心绞痛1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4例)。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冠脉积分统计。采用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左侧IMT水平三组间相互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IM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左侧IMT水平与冠状动脉积分有明显相关性,右侧IMT与冠状动脉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9、IMT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冠脉介入危险性和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选取无冠心病史健康查体者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NT-proBN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冠脉造影检查得出冠脉病变积分,比较各组NT-proBNP水平,并对冠脉病变积分、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与冠脉病变积分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有明显正相关性(r=0.612,P=0.015;r=0.575,P=0.016);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心功能NYHA分级有明显正相关性(r=0.719,P=0.00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与心功能改变有一致性(r=0.351,P=0.018)。结论:血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危险评估的预测指标,并可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可能提示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