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小脑顶核刺激具有调节和扩张血管的功能,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但其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尚不明确。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的保护作用机制。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康复室及超声波室联合进行的课题研究。对象:2001-02/2002-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住院的年龄&;gt;60岁的4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既往有脑出血或脑梗死、心房纤颤及其他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小脑顶核刺激+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为常规治疗组。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和肱动脉充血反应法,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主要观察指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结果: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59&;#177;3.32)%增至(10.34&;#177;3.1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9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68&;#177;3.20)%增至(5.10&;#177;3.2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72,P&;gt;0.05),治疗后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1,P&;lt;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后肱动脉内径反应性血管充血功能明显改善,由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改善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χ2=23.67,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5.14)比(8.98±6.34)分,t=14.57,P<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0.32)分比较(t=9.47,P<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t=14.76,P<0.01,下肢t=10.24,P<0.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0.01,下肢t=5.61,P<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小脑顶核刺激具有调节和扩张血管的功能 ,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量 ,其机理可能是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刺激以及通过脑循环和脑血管自动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1 ] 。但目前尚未见到小脑顶核刺激能否改善脑血管内皮功能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和肱动脉充血反应法 ,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低频电刺激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以探讨其对老年TIA患者血管的保护作用机制。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 2 0 0 1年 2月~ 2 0 0 2年 1 0月于我科住院的 44例 60…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患者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血流的变化情况,探讨慢性脑缺血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门诊与病房的MCI患者30例,符合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提出的MCI诊断标准及国内张明圆等根据文化程度对痴呆的评分标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无神经功能缺损。30例MCI患者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10d,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CI患者治疗前TCD检查异常率为90%(27/30),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为(58.7±9.9),(38.7±8.1)cm/s,比治疗前犤(43.6±8.9),(28.6±5.1)cm/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69,5.376,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MCI患者脑血流量,可能对MCI患者的认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糖尿病(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测定61例DM患者肱动脉血压计袖带阻塞前后及舌下含服500μg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的改变.结果 DM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与病程明显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即可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7.
背景文献报道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由于眼部组织血供和脑组织血供关系密切,电刺激小脑顶核是否也能增加脉络膜、睫状体的血液供应呢?目的评估刺激小脑顶核对改善青少年近视和眼调节功能的作用.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跟耳鼻喉科医院的眼科门诊.对象1999-12/2000-12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8名轻度近视儿童,男6例,女2例;年龄9~12岁.干预用刺激小脑顶核的方法对受试者实施电刺激.检测颈动脉及跟视盘血流参数,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刺激前后的单双眼相对性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循环动力学检测刺激前后颈动脉血流速度.②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检测刺激前后视乳头血流.③眼调节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8名受试儿童刺激前双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负相对性调节、正相对性调节分别为(4.83±1.42)D,(12.21±4.24)min-1,(2 62±0.56)D,(4.19±0.90)D,刺激后1个月分别为(5.72±0 34)D,(21.20±4.30)min-1,(2.84±0.61)D,(4.28±0.92)D.刺激后1个月的调节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通过体外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改善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但对于调节功能的改善与眼屈光发展的关系,以及是否能延缓近视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和β受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方法经2周导入期后,将4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27例)和卡维地洛组(21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静脉血测定空腹胰岛素及空腹血糖,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治疗前后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贝那普利和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1);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前降低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前显著升高(P<0.05~0.01)。肱动脉内径的基础值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10.53±8.01)%,(10.90±7.96)%]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变化率[(13.89±2.74)%,(14.12±2.99)%]较治疗前[(2.67±1.90)%,(2.70±1.80)%,(6.52±2.51)%,(5.98±2.49)%]均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贝那普利和卡维地洛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其非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实验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可遗留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提出脑血流量及其分布与认知活动关系密切的假说.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验证其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科、神经电生理室、核磁室.对象选择2002-01/2003-06在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和门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5例,均为男性,右利手,年龄45~78岁,平均(68.1±8.4)岁.对照组33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男性,均为右利手,年龄45~77岁,平均(67.8±8.6)岁.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老年认知功能量表[包括定向、识记、广度、回忆1(有无联系)、长记忆、动物名、划销与计算、分类与类同、临摹、语言和回忆2(有无关系)等11项内容,根据原始分查不同年龄组的T分转换表,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再根据受试者的教育水平查教育T'分表,消除教育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根据T'分及百分位水平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认知功能越差]对两组对象进行检测评估,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事件相关电位检测结果.②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检查结果.③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结果3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3例正常体检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检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336.2±34.2)ms,(311.3±44.2)ms,t=5.945 3,P<0.05 ].②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检查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广度、回忆1、长记忆、动物名、计算、回忆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9.7±11.9),(47.4±12.0)分;(54.5±14.8),(61.8±14.5)分;(61.1±7.8),(64.7±1.7)分;(59.4±11.0),(64.7±8.8)分;(50.0±14.7),(58.1±14.2)分;(44.6±15.4),(53.2±17.8)分,t=4.151 0~7.292 8,P<0.05~0.01].③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3例(94%,33/35)脑动脉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狭窄和闭塞.其中椎动脉广泛性狭窄占54%(19/35);大脑前动脉(双侧)、中动脉(双侧)、后动脉(双侧)狭窄和闭塞的分别为40%(28/70)、59%(41/70)、47%(33/70);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双侧)狭窄和闭塞的分别为5.71%(2/35),5.71%(4/70).结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并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尤以记忆损害突出.②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持久的脑血流低灌注与此密切相关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X^2=23.67,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177;5.14)比(8.98&;#177;6.34)分,t=14.57,P&;lt;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77;10.32)分比较(t=9.47,P&;lt;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lt;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lt;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lt;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忙14、76,P&;lt;O.01,下肢归10.24,P&;lt;O.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lt;0.01,下肢t=5.61,P&;lt;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估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但这种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估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 设计病例-对照. 单位一所市级医院超声科和心内科. 对象选择2001-05/2002-03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高胆固醇血症组2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组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男12人,女8人.所有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 方法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测量采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患者休息至少10 min后测量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流量.然后用袖套式充气带在肘关节以下加压300mmHg,持续四五分钟,突然放气,测量放气后15 s时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再休息至少15 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400 μg,三四分钟后,再次测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然后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观察3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体检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结果高脂血症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5.4±3.0)%,(3.8±2.4)%,(11.3±3.1)%,P<0.05],其中以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降低最明显.而3个患者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分化生长因子-15(GDF-15)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95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目标剂量(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分为A组(高剂量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d,n=50)和B组(低剂量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d,n=4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NT-proBNP、GDF-15及Cys-C水平、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ED)]、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任一时间点LgNT-proBNP、GDF-15及Cys-C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LVEDD、LVSED水平低于对B组,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肱动脉充血后血管内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肱动脉、NO水平高于B组,ET-1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逐日加量治疗心力衰竭能可明显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GDF-15及Cys-C水平,抑制心肌重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化,术后3、6个月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3例(90.3%)患者B超下PTA术成功。术后患者的内瘘狭窄出内径、透析泵控血流和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3.65±0.47) mm、(249.5±25.4) mL/min、(986.9±191.7) mL/min,均较术前[(1.59±0.39) mm、(105.5±21.6) mL/min、(335.6±174.3) mL/min]显著增加,而术后患者的静脉压和PSV为(98.9±14.8) mmHg、(272.8±130.7) cm/s,均较术前[(179.9±15.1) mmHg、(415.6±152.4) cm/s]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首次B超引导下PTA术后3、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初诊中老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状况。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12月~2014年9月之间我院收治的44例初诊中老年ED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两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计算3种状态下2组患者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 结果 两组受检者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受检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再次进行诱发,结果显示2组受检者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初诊中老年ED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显著降低,采用超声检测能够有效确定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尽早发现无症状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将高血压脑血管病研究中建立的6项新指标运用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诊断研究中,能对原检测指标不能反映的全脑11条血管的整体的质与量的状况有较准确的评价.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新指标对TIA的评估价值,弥补了原指标的不足.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116例研究对象均为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收治的TIA患者(TIA组)和同期98例体检的健康者,采用与计算机连用的方法,对两组214例受试者2354条脑血管进行新旧指标的对照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经颅多普勒检测新、原指标比较.结果用经颅多普勒新指标检测,在无明显脑功能损坏情况下,116例中110例(94.8%)异常,20例(18.1%)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改变.正常组与TIA组原指标比较TIA组的搏动指数增高,椎基底动脉的脑血管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明显减慢,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差异性意义(t=1.97~2.89,P<0.05;t=3.1~11.59,P<0.01);频谱形态可见收缩波圆钝,S2>S1,峰时后延.正常组与TIA组新指标比较TIA组中81.8%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的反弹高度、紧张度、平均收缩速度、缓慢指数明显降低,压力指数、脑血管负荷指数增高.TIA组中的18.2%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低者的反弹高度、紧张度下降、平均收缩速度、缓慢指数明显减缓,压力指数、脑血管负荷指数明显增高(t=2.14~2.6,P<0.05;t=2.85~14.4,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测新指标较旧指标能更全面、准确地诊断TIA.  相似文献   

16.
张海柱  胡大一  宋先忠 《临床荟萃》2009,24(18):1571-1573
目的观察终止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术后血脂水平以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i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于术后短期停药,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肱动脉直径、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以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术后停药与停药前比较,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明显减小(6.3±0.2)%VS(11.2±0.5)%,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减低(4i2.6±50.4)%VS(568.7±47.6)%(均P〈0.05);血清NO减少,内皮素增加(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术后停用他汀治疗可损伤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建议术后早期恢复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刺激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影响。方法:老年VBI急性期患者72例,分为药物组33例和综合组39例,均每日给予盐酸丁咯地尔200mg静脉滴注,综合组加以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综合组治疗2-7d时,临床症状即出现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双侧PCA、VA和BA的Vm均增加,综合组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供血不足区域的血流灌注并对脑组织和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有助于老年VBI患者症状的早期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多数药物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自发现刺激小脑顶核可使大脑血流量增加后,一些作者相继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上使用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并取得疗效.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材料为雄性Wistar老龄大鼠44只(>12月龄),体质量300~400 g.干预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2个月组、缺血4个月组;每组12~14只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动物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各组动物随机均分为FNS和非FNS两种处理.前者将电极插入双侧小脑顶核(以前囟为原点,坐标为P11.8,L 0.5,H 5.7,单位mm),并以电流强度50μA,频率50 Hz的直角方波脉冲连续刺激30 min,后者只插入电极,不予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用电脑控制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记录灯光刺激大鼠即完成穿梭动作的主动回避反应和经电刺激才能完成穿梭动作的被动回避反应.结果大鼠学习能力检测的被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15.3%,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8.7%;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2.6%,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38.3%.大鼠学习能力的检测的主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4.8%;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60.1%,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62.4%.慢性前脑灌注不足2个月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4个月后更明显;电刺激痴呆大鼠小脑顶核后,学习及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提高更明显.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痴呆的大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力超声评价川崎病后肱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分析川崎病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对晚期内皮功能异常有作用。方法 :评价 3 9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 17例健康对照者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 :反应性充血所致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川崎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0 0 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所诱导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49)。反应性充血诱导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接受和未行丙种球蛋白治疗者无显著性差异 (P=0 .3 3 )。结论 :反应性充血诱导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 ,提示川崎病后存在周围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周围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