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又称“经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陈霞老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尤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师学习,现将老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断前后诸证也称为“绝经前后诸证”,在现代医学中叫做“更年期综合征”“绝经综合征”等,指的是女性在绝经前后因性激素减少而产生的身心症状,是女性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常见疾病。以往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该类疾病,虽然能够快速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但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例如提高心脏及乳腺疾病的发生风险,且该治疗方式属于外源性激素补充方式,无法从内部激发女性潜能。定经汤可治疗多种女性妇科疾病,尤其在月经紊乱中效果显著,定经汤加减化裁后能够调理肝肾阴阳,调节内分泌。本研究通过对经断前后诸证概况分析,研究定经汤加减在经断前后诸证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女性健康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1])。"七七"之年为围绝经期,肾气渐虚,冲任虚衰,天癸渐竭,由此可于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即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临床  相似文献   

4.
<正>女性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衰竭,阴阳失衡而致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红、情志异常等身心症状,称为"经断前后诸证",即西医"围绝经期综合征"。对中医心身疾病治疗经验丰富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赵志付教授认为,经断前后诸证属中医"虚损""脏躁""郁证"等范畴,临床以阴虚火旺、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常见,并运用其独创的刚柔辨证理论治疗该证,疗效显著。笔者跟随赵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益匪浅。兹将赵师对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学里属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郁证"、"脏躁"等范畴。传统中医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多根据"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理论,认为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引起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笔者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情志不宁等症状,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亦即西医所谓的“绝经综合征”。围绕绝经前后出现的证侯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数月,长者可以迁延数年,甚至可以影响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本文是笔者在跟随导师张庆文教授学习期间关于导师对本病治疗方面的经验总结,现将导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中医亦称“经断前后诸证”[1],西医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围绕绝经前后出现的证候轻重不一,参差不齐,持续时间短者数月,长者可以迁延数年,甚至可以影响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现将跟师期间导师治疗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即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  相似文献   

9.
经断前后诸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既往医家大多从肾论治,认为肾虚为经断前后诸证的病理基础,但有医家提出肝郁是经断前后诸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理论基础和临床分型诊治阐述肝和经断前后诸证的辩证关系,以期说明从肝论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丰富经断前后诸证的中医药临床诊治,提高经断前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春娣 《河北中医》2005,27(11):838-839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常见的有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等。现代医学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笔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绝经前后诸证之心悸症状的病机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叫"经断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称为更年期综合证.  相似文献   

12.
梅慧  杨鉴冰 《陕西中医》2014,(11):1544-1545
目的:总结导师运用中医辨证思路治疗妇女经断前后诸证的用药经验。方法:跟师临床学习,记录分析杨鉴冰教授对于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论治思路的见解,归纳导师对经断前后诸证发病机理认为肾精亏损为主。结论:临床中导师采用自创静心宁汤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妇女一般在“七七”之年,月经终止,称为“绝经”或“断经”。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伴随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群,表现为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头晕乏力、皮肤感觉异常、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据统计,更年期妇女约有85%~90%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多种不适,其中10%~30%的妇女症状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笔者有幸跟随导师曾倩教授实习,随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绝经前后诸症"属中医病名,亦称"经断前后诸症",指妇女在经断之年,先天肾气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将竭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尤其是肾中阴阳失衡,累及心、肝、脾多脏,而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症侯:月经不调、潮热汗出、头晕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认为,经断前后诸证是肾气虚衰、冲任亏损、督脉虚弱、阴阳失调、精血不足等因素所致,其中尤强调精血不足。因此、滋阴疏肝是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重要法则。笔者以一贯煎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效果较好。一贯煎是魏之琇方,始见《续  相似文献   

16.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或丧失,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多因经断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衡而致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面赤潮红,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等症状~([1])。目前多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7.
二仙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精英 《河南中医》2006,26(10):73-74
妇女到了绝经年龄,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逐渐下降,而出现一系列烘热、汗出、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及情志改变等临床症状,现代医学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中医“经断前后诸证”的范畴[1]。笔者运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8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验案3则进行分析,以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更年期综合征又称围绝经期综合症,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妇女在49岁前后月经便开始终止,称为"绝经"或"断经",在绝经前后,往往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群,有的可延续2~3年之久,又称"断经前后诸症",是妇科的常见  相似文献   

20.
张新萍  高伟 《江苏中医药》2011,43(10):12-13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属中医学“经断前后诸证”范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阳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工作20余载,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经验独特。夏师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主,尤以肾阴虚居多,且与心、肝关系密切。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夏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