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郑毓琳(1896—1967),生于河北省安国北娄村中医世家,字玉林,号怀璧,名常见。从小接触中医经典,从父辈学医,自10岁起随其叔祖郑云祥学习针药并读私塾,14岁随父亲郑老勋、叔父郑云祥学习针灸,并拜其舅父曹顺德学习针灸,20岁时又拜身怀绝技的霍老顺为师,精研针灸、气功,22岁的郑毓琳在学成后,先后在安国、博野、安平、保定、北平等地行医,由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茂如、本名旆臣,现年67岁。现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先生十六岁时,因病吐血,经平定县名医王子汉治愈,遂以感慕之心立志学医。初入北京学制药,制法娴熟。读经典,背歌诀,并拜在名医赵树屏门下受业。1942年曾毕业于名医汪逢春等主持的北京市中药讲习所,并在北京市公署中医考试中获及格。1946年参加全  相似文献   

3.
舌沵简歌     
<正> 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昔年学医时,曾读过一些舌诊歌诀,或句多意繁.不易记诵,或论舌议方述药,忽略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为此,在诊务之余,结合个人临床体验,以舌质与舌苔为主,写成简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谭学美,男,68岁,贵州省都匀市人,大学文化,中医世家,原"神农医馆"、"神农百草堂"、"神农诊所"多代单传人(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曾报道),10~13岁和师父吴章奎学医,1958年至1964年在都匀一中读书期间,住在叔祖谭北奎(字金斗)家,叔祖文墨极好,且精通医理,在一中读书数年中的早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中医药,读本的选择尤为重要,合适的读本能吸引读者、启迪思维、引人入胜,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习中医要求有一定的国学文化底蕴,读本内容也是由浅入深、由理论到临床。分析近现代名老中医学医所用读本,可将其分以下几类。1国学读本"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国学基础对于学习中医非常重要。一则能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二则熟读国学读本对于日后形成中医的整体思维也颇有益处。诸多医家幼时都熟读国学读本,  相似文献   

6.
<正> 王传吉,1924年生于山东省长清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从父学医,读经典和各家名著。1948年在济南行医,1953年毕业于济南医务进修学校,曾任济南市第五联合诊所中医师。1958年调到山东省立医院工作,为中医科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医科主任、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现任山东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卫生厅中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学好中医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应走的正确途径;方法: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对的教导中,进行探讨分析与归纳总结;结果:概括出学好中医的条件与途径共五条:热爱中医,不离不弃;重视哲学,底蕴宽厚;勤勉学习,四大经典;编辑歌诀,事半功倍;临床实践,中医之本。结论:邓铁涛教授对中医的热爱之情和学好中医的经验值得后代医者效法。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从事中医工作已四十多年,途中小憩回眸,展望中医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欣喜之余,乐于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经过和体会。“严”字开的头一、严父即严师我幼承家学,六岁读私塾,在老师与家父的严格管教下,熟读四书五经并嗜书法,九岁时曾在街头当众挥毫书写春联,路人得之以求吉利。十六岁与家兄随父学医侍诊。父亲关月波是北京地区名医,擅长内、妇、儿科,对于时令病更有独到之处。他的学术观点倾向于“阳有余、阴不足”的滋阴派。他体  相似文献   

9.
魏老生于世医之家,受其叔父(都昌县名医)的熏陶,从小立志献身于中医事业。酷爱歧黄之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祖国医学,造诣很深。切身体验到学好中医要有“六心,——热心(热爱专业,热爱老师……)、决心、苦心、虚心、慧心、恒心,认为这是思想基础与力量源泉,这里不予赘述。本文仅就魏老的治学方法与体会整理如下。一、五步魏老根据自身的学医经历,认为学习中医著作应按“读、摘、整、用、写”五步循序渐进。“读”是第一步,也是登堂入室的先声,必须下苦功夫读好书。首先泛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甲乙经》等全文,一字一句地理解其  相似文献   

10.
贵州 《家庭中医药》2008,15(1):17-17
宦国维(1908~1986),字运生,号世安,遵义老城人,是国内著名中医。宦世安的祖父宦应清通医道,他识字后便随祖父学医,攻读经典,后跟随与张锡纯齐名的冉雪峰学医,得其真传,造诣深厚。  相似文献   

11.
刊首语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文献是这个宝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当初的《杏苑》开始,《中医文献杂志》伴随着古道热肠的中医人,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数十年读文献、做临床的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医的人,要想打好坚实的医学基础,必须学习中医文献;行医的人,要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参阅中医文献;名医名家,更负有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用文献的形式,留给当代及后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马瑞林     
马瑞林,男,生于1922年2月16日,汉族,中共党员,辽宁省北镇县人。马瑞林,幼读私塾十载。其间,受其叔父老中医马玉甸和族兄马佐泉的熏陶,奠定了学医的志向。后随辽西名医王惠民学习。熟读中医经典著作,颇有心得。自1941年开始悬壶诊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的成才之路。方法收集《名老中医之路》记载的96名名中医和30名国医大师共计122名(含4名重合者)名中医的学医历程,分别从地区分布、成才途径、成才年龄、成才前学医时间、影响最大的书籍、是否从经方入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整理。结果名中医多分布在江苏(21.31%)、浙江(11.48%)等省;成才途径以拜师学习(40.98%)、继承家学(22.95%)为主;成才前学医时间可统计者最多为10~15年(32.81%),其次是6~10年(26.56%);成才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之间(57.58%);名中医中有65.98%(64/122)者将《伤寒论》列为影响最大的书籍。结论本研究为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今庸先生系湖北枣阳人。他幼读私塾,后继承家学随父学医。侍诊之余遍读中医经典及经史子集诸书。悬壶故里后,医术精良,医德高尚,颇有名闻。1954年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深造,后调至该校任教。现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  相似文献   

15.
<正>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名著《脾胃论》是他创立补土学派的奠基之作。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李杲学医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母亲因病误治而死,许多医生连热证寒证都分辨不清却敢来治病。他把母亲的死归咎于自己不懂医,痛下决心要向高明的医师学习,以牢记自己的过失。《东垣老人传》的作者砚坚,用"忠信笃敬"四字概括李杲的为人。这四个字,即  相似文献   

16.
<正>孙浩,原名孙亮臣,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早年随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侍诊左右,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儿科、内科杂症,擅长中医外治法的运用~([1])。现将其运用中药直肠给药的经验总结如下。中药直肠给药法概述  相似文献   

17.
熟记汤头(方剂)是中医的基本功之一,大凡历代名医,无不从此色步。从清·汪昂《汤头歌诀》至现编高校教材《方剂学》都编有歌诀,其头形式多为七言四句,对初学者熟记方剂组成是一个很好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余自幼受父教诲,七至十四岁读于父之私塾。记先父曾言,大文章自六经来,学中医不可不读《四书五经》。故倍加诵读,为学习《内经》等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基础。后入正觉寺街高小攻读三年。毕业后,因家寒无力继续求学,十八岁时在本村以教私塾谋生,并随父专修中医,坚定了学医之志。以精读《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等经典著作为主;继而熟读徐(灵胎)、陆(九芝)、陈(修园)、唐(容川)之著,服膺其各对医学之见地,且深有领会。兼博览《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宗金鉴》、《广温热论》等著作。教书之余,临证颇多效验。  相似文献   

19.
杨艺农,字育才(1900~1969),其父杨纳庵及伯父皆业医。杨老自中学毕业后,即随家父学医,1923年正式行医。1951年参加北京市预防医学班学习,同年参加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京市第一中医门诊部工作,1956年调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他一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待人诚恳,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曾被选为东城区人民代表,区政协委员。杨老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一、弃儒攻医问题朱丹溪初习举子业,曾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学“道德性命之说”。“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格致余论·序》)后许谦病久,亦勉其学医,以为更有利于仁民爱物。基于此,朱氏便中年出家,弃儒攻医。序中追忆学医过程说:“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