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肝理论"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张锡纯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之旨,参《医林改错》等著作,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实诠释了中医的"肝理论"。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辨肝的"体""用"之别,重新阐释了肝的位置、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着重阐述肝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影响,对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进行详细论述,丰富了中医对肝的理论认识,深化了脏腑辨证理论,对指导现今临床实践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3.
《刺齐论》记载于《黄帝内经》,以往对其认识多局限于对针刺深浅的要求。结合历代医家对其注解及自身理解发现,《刺齐论》中可粗见中医对人体解剖层次的理解;阐述了"刺五体"的2种基本的针刺方式,即刺本层而治本层病和刺本层而治他层病;表达了中医治疗的微创原则,提示早在《内经》中就有中医微创治疗具体方法的记载。目前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不仅得到广泛应用,且正进一步系统化、标准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民国时期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进行论述,认为其学术传承表现为对《审视瑶函》等古代文献的承袭发扬和整理改编,其发展表现在医家对内障病症要点的观察和鉴别,提出反对滥用寒凉,强调理气活血等新见解;其在中西医汇通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包括中西眼科名词术语的比较研究,以及教材对西医学解剖生理病名的采纳;其临床成就体现在对沙眼等传染性眼病的重视、多位医家成功开展针拨白内障术,及一些名牌眼药在全国范围内畅销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医的"筋"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其广义之说宽泛且不明确,容易使中医初学者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古医籍论"筋"得出筋是骨骼肌系统;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的解剖学书籍和医学著述内容得出当时筋的解剖认识从骨骼肌扩大到平滑肌和心肌;通过分析现代各医家对筋含义的认识和借鉴田进文对肝藏的解剖生理基础进行研究,指出广义之筋的不合理性,并得出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是肌肉系统的结论,即指骨骼肌系统、平滑肌系统和心肌系统。通过探析筋的解剖实质,引出古医籍中"筋"和"肉"非指同一物质,且"筋"同"经筋"虽极为相关但仍有差异。明确中医"筋"解剖实质可以促进中医基础和临床向前发展,使中医的筋概念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更完整地体现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6.
"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前言“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是基于中医学对“脉”的论述,探讨脉络病变与血管病变相关性而提出。《内经》记载:“若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可见中医对“脉”的认识基于解剖学的发展,在形态学上与西医学血管  相似文献   

7.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中医学功底深厚。他对近代中、西医学理论与诊疗认识客观而颖悟,其中西医汇通成就主要在诊断学层面。吴瑞甫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认识解释中医四诊的科学原理,尝试建立系统化中医诊断学体系,并挖掘中医学舌诊、脉诊的精髓。吴瑞甫之中医客观化、系统化诊断学体系成就,虽未超过朱沛文解剖生理学的高度,但总体而言,他无愧于"近代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中医典籍最先涉及胰腺组织的是《难经》所述之"散膏"。明清西学东渐,催化了我国医界对"胰"的进一步认识。康熙朝满文人体解剖图谱《钦定格体全录》是首部描绘胰脏解剖结构的入华西学著作,此后合信《全体新论》、德贞《全体通考》等描述胰脏的形态、功能,产生之影响更为广泛。从散膏到甜肉,从至膵,中医对于胰的认识有着动态变化、逐步发展的过程。建议在中医传统脉络下,基于脾胃理论的整体框架,拓展胰的属性、脾胰关系、胰与命门等问题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10.
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均认为"自汗多阳虚,盗汗多阴虚",黄青松导师喜用山茱萸治疗汗证,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肝虚自汗",并自创来复汤治疗,其思维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和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围绕《黄帝内经》"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到《难经》"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直至《针灸甲乙经》中明确心经原穴为神门穴的古籍记载,指出心包经原穴大陵穴作为心之原穴源于心包代心受邪理论,心经原穴的演变过程是中医发病理论以及腧穴理论发展的必然。古籍记载大陵与神门均可治疗与心、神志相关的疾病,现代研究说明二者对心功能均有调整作用,同时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亦有一定的影响。心之原穴由大陵穴演变为神门穴不仅丰富了针灸腧穴理论,而且拓宽了中医心与神志病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文献探讨“脾”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关中医文献中均把中医"脾"叫做"膵",膵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胰.到底中医的脾在中医解剖学上指的是哪一个器官?又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哪个器官?这是研究中医脾的学说、研究脾的病理生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从古代中医文献中探讨一下.现存中医最早著作之一《内经》中已出现脾的概念,但未见描述它的解剖部位,仅在该书《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供一条线索:"脾与胃以膜相连".从该书《灵枢·经水篇》"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看来,该书所述脏腑一定有其解剖学根据,从现代解剖学材料看,胃与其周围若干器官相接触,在胃的各邻接面上,有由系膜构成的肝韧带与肝相连,胃结肠韧带与结肠相连,胃脾韧带与脾相连,唯独没有韧带(系  相似文献   

13.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14.
对傣医学中"心"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傣医对于"心"的认识是丰富和深刻的,除了建立在动物的实体解剖上的解剖形态的认识,还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和借鉴佛教"心性论"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功能上的认识。傣医对于心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对于心功能的认识和应用与中医学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人体临床生理病理的实际出发,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心"相关的条文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心"在仲景书中的含义不等于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心",而是指代胸骨剑突下端空软处的解剖部位。基于对"心"的再认识,提出在原文中"心烦"非指烦躁不安,而是指胃中搅扰欲吐;"心(中)悸"并非指心中悸动不安,而是指胃脘部跳动而引起空虚烦乱之感。厘清这些基本概念,为理解与之相关条文的病机、方剂的功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首届全国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对《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历代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病由心生之"的总括,强调《内经》"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的论断,简述如下。1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认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其观点主要有三:其一,认为原文有误。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认为本条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其"心"、"火"二字互易,将其改为"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中西医学对于毒性的概念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中医与西医学对于毒性的不同认识,现就中医对于毒性的认识阐述如下。1中医对于毒性的认识1.1毒性是指药物的偏性中药毒性的认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的,而中医对于毒性的概念与认识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现代专家学者一般将中医对毒性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1]。最初人们药毒不分,西汉以前将"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故《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  相似文献   

19.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世医家围绕"心主神志"及"脑主神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心主神志存在其科学性,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理论研究及现代科研进展方面展开详述。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