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支气管肺癌22例,恶性淋巴瘤4例,尿毒症行右前臂动静脉内漏透析2例。经右侧股静脉穿刺插管,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28例患者中26例成功置入28枚支架,其中1例置入3枚支架,复查造影显示上腔静脉血流恢复,术后患者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上腔静脉阻塞严重,未能通过导丝,另1例患者术中导丝穿通血管,未置入支架。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迅速恢复上腔静脉血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3.
4.
近年来 ,创伤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我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创伤性诊疗技术的普及、交通发展及社会治安等因素是其主要原因。创伤性血管病变的病因分为穿透性损伤、钝性损伤和医源性损伤 ,可引起血管破裂或断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等血管病变。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 ,就开始采用腔内技术的栓塞疗法治疗四肢小血管的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 1 991年Parodi等[1 ] 首次报道应用人工血管内支架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之后 ,Becker等[2 ] 和Martin等[3] 相继将该技术引入创伤性血管病变的治疗中 ,应用带人工血管的Palmaz支架治疗锁骨…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血透通路失去功能的重要原因。腔内治疗微创、安全、有效,在血透通路血栓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清除血栓、解除血管狭窄和闭塞是血透通路血栓腔内治疗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血管腔内治疗应对血透通路血栓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血透通路血栓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细节尚需完善,谨慎预防并发症,很多学术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血管腔内治疗在血透通路血栓形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做一总结并分析,对相关争议问题进行剖析,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血透通路血栓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 CT 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布加综合征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CT 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其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病变累及下腔静脉者(Ⅰ型和Ⅲ型)69例(74.19%),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者34例(49.28%);肝静脉受损者(Ⅱ型和Ⅲ型)59例(63.44%),肝静脉隔膜形成者15例(25.42%);另有2例患者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均有隔膜形成。56例(60.22%)患者存在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39例(41.94%),脾脏肿大73例(78.49%),腹水36例(38.71%),肝脏尾状叶增大8例(8.6%),肾静脉血栓形成6例(6.45%)(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男性4例,女性1例)。结论 CT 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布加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对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诊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主动脉夹层(AD)在临床上不常见,但其发病凶险,许多患者死于院外或未明确诊断,约有1/3的患者表现为受累系统器官的症状。有些患者无发病体征,即使有体征,也是复杂多样的。临床上应高度警惕,以便对AD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AD的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控制血压、外科手术。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用于治疗AD已取得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临床经验,其微创优势已被证实。但国外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血管腔内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价。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器材创新方面,使解剖复杂尤其是需要杂交技术完成的夹层得到更加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病变(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lesion,NIVCL)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3423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其中NIVCL 107例,腔内治疗89例。在腔内治疗的89例中,男48例,女41例,年龄30~73岁,平均(55.9±10.1)岁;左下肢68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4例。手术均采用经患肢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受压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对其中83例合并浅静脉曲张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15.7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100%。随访期间,患肢肿胀缓解率89.0%(73/82),溃疡治愈率94.1%(16/17),疼痛缓解率82.6%(19/23)。1例术后1年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再次行硬化剂治疗后静脉曲张消失;另1例术后3月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予抗凝、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腔内治疗NIVCL安全有效,在疾病进展至血栓形成前早期诊治NIVCL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支架打通狭窄或闭塞2例,PTA联合支架置入术4例。结果5例患者的腔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22mmHg。1例腔内治疗失败,导丝无法打通闭塞段动脉。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1~19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PTA和支架置入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损伤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7例血管损伤性疾病采用腔内治疗术,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动静脉瘘2例,闭合性动脉破裂3例,动脉损伤修补后狭窄1例。使用覆膜支架6枚,弹簧支架1枚。结果本组7例均技术成功,支架种植后血流通道重建良好,病变损伤部位均得到有效覆盖。所有病例随访3~30个月,无肢体缺血、出血、肿胀及支架移位、断裂、血管明显狭窄、再损伤等表现。结论腔内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血管外伤的手段,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的219例患者施行隔膜切除术,切开下腔静脉,以球囊阻断病变远心端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血流,直视下切除下腔静脉隔膜,取出繁衍血栓,解除下腔静脉阻塞,术后辅以抗凝祛聚治疗。结果:213例患者取得了明显的近期疗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97.5%,死亡6例,病死率2.5%。随访6个月至9a,临床症状复发20例,复发率9.1%。结论:直视下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术是治疗是腔静脉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C形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对88例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人工血管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C形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脾动脉结扎或脾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36cmH2O(31-45cmH2O,1cmH2O=0.00098kPa),分流后为26cmH2O(21-33cmH2O)。平均下降10cmH2O。3例死于术后并发症;8例发生乳糜漏,于术后5d-3个月恢复正常。74例随访0.5-7a,无肝性脑病和复发出血,腹水消失61例,明显减少13例,彩超检查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此手术方式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简单,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式Z stent在布 加综合征 (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二家医院的 12例BCS。全组病例在手术前均作彩色Doppler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选择支架类型。术中在DSA监视下作腔静脉造影 ,破膜、扩张。然后正确置入带有标记的改良式支架 ,将缺口部分的一侧对准肝静脉开口处 ,再作腔静脉造影和 (或 )肝静脉造影 ,确定支架放置部位是否正确。本组 12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或节段性阻塞 ,全部使用改良式支架。结果 破膜扩张后下腔静脉压由 2 7.3 3± 4.12cmH2 O降至 18.67± 5 .0 7cmH2 O(P <0 .0 1) ,放置支架后下腔静脉压由 18.67± 5 .0 7cmH2 O降至 11.42± 2 .11cmH2 O(P <0 .0 1)。随访 2 .5年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无血栓形成 ,说明改良支架可预防压迫肝静脉开口和防止下腔静脉狭窄部的回缩。结论 改良式Z stent腔内支架预防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或狭窄并弥漫性肝静脉闭塞引起的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对38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颈内静脉胸骨后转流术进行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6%。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经药物治愈;余3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35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效果优者23例(65.7%),患者临床无症状,腹水,胸腹壁曲张静脉及下肢肿胀消失,肝右肋下不能触及;良好者10例(28.5%),胸胸壁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肝脏缩小;2例效果不佳(5.7%)。结论: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MRI和超声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MRI和超声在Budd Chiari综合征 (BCS)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BCS的术前超声、MRI和血管造影结果 ,以血管造影结果为标准 ,比较MRI和超声显示下腔静脉 ,肝静脉 ,副肝静脉 ,肝内、肝外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术前超声对血管内膜性病变的确定优于MR(P <0 0 5 ) ;对伴副肝静脉形成肝静脉型正确分型强度相对数分别为 17 65 %和 61 5 4% ,两者有差异 ;超声对肝内侧支血管的显示优于MR(P <0 0 1) ;MR对肝外侧支血管的显示优于超声 (P <0 0 1)。结论 超声是BCS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MR与超声在BCS的分型诊断上有很大的互补性。BCS的分型诊断应先行超声检查 ,再结合MRI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8例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中或术后1~2天股静脉(均为右侧)穿刺处出现搏动性肿块,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显示瘤体大小(长径×短径)为1.2 cm×0.6 cm~10.4 cm×4.8 cm.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瘤内凝血酶注射治疗.结果 5例接受超声定位下加压治疗者,时间持续20~40 min,瘤颈闭合和瘤体内血栓形成;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瘤内凝血酶注射术(瘤体大小为2.5 cm×1.6 cm、3.8 cm×2.1 cm和10.4 cm×4.8 cm),其中1例1次成功封闭瘤腔,2例行2次凝血酶注射并持续压迫瘤腔直至愈合,总剂量分别为200 U、300 U和800 U,术后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过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6个月无复发.结论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并发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超声引导下加压、瘤体内注射凝血酶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62例布-加综合征手术及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共193例(16.6%)。死亡26例(2.3%),161例经治疗痊愈,2例无效,4例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共193例(16.6%)。死亡26例(2.3%),161例经治疗痊愈,2例无效,4例加重,其中主要的并发症有;胸腔积液64例,急性心功能衰竭28例,失血性休克26例,乳糜漏17例,急性肝功能衰竭13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下腔静脉病变复发各9例。结论:布-加综合征病情复杂,手术并发症多且严重,积极地预防可减少其发生,有效地治疗可使大部分并发症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18.
布-加综合征术中自体血回输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外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对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外科手术中自体血回收,采用过滤后回收与过滤,离心,清洗,净化后回输两种方法;并对患者术前静脉血,术中回收血,术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化验及血液生化检验,对回收血做形态观察。结果:20例患者回收自体血400-11000ml,平均每例回收2616ml;经过滤后平均每例回输全血2530ml,经过滤,离心,清洗,净化后平均每例回输341ml;术后血常规及多项生化检验均达正常水平,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采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有效地清除了回收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少了输血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udd ChiariSyndrome ,B CS)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 ,PGI2 )水平及与内毒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法及光电比色法检测 2 1例B CS患者口服肠道抗菌药物前、后静脉血PGI2 及内毒素含量 ,并与对照组 2 0例相比较。结果 :对照组血浆PGI2 含量为 (9.46± 3 .74)ng·L- 1 。口服肠道抗菌药物前、后 ,B CS患者血浆内毒素含量分别为 (0 .32 8± 0 .1 88)Eu/ml和 (0 .2 2 6± 0 .1 4 7)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而血浆PGI2 含量分别为 (1 4 .0 8± 5 .54)ng·L- 1 和 (1 4 .2 1± 4 .98)ng·L- 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但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B CS患者血浆PGI2 含量增高 ,但其值未随内毒素含量的下降而有所改变。该现象可能参与维持门静脉的高压状态 ,内毒素不是刺激患者机体合成PGI2 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