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引言中医整脊科,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功能解剖、运动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劳损伤病的学科。中医整脊科是以“一圆一说两论”,即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和椎曲论为基本理论,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四大疗法;同时,在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指导下,实施“以人为本”的“医患合作、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大措施防治脊柱劳损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掘研究中医整脊技术史与脊源性疾病史,整理其主要理论观点及治疗方法,阐明中医整脊理论方法的科学性,提出治疗整脊法的规范标准.方法文献发掘、整理,运用机能解剖学、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结合实验研究.结果较系统全面阐述了中医整脊技术的发明及对脊源性疾病的认识史,整理了主要理论观点和八大整脊法;论证了人类颈曲腰曲形成是站立行走的机能需要按数学定律形成的;提出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应力平衡理论和椎曲论等理论,阐释了中医整脊法的科学原理;明确了中国整脊是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应用整脊、针灸、辨证内外用药的整体疗法,并对整脊八法提出了严格的临床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运动枢纽对脊柱运动的调控制约作用,揭示中医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为提高整脊手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标准化,杜绝误伤提供依据。方法:从形态解剖,特别是椎体与下关节突关节面夹角测量,运动力学观测作用力线和X线片动态观察,结论:枢纽对脊柱运动起带动、制约的调控作用。中医整脊主要手法是依据枢纽对脊柱运动的调控原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脊柱创伤、损伤治疗是应用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斜扳法、过伸法、屈曲法、整盆法和推拿按摩为主要治疗方法等。根据古人的启示,应用现代科学研究,就可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整脊术,是依靠脊柱的生理曲度的运动力学原理,调整因椎曲出现病理改变,从而达到治疗脊柱伤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整脊Chiropractic是一个外来词汇。是美国人Daniel Da-vid Pal mer于1895年创立。它的原意指的是脊柱的手法矫正。美式整脊注重对人体的整体研究,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是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平衡与物理平衡的脊柱矫正方法。脊柱的关节半脱位Subluxation的是创立之初整脊理论的核心。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美式整脊,无论他的理论还是它的实践都已经臻于成熟,在当今的西方医学中已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是骨伤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世界性的一大类疑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效率。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疗法。一是手术疗法,但因其疗效和风险俱存而会使许多患者“望而生畏”;二是药物疗法,但只有一部分轻度患者能得以康复;三是针灸按摩和理疗方法,虽然可取得部分疗效,但因为掌握该方法的医师在辨证施治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水平问题,也很难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运用中国整脊法,在韦以宗老师“一说两论”即“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治疗原则和“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及练功康复”四大疗法,治疗颈椎病258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整脊手法治疗脊源性胸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整脊手法治疗组(n=132)和安络痛片对照组(n=116),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48例、有效3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3例、有效38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65.5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中医整脊手法是治疗脊源性胸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整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边缘科学,近年风靡世界。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仲景在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精辟论述和独特方法,以供后人深入研究和运用开发仲景的整脊学术,以满足现代社会脊柱病多发难治的防治需求,更以证明仲景创立的辩证论治规律的普遍适应性,使后之学者学内经之学,习仲景之法,胸有成竹,临症不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以及中医整脊治疗脊柱相关心悸怔忡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用针刀及中医整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0.47%。结论:针刀结合中医整脊治疗脊柱相关心悸怔忡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从近日在温州市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上获悉,中医整脊科新理论、新技术推广成绩斐然。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在全国已举办31期“整脊学高级研修班”,有1200多名医师参加了整脊专业培训。全国已有800多家医院开展整脊诊疗,38家医院建立“整脊科”或“整脊诊室”。其中湖南省湘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整脊科获列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科,市政府还为该院投资兴建4000M2整脊大楼。  相似文献   

12.
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脊柱椎体变形,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脊柱以外的相关系统的疾病。脊柱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既有与内科、神经科、妇科、五官科等疾病症状相似之处。又同时伴有脊柱病变体征。中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内经》中记载了痹厥,眩晕以及后世医书记载的心悸、血痹、经痹、骨痹等疾病与脊柱相关病相似。其发病机制是因统督一身之阳的督脉不通而为患。笔者运用整脊手法,治疗32例脊柱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于2003年毕业于洛杉矶克利夫兰市脊椎治疗大学,同时还毕业于洛杉矶大学的一个中医学校南Baylo大学。2004年我考取了按脊师执照。毕业之后,我感觉到我需要学习更多的中医技能,因此我两次来到台湾学习中草药和针灸。我第二次在台湾学习期间,我的老师推荐我到中国中医研究院来学习,这是中国最好的针灸学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坐的越来越多,直立状态及卧床休息越来越少,脊柱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诸如颈、胸、腰椎病,颈、腰椎问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已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脊柱病除部分能手术治疗外,绝大多数病症缺乏手术指征,即使适应手术者,  相似文献   

15.
西医整脊疗法与中医骨伤整脊疗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上,中西医道各有本源,但亦有相似之处。尤其在17世纪之前,中西医学的一些发现与发明均有共通性。比如草本药物的应用,以及按摩手法治疗等。直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前后,由于西方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西医至19世纪发展为现代医学。因此有学者认为西医学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始于19世纪末。亦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中医按摩推拿中的捏脊疗法亦即是整脊疗法。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疾病。由于本症的病因复杂,病理机制也未完全明了,许多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不过腰椎管狭窄症作为一种临床综合症的观点已经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就其分类,国内趋于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采用Nelson的分类法)。而且,比较一致的认为,腰椎管狭窄症以继发性为多。有统计资料表明,原发性椎管狭窄占3%,继发性椎管狭窄占97%,其中退变性占70%。至于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吕选民教授整脊学术思想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选民教授是陕西省职教名师,学验俱丰,治疗疑难杂症,经验颇多,尤其是治疗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的经验和见解受到国内骨伤、推拿界的关注。笔者近年有幸随师参与整脊学系列创新教材的编写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整脊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嘉  胡泓 《光明中医》2010,25(9):1676-1677
<正>目前临床报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各异。笔者从2009年1月~2009年12月运用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临床观察门诊病例共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粗86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性81例,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整脊学是韦以宗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生物力学、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等创立的一门学科。韦以宗教授的著作《中国整脊学》填补了我国整脊学研究的一项空白,使中医整脊上升到一个新的科学平台,促进了学科现代化的发展。随着脊柱体检纳入中小学生的体检项目这一政策的出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发现率逐渐增多,给予及时的早期干预能阻止或进一步纠正脊柱侧弯的进展,从而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广西骨伤医院从《中国整脊学》中的理论出发,通过中医整脊手法、四维牵引技术、以宗十八式功能锻炼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通过案例介绍旨在为中医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提供经验和借鉴,并期望探寻一个治疗此病的绿色、经济、环保、简便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