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T离散度与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相关性观察及预后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讨关于QT离散度对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相关性观察及预后判定的研究中,采用Q-T间期测量,并选用具有明显QRS波起点及T波振幅较高及终点明确的导联,均为十二导心电图,求其平均值,取得Q-T间期。结果表明,在正常组中QT离散值多在28-46ms之间,没有超过70ms以上才。在异常组两者心肌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中,Q-T间期的变异较大,QT离散差多在38-90ms之间。由此可见,QTc与QT离散差值的进  相似文献   

2.
<正> QT离散度用于反映心室肌肉各部分复极化不一致,而作为预测室速与室颤的一个指标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QT离散度,国内外报道尚少。本文对40例DCM患者的QT离散度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与QT离散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ujaG等首先研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QT离散度(QTd)明显增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随后,大量研究显示QTd与HCM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及左室重量成正相关。本文就QTd与HCM的类型、心律失常、心功能损害程度作综述。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是非常普遍的,Holter监测证实75%以上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5%以上的患者死于室速,BujaG等报道[1,2]该病患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并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β-阻滞剂常被用来治疗肥厚型心肌病,预防流出道梗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增加 ,与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QTd与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结合 84例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现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均选择 1 994年 7月~ 1 998年 7月住院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84例 ,其中男性 72例 ,女性 1 2例 ,平均年龄 69岁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均符合以下条件 :①有明确的冠心病史 ;②心脏明显扩大 ;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 /或实验室依据。并且必须除外其他心脏病或…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为明确扩张性心肌病在不同程度心功能时的QT离散度变化的评价。方法 扩张性心肌病33例,其中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11例,心功能Ⅳ级13例,正常对照组35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并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功能Ⅱ、Ⅲ、Ⅳ级组QT离散度值皆大于正常值(P<0.05),各心功能组间QTd差别显著(P<0.05),心功能越差,差别越明显。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的QTd显著大于正常值,心功能越差,QTd延长越显著是提供评价心功能状态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中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4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例伴室性心律失常)的QT离散度进行了分析。结果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较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显著延长(57.0±14.94与45.33±15.02,P<0.05)。结论由于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的QT离散度重叠较多,故QT离散度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能否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独立的预测因子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期心肌病(PPCM)心电图QT,JT间期离散度(QTd,JTd)与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34例PPCM体表心电图QTd,JTd并将3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PPCM恶性心律失常组QT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1.
Guo HP  Tang QZ  Deng W  Zhou H  Qiu TY  Yan L  Shen D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6):3255-325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及QT离散度(QTa)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81例临床诊断DCM伴室性早搏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组:A组(心功能Ⅰ~Ⅱ级)34例,B组(心功能Ⅲ~Ⅳ级)4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30名为对照.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各组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同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E、A峰值及E/A比值;各组间比较且对TO、TS、QTd与心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 A、B两组患者TO值显著增高[0.38(-0.99~1.85)%比1.82(0.02~3.92)%比(-4.03±3.48)%,P<0.01];TS值明显降低(P<0.01),QTd增加[(54±15)ms比(71±18)ms比(32±13)ms];且随着心功能恶化QTd增加越趋明显.TO与LVEF呈负相关(r=-0.701,P<0.05),与LVEDD呈正相关(r=0.621,P<0.05),与E峰及A峰值无相关性;TS和QTd与LVEF、LVEDD也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DCM患者HRT现象减弱,HRT和QTd变化与患者心功能恶化相一致,联合检测对评价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DCM)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生率,而恶性心律失常常引起猝死。本文测定33例DCM患儿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旨在分析心电图QTd增加与DCM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杨新红  梁景军 《四川医学》2009,30(10):1638-164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和非梗阻两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对于扩张型心肌病 (DCM)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DCM而猝死的 1 0例病人 ,以及同期的 1 8例非心律失常的DCM病人 ,分别测定其入院的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 (QTd) ,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发现 1 0例猝死病人的QTd均 >440ms。结论 QTd >440ms对于预测DCM猝死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预测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QT离散度(QTd)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报道较多,而对其预测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的报道较少,结论也各异[1],临床价值尚未定论。我们研究了DCM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及死亡的关系,探讨QTd预测DCM预后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DCM组:1996年1月~1999年3月收住院确诊为DCM患者102例中,74例符合下列条件纳入本研究组:1无房颤、房扑及传导阻滞;2无电解质紊乱;3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4入院心电图可准确测量QT间期导联9个以上。其中男48例,女26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中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4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2例伴室性心律失常)的QT离散度进行了分析.结果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较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显著延长(57.0±14.94与45.33±15.02,P<0.05).结论由于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的QT离散度重叠较多,故QT离散度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能否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独立的预测因子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 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图 ,比较 QTd和 DCM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1) DCM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者 :6 6 .2± 3.0 ms对 38.7± 8.9ms和 76 .4± 16 .3m s对 4 2 .9± 9.7m s,P均 <0 .0 1。 (2 ) DCM伴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伴 L own0~ 级者 :72 .9± 13.2 m s对 6 2 .0± 11.1ms和 84 .9± 16 .6 ms对 71.0± 13.9ms,P均 <0 .0 1。 (3) QTd≥ 70 ms预测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 79.2 %、特异度为 6 5 .8%、阳性预测值为 5 9.4 %、阴性预测值为 83.3%、正确预测率为 71.0 %。(4) 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QTd是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QTd可作为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QTd≥ 70 ms时 ,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2 0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HCM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QTd(114± 31比 4 4± 19) ,QTcd(12 1± 37比 4 7± 2 5 )亦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 ,其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