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内外合治下肢丹毒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毒为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病名,发于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丹毒,临床上以下肢常见。笔者于2006年~2007年间采用中药内外合治下肢丹毒3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本  相似文献   

2.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下肢丹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病之一,大多是由于下肢皮肤  相似文献   

3.
五香连翘汤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易复发,最终导致下肢脉络阻滞,形成“大脚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笔者自1991年起以五香连翘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22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最大为72例,最小为11岁,平均年龄为36.8岁.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三次以上,且于其急性发作期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淋巴管炎症,多见于下肢小腿、足背及头面部,起病急,常伴高热。发于下肢者多有足癣、皲裂,发于头面部者常有邻近感染病灶。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笔者用综合方法治疗丹毒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2009年8月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我院血管外科住院患者50例,均符合下肢急性丹毒诊断标准,严重者伴恶寒发热等症状,部分伴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6.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如足癣、刺伤等侵入,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发于头面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称内发丹毒,发于腿部称腿游风,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  相似文献   

7.
刺络拔罐结合中药治疗下肢急性丹毒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络拔罐结合中药治疗下肢急性丹毒46例北京中医医院(100010)孙宇建,郑新关键词下肢急性丹毒,刺络拔罐法,中药,微循环,免疫刺络拔罐法是三棱针刺加拔火罐放血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1993~1994年我们结合中药内服将其用于治疗下肢急性丹毒,收治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毒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丹毒。可发于头面部、躯干及下肢,其中以发于下肢者多见。2006-2009年,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丹毒2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炎性病症,多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发病部位以下肢、颜面多见。下肢丹毒多表现为局限性的红、肿、热、痛,可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此为西医学中的"丹毒"。笔者在常规抗炎基础上,运用栀黄散外敷患肢,取得较好疗效。1一般资料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下肢丹毒急性期的诊断为标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透海散治疗下肢丹毒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我们自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用自拟透海散治疗下肢丹毒30例,取效较好。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9~78岁,平均50岁;病程1周~...  相似文献   

11.
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下肢丹毒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丹毒为外科临床常见病,为一种突然皮肤鲜红成斑、色如涂丹、迅速蔓延的急性炎症。笔者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配合青敷膏外敷治疗下肢丹毒2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6~...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1.1 入选标准 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成团块状,站立时尤为明显,患肢常感酸胀、乏力、易疲劳,或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血栓性静脉炎、皮下组织硬结、溃疡形成、急性出血、丹毒等并发症.下肢静脉功能试验:大隐静脉瓣功能试验阳性,下肢深静脉及交通静脉试验阴性.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排除深静脉不通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3.
丹毒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浅层疏松结缔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丹毒。可发于头面部、躯干及下肢,其中以发于下肢者多见,中医称"流火"。下肢丹毒主要临床特点:患肢皮肤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稍微隆起,病变范围扩展较快,有的可起水疱,甚至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若不治疗,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下肢丹毒是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药在治疗下肢丹毒方面具有的方法多种多样,疗程短,效果显著,与西医相比优势显著。本文从内治、外治、内外同治、针刺、综合治疗等5个方面,归纳总结近5年来中医中药对下肢丹毒的治疗进展,认为在下肢丹毒的治疗中,中医中药治疗将优于西医单纯抗生素治疗,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余薇 《山东中医杂志》2011,(12):856-857
<正>丹毒是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科2007年5月~2010年4月用综合疗法治疗下肢丹毒3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为我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下肢急性丹毒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9~70岁;单侧发病32例,双侧6例;足癣病史28例,外伤病史10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  相似文献   

16.
正丹毒是由以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以下肢发作比例最高,约为76%~([1])。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丹毒是骨科极少见的合并症,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300余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中有8例在不同时间段并发丹毒,现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丹毒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  相似文献   

17.
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颜面及小腿。临证中,下肢丹毒病因总由血热火毒为患,辨证多以局部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化瘀为要,用药多苦寒。但是,辨证中容易忽视阴阳辨证和阴阳的转化,造成下肢丹毒易诊易治但复发率却较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正>丹毒是由皮内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从而导致急性感染的一种疾病,发病部位多集中于下肢及头部和面部。在中医学里,丹毒又称"丹胗"和"丹熛",将下肢腿足部位的丹毒病症称为"流火",将发生于头部的丹毒病症称为"抱火头丹"~[1]。下肢丹毒是一种下肢网状淋巴管炎,主要原因是血分有热、外受火毒和郁阻肌肤等,其主要的病情特点是局部的红肿发热,严重情况可导致全身发热,此种病症在治愈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李俊爽  李晓艺  史风超  郑香印 《河北中医》2012,34(12):1825-1826
丹毒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2009-08—2011-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丹毒31例,并与单纯抗生素治疗2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59例均为我院外二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男20例,女11例;病程3~9d,平均5.6 d;年龄35~68岁,平均46.3岁;右下肢发病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老年人尤为多见。它是在急性丹毒的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再发的症状较急性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反复发作后,可使受累组织肥厚,淋巴管阻塞,形成慢性淋巴水肿,局部可呈象皮样肿。临床上大都重视急性丹毒的治疗,对复发性丹毒注意不够,但实际上老年性复发性丹毒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很多,而且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较低,一旦再次受到细菌侵袭,就可能造成急性发作。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对该病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经验,总的来说,老年性复发性下肢丹毒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