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案是采用病灶清除术后持续滴注引流1~2周,术后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保持引流通畅。但临床观察发现,保持10d以上的引流通畅非常困难。本科自2006年5月-2008年5月应用VSD敷料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腿交叉皮瓣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合并骨、皮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以来,采用带血管蒂的胫骨皮瓣交叉移植术,治疗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皮缺损、或有死骨、窦道、局部皮肤瘢疤化、假关节患者3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为小腿开放性骨折造成的慢性骨髓炎合并骨、皮缺损,或胫骨不连接(假关节形成),有窦道及贴骨瘢痕。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9~48岁,平均27岁;病程3~46个月,平均16个月。37例中,骨缺损9例(缺损最长达3.0cm),其余为骨不连接或病灶清除术后,遗留有较大的骨性空腔。移植皮瓣最长19cm,最宽10cm;骨瓣最长14cm。  相似文献   

3.
急、慢性骨髓炎仍然是目前较难处理的疾病。我院引用局部滴注抗生素液加吸引法治疗11例,其中急性4例,慢性7例(有窦道、瘢痕者4例),全部获愈,分别随诊1~4年,均无复发,介绍如下。治疗方法1.皮肤准备同无菌手术。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瘢痕皮肤必须切除,用健康皮肤复盖创面,否则易再发。本组4例合并窦道瘢痕,切除窦道及皮肤瘢痕后,用转移皮瓣一期闭锁创面。2.病灶处理急性骨髓炎采取在骨皮质上开窗引流术。即用骨凿或手钻开窗,骨瓣长5cm、宽1cm,直达骨髓腔,充分吸出脓汁及刮净肉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相似文献   

4.
病灶清除加髓腔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加髓腔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对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采用彻底病灶清除,骨皮质开槽并髓腔内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19例,二次手术闭合创面,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39岁,均为创伤后导致的胫骨慢性骨髓炎,迁延不愈。病程10个月~5年。临床症状:局部软组织红肿、压痛、流脓,有经久不愈窦道及恶臭脓液流出。X线片示:骨质硬化,密度增高,有死骨、死腔或形成包壳。细菌培养:绿脓杆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产气杆菌1例,溶血性链球茵2例。其中3例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18~22d,创面肉芽新鲜,直接缝合创面17例,行皮瓣移位修复创面2例,创面愈合标准是创面干燥、清洁,无渗液。所有创面I期愈合,观察6—12个月窦道无复发,X线片示骨质生长良好,没有发生骨折。结论:病灶清除加髓腔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创伤所致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常伴有局部广泛瘢痕形成及骨外露、窦道等,治疗上非常棘手,用传统的植骨方法多难以奏效,笔者自2000年5月~2008年10月,用带血管蒂同侧腓骨移植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20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是骨科临床的疑难问题,其局部感染会形成抑制血液循环和骨再生的局部环境,抑制或延缓骨的愈合[1].由于该病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治愈,所以患者精神受到极大摧残,严重者甚至会选择截肢[2].传统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是彻底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及窦道,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待局部皮肤条件好转后植骨,并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但这种方法治疗周期长、创伤较大、手术次数多,容易发生严重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3].近年来,随着Ilizarov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国内的逐渐推广,许多学者将DO技术应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尤其是伴有骨与软组织缺损或合并骨骼畸形的慢性骨髓炎,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4-7].本文就DO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机制、临床应用中的技术要点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骨髓炎是骨折以后由于局部的血供不良和死腔残留导致的骨组织感染,其以致病菌的持续存在、低反应性炎症、死骨出现以及窦道形成为特征性表现 [1].笔者自2005年1月~2010年8月共收治慢性胫骨创伤性骨髓炎32例,应用封闭负压引流(VSD)联合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术予以治疗,患者愈合顺利,随访期内骨髓炎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窦道形成的慢性骨髓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炳根 《中国骨伤》1998,11(4):25-26
自1985~1995年中我们收治28例窦道形成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均采用全身支持、病灶清除。抗感染结合中草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1~61岁。28例中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反复发作,形成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成16例;因局部软组织感染侵犯骨髓,未能治愈形成慢性骨髓炎5例,7例因骨折后感染末能控制,形成慢性骨髓炎久治不愈,窦道形成;28例中合并病理性骨折骨不连3例。28例中肱骨6例,桡骨2例,股骨下端7例,胫腓骨11例,髂骨1例,跟骨1例。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X线摄片,…  相似文献   

9.
成人骨盆骨骨髓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骨盆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X线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总结10年间手术治疗的9例成人骨有骨髓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术后残留流脓窦道外其余均切口一期愈合并治愈,残留窦道病例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本组成人骨盆骨骨髓炎病例均为原发性慢性骨髓炎。X线主要表现为骨破坏。而少有骨坏死或新生骨,主张行局部骨髓炎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10.
骨髓炎是由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它可以局限骨的某一部位,也可以累及骨的数个区域如骨髓、骨皮质、骨膜直至周围组织。感染途径有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临近感染灶。长骨闭合性骨折中骨髓炎的发生率为1%~5%,开放性骨折中骨髓炎发生率为5%~10%,严重感染患者中骨髓炎的发生率高达27%。骨髓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与核医学、细菌学检验、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考虑。病史包括病程长短,起病原因,手术过程与方法,窦道渗液情况等。查体应包括局部有无压痛、发热、水肿和充血,如有则提示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局部查体时应检查瘢痕的大小,有无贴骨瘢痕,窦道的深浅,方向,渗出液的颜色气味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RP、IL-6,其中IL-6水平是诊断骨关节炎假体感染最常用的工具。X光片可见骨外型不规则,有明显增生硬化,硬化区内有骨质缺损和空洞。急性骨髓炎发生2周后方可显示上述变化。窦道造影有助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CT检查用于观察骨破坏的程度,慢性骨髓炎CT下可见骨髓腔内密度增高,片状条片状高密度影及斑片状低密度影,临近骨皮质破坏并增厚或有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特征表现。MRI检查可见骨髓水肿。骨扫描常用于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的检查,其敏感性为70%~89%,特异性低。PET-CT灵敏度96%,特异性91%。细菌学检查对于指导正确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细菌学检验采取533原则,即5处标本(死骨1处、骨髓腔远近端各1处、髓腔内脓液1处、死骨周围软组织1处),至少3处培养发现感染菌,且同一感染菌在同一取材部位发现3次以上。在收集培养样本前2周停止使用任何抗生素。病理学检查为确定诊断,有法律效力。慢性骨髓炎手术治疗中,彻底清创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彻底清创坏死组织和死骨,稳定患肢骨,术中组织取样培养,处置死腔,软组织覆盖,肢体重建,系统使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胫骨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胫骨骨髓炎行病灶清除,含敏感抗生素人工颗粒骨置入加肌瓣填塞,并选择适当外固定。结果随访1~5年,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仅2例胫骨骨髓炎分泌物时间较长,换药治愈。结论彻底清除炎性病灶、消除死腔、保持局部有效的抗生药物浓度、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1999年2月~2005年6月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17例患者采用清除病灶,根据死腔部位及大小选择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肌皮瓣或皮瓣填充覆盖,一期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运,覆盖创面,并于皮瓣覆盖的上、下部分别将冲洗及引流管置入原死腔部位进行持续冲洗治疗。结果全部患者获得3个月~3年(平均25个月)的随访,术后移植组织全部成活,骨髓炎无复发,足跟部皮瓣外形良好,13例感觉恢复好,耐磨擦能力尚可,能够负重。结论组织移植并持续冲洗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成功率高和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腿远端皮下组织少,血运差,久治不愈,胫骨远端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成、皮肤瘢痕化或软组织缺损,骨质破坏,死骨形成,传统治疗方法不易愈合,易复发,我院自1995年至2006年共收治胫骨远端骨髓炎并窦道形成、软组织瘢痕或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等患者22例.均采用带蒂的缝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及闭合冲洗引流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灶清除及闭合冲洗引流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7例,其中髌骨1例,股骨3例,股骨截肢术后2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后1例。结果7例患者均获Ⅰ期愈合,随访10个月~5年无复发性肢体肿痛、窦道流液。结论病灶清除及闭合冲洗引流法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慢性骨髓炎作为常见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内固定失败、死骨和窦道形成、长期排脓、甚至最终恶变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骨髓炎的治疗手段由过去的清创术转为现在的清创+Masquelet骨重建术或截骨+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但缺点是手术次数多、疗程长、手术创伤和风险增加,暨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慢性骨髓炎根治困难的原因包括自体免疫水平紊乱(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局部血供差、耐药细菌出现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等因素,其中细菌生物膜作为细菌在体内的定植存在形式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显著,包括屏障抗生素、抵抗免疫清除、提高细菌耐受性、播散细菌和促进细菌间信号沟通,针对其中的关键因子和通路为靶点进行研究和干预是骨髓炎研究和治疗的热点和趋势。现对研究生物膜与慢性骨髓炎的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便于了解生物膜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机制和相关靶点,为慢性骨髓炎的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3例病员:男2例,女1例,年龄13~30岁,病灶5年、3年、1年各1例。均为慢性骨髓炎,胫骨中段、跟骨、髂坐骨各1例,有窦道或骨外露。3例患者均先行彻底病灶清除,抗菌素换药7天,即行二次病灶清除肌皮瓣移位术,两例下肢慢性骨髓炎,取足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式经髓腔内置管闭式持续灌洗引流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对16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行病灶清除,采取改良式经髓腔内置管,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行闭式持续灌洗引流。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48个月,所有患者伤口闭合,窦道消灭,骨折逐步愈合,近期和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在病灶清除后,采用改良式经髓腔内置管持续灌洗引流疗效满意,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胫骨慢性骨髓炎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胫骨骨髓炎共349例,采用清除病灶,去除死骨,然后根据病灶的不同部位及患侧肢体的有关情况,选择不同的肌皮瓣、皮瓣或复合皮瓣填充死腔及覆盖创面,改善局部血运,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349例病例全部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皮瓣全部成活.骨髓炎全部治愈且无复发.328例骨折一期愈合,21例因骨缺损或不愈合而再次植骨治疗获得愈合.15例轻度跛行,9例因肢体短缩、关节僵直与其他合并症重度跛行,325例患者行走正常并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胫骨骨髓炎的外科治疗,必须采用个体化治疗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其中重建感染局部的血液循环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以致病菌的持续存在、低反应性炎症、死骨的出现及窦道形成为主要特征,而不典型慢性骨髓炎,或称为低毒性慢性骨髓炎,因病程长,症状、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1]。要想成功治疗慢性骨髓炎,首先要早期明确诊断,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单独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效果欠佳,易造成病程反复、迁延不愈,而外科清创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至关重要,彻底清创、消灭死腔、骨与软组织的缺损修复及抗生素辅助应用的治疗原则已被广泛认同[2]。慢性骨髓炎合并骨化性肌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诊断较为困难,笔者查阅文献,仅见到王宝贵等[3]曾报道过1例右下肢巨大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并发骨髓炎的病例。本文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慢性骨髓炎合并骨化性肌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儿童血源性慢性骨髓炎的诊治,由于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临床治疗颇感棘手。就治疗原则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局部滴注引流、或植骨或肌肉瓣或肌皮瓣转移消灭死腔、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及全身营养支持等措施,但仍有部分病例临床效果欠佳。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简称马国)儿童慢性骨髓炎仍是一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