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生物分子的变化及服用蚓激酶与阿司匹林(ASA)对其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70例ACI患者按用药分为蚓激酶组、ASA组、蚓激酶与ASA联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P-选择素、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凝血酶可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比较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通过ROC曲线比较各检验指标对ACI的诊断价值. 结果 ACI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 D-D与t-PA、PAI-1、P-选择素、TAT、PAP呈正相关.治疗后ASA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蚓激酶组PAP有显著变化(P<0.05);蚓激酶与ASA联合组PAP和PAI-1有显著变化(P<0.05).D-D、TAFI 活性(TAFI:a)和抗原(TAFI:Ag)比其他血浆生物分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结论 t-PA、PAI-1、P-选择素、TAT、PAP、D-D、Hcy、TAFI:a、TAFI:Ag 均可以作为ACI的诊断指标,D-D、TAFI:a、TAFI:Ag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项,在判断ACI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在临床用药方面,ASA与蚓激酶同时给药对血浆生物分子的影响比单用其中一种药物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924-926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156例,其中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观察组),术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5种凝血标志物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PAP、TM、t-PA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浆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最好,其次为TM、t-PA和PAP。结论血浆PAP、TM、t-PA、D-D水平检测有助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其诊断价值自高至低依次为D-D、TM、t-PA和PAP。TAT由于受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的影响,不适合应用于DVT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改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进行检测,并观察梗死体积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PAI-1和PA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梗死体积较大的患者PAP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的水平异常,既提示了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又可能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PAP的升高则反映了纤溶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其临床检测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溶栓和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与纤溶活性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洋地黄类对心衰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测定80例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和50例健康老年人(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并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ACEI加常规治疗组。治疗14d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PAI-1活性、D-D、Fg升高,t-PA活性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D-D、Fg、t-PA、PAI-1无显著变化,ACEI组D-D、Fg、PAI-1活性下降,t-PA活性升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D-D、Fg、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下降;ACEI能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含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e,AECOPD)诊断的临床意义,为AECOPD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观察组选取符合AECOPD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TAT、PAP、D-D 7项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中D-D、TAT、PAP的含量与对照组中的D-D、TAT、PAP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显著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在诊治AECOPD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AE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高血压患者术前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将5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31例)和高血压组(25例),分别于气腹前及气腹后测定血浆组织因子活性(TF:A)、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结果 非高血压患者在气腹后TAT、t-PA和PAI-1较气腹前增高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组在气腹后TAT和PAI-1较气腹前增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存在高凝状态,提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采取抗凝措施,以预防术后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并探讨其与不同类型慢性肝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4例临床肝病患者和5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TAFI:A,同时检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并分析以上检测指标与不同类型慢性肝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浆TAFI: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PAI-1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浆t-PA水平亦显著增加(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除外)。结论慢性肝损伤患者血浆TAFI:A水平降低,导致纤溶活性增加,是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呈出血倾向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杨学敏  张润玲 《医学争鸣》2005,26(18):1691-169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 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t-Hcy含量.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① 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 t-PA, PAI, TAT, TpP, 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1);TpP, 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 ② TpP, 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③ PT, 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vWF, t-PA, PAI, GMP-140, TAT, PAP, D-Dimer, Fg, TpP, 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 t-Hcy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其他各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35例,子宫肌瘤组18例,恶性肿瘤组86例,其中肺癌19例,食管癌19例,胃癌22例,结直肠癌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的血浆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种恶性肿瘤术前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血浆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性肿瘤组TF、TAT、u-PAR及PAP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术前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TF、TAT、u-PA、u-PAR及PAP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辅助指标,u-PA、u-PAR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纤溶活性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测定结核性胸腔积液、肺癌并癌性胸腔积液、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漏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浆及胸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D-二聚体(D-D)水平.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根据X胸片在疗程结束时被分为伴有胸膜增厚组和不伴有胸膜增厚组.结果:3组患者的血浆PAl-1、t-PA和D-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性胸液中PAI-1较癌性胸液、心衰伴漏叶出性胸液升高(P<0.05),t-PA较癌性胸液、心衰伴漏出性胸液明显下降(P<0.05).伴有胸膜增厚组的结核性胸液中PAI-1较不伴有胸膜增厚组升高(P<0.05),t-PA较不伴有胸膜增厚组下降(P<0.05).胸液D-D在不同病因的3组胸腔积液之间及2组结核性胸液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癌性胸腔积液及心衰伴漏出性胸腔积液比较,结核性胸液内PAI-1上升,t-PA下降,PAI-1与t-PA的失衡显著.胸膜腔内PAI-1、t-PA的失衡与胸膜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胸液纤溶因子PAI-1与t-PA的检测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预后的判断,而胸液D-D的检测对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起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升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T和D-D的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TpP、TAT、和D-D水平是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异常的3个指标。而TpP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活性检测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70例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甲减组与重度甲减组,另选择同一时期60例来我院体检健康合格者最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三组D二聚体(DD)、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维蛋白原(Fbg)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纤溶活性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其在诊断和预测甲减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轻度甲减患者D-D低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高于常规对照组,重度患者D-D为高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TG及LDL-C等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DVT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前体蛋白(TpP)和D-二聚体(D-D)。计算各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和准确性;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各检验指标的诊断效率。结果除ET-1外,其余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electin、F1 2、TpP和D-D的AUCROC显著高于ET-1、TM和TAT(P<0.05),TpP具有最高的AUCROC,但与P-selectin、F1 2和D-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评价的指标中,TpP敏感性、阴性预期值和准确性最高,D-D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最高。结论止血调节指标D-D和TpP水平的增加分别提示纤溶和凝血,二者联合检测为排除和诊断DVT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栓素A2(TXA2)、血浆D二聚体(D-D)等纤溶功能及应激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24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硬膜复合组(n=120)与静吸复合组(n=120),前者实施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后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纤溶功能与应激氧化指标,包括TXA2、血浆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及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结果两组术前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项纤溶功能指标、应激氧化指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硬膜复合组术后TXA2、D-D、tPA、PAI-1升高幅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NE、E、DA升高幅度亦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纤溶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血栓形成机制及手术对其影响。方法选择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重度OSAHS患者54例为OSAHS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两组血浆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并比较OSAHS组手术后半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OSAHS组血浆P-选择素高于对照组(P<0.05)而t-PA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②OSAHS组手术后半年较术前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P-选择素与呼吸紊乱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min)呈负相关(P<0.05),t-PA活性与AHI呈负相关,与SaO2min呈正相关(P<0.05)。结论OSAHS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及纤溶活性下降,并与夜间低氧血症密切相关,手术可有效逆转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围手术期血小板、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在围手术期血栓前状态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行PKRP的BPH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PKRP组),同期入院非手术治疗男性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液粘度动态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50例BPH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指数(PAg)、血小板粘附指数(PA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 Ⅲ(AT-Ⅲ)、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腘静脉、股静脉)的血流速度(Vpop、Vfem)。结果 BPH患者术后Pag、 PAd 、vWF、 F1+2、TAT、 D-D升高,AT-Ⅲ、PC降低,Plt、 Fbg、 PAI-1先降低后升高,t PA先升高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Vpop、Vfem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患者PKRP围手术期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ASA)单独用药或阿司匹林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血栓前状态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患者5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ASA单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ASA联合LMWH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等激素水平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D二聚休(D-D)、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HCG、P、E2激素水平均明显升高,试验组HCG、P、E2激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PAI-1、D-D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PAI-1、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t-PA及TT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偏高,且试验组t-P A及TT指标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ASA联合LMWH治疗血栓前状态下复发性流产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雌性激素水平,有效缓解血栓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活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